西西河

主题:【话商君】说秦国(七)南门徙木(上) -- 履虎尾

共:💬53 🌺326 🌵1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话商君】说秦国(七)南门徙木(上)

一根不粗不细的树干戳在南门之外,若是有人能将它送至北门的话,将获得官府悬赏的十斤黄金的酬劳。如果你遇到这样的事情,你将如何处理?这根树干重不过三五十斤,南门到北门远不过三五秦里,而十斤黄金却是一般平民几辈子不吃不喝也积攒不出来的一笔大财……当你正在首鼠两端狐疑不定的时候,官家又有了新命令,重量里程皆不变,但酬劳的数量更改了,已经不是刚才的区区十金了,而是足赤黄金整整五十斤了!!!这笔大财能落入你的腰包吗?呵呵,这便是《商君列传》里传说的那个“南门徙木”的故事。

对于“南门徙木”,历代史家对此几乎是一致的肯定,其中对此评价最高的是北宋王安石。据传,北邻老人家伊里奇对王安石评价极高,说过“王安石是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云云。既然王安石得到列宁的肯定,那么,他的话也应该是不容置疑的。王荆公认为,商鞅最重的是个“信”字,而南门徙木的目的正是取信于民。王介甫有四句诗说得明白:“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君能令政必行。”

王安石在政治上有个一时瑜亮的对头,他就是温公司马光。这荆温二公,一个在火里,一个在水里,真所谓处处意见相左,如同针尖对麦芒也。然而,尽管几乎处处作对,但两人却也有一个共同之处,即,对“南门徙木”的评价出人意料的一致。司马温公在《通鉴》中是这样讲的:

“臣光曰: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不善者反之,欺其邻国,欺其百姓,甚者欺其兄弟,欺其父子。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离心,以至于败。所利不能药其所伤,所获不能补其所亡,岂不哀哉!昔齐桓公不背曹沫之盟,晋文公不贪伐原之利,魏文侯不弃虞人之期,秦孝公不废徙木之赏。此四君者道非粹白,而商君尤称刻薄,又处战攻之世,天下趋于诈力,犹且不敢忘信以畜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

南门徙木真的是取信于民、示民以诚信吗?俺履虎尾却以为,非也非也,这根本谈不上什么“信”字与“诚”字,这不过是典型的“愚民政策”而已。

诚信属于道德的一个内容。伦理道德包括很多内容,又区分为若干层次。处于伦理道德第一个层次的,是忠孝仁义。诚信不居于第一个层次,充其量在第二层次而已,受到第一层次的制约。不讲求忠孝仁义,哪来的诚信可言?有人会反驳,须知“盗亦有道”哇!呵呵,丛林法则,不得不如此而已,怎么会扯到道德上去呢?

说起愚民政策,有点年纪的人们,头脑里立刻出现会这个名词的限定语——这是“儒家”一派的学说啊!在四十年前的批林批孔、评法批儒运动中,全国人民齐上阵,深揭狠批林彪孔老二,林与孔的一个共同罪状就是蒙蔽群众,大搞愚民政策。孔老二曾经恶狠狠地说过:“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论语·泰伯第八》中的这句话,便是孔夫子鼓吹愚民政策的如山铁证。

当时的履虎尾们有些糊涂了,孔老二所说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难道不是商鞅“南门徙木”的最好注脚吗?把这句话同这件事放到一起,这简直就是天生一对、地设一双。然而,当时的评价是:此事商鞅做出,便是取信于民——法家;此话孔夫子说出,便是愚民政策——儒家。

这,这不公平,有失公道啊。这就是后来网络上出现的所谓“屁股决定脑袋”吧。当然,这个质疑是在四十年之后做的,如果在四十年前,你敢如此质疑法家人物的话,呵呵,小心你的狗头吧就是六个字。

这句“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确实出自《论语》,白纸黑字铁证如山,无法否认。文革结束后,为了给孔夫子辩解,有人采取了迂回战术,采取重新标点、重新解释的方法,他们把孔夫子的这句话重新点断,于是乎就有了两个新的版本。

其一为,“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其二为,“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这些辩解,其实大可不必。我们知道,儒家重视学习,《论语》的第一句话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儒家主张以学为主,学思并重。孔子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还认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儒家讲求教育方法,“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与义,儒家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摆事实讲道理。在“辩证唯物主义”教材中,整天探讨普遍与特殊的关系,研究“一生一世”与“一时一事”的辩证关系。你怎么能根据不知所指的随便一句话,就给一家一派贴标签呢?

我们知道,《论语》是孔门弟子在老师去世后,追忆孔夫子的言论,东一句西一句拼凑起来的。当然,你也可以美其名曰“集腋成裘”。孔子的每一句言论,都有其发生的特定场合特定背景。如果剥离了这些特定条件,把针对某人某事的特殊判定,推广为普遍性的一般判断,肯定要出大问题。

譬如,孔夫子曾经非常严厉地批评过几个弟子。

对昼寝的宰予,孔老夫子骂过:“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对冉有,孔夫子骂得更厉害:“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对樊迟,孔夫子则是无比的蔑视:“小人哉!樊须也。”

尽管孔老夫子骂得严厉,但却丝毫不影响被骂的这几位的名声,他们依旧被排在七十二贤人之列。这是因为,大家都知道老师严厉批评的缘由,大家都知道,老师针对的是某件具体事件,而不是对被批评学生的全盘否定。

比起“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孔夫子还有一句话更为后人弊病。在《阳货第十七》中,孔老夫子居然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好家伙,一句话得罪了全世界二分之一的人口。两千多年来,女同胞们提起这句话,貌似无不愤愤不平——其实,这也是在具体的场合,针对具体的对象,有感而发的一句话。我们可以断言,这句话绝对不是家祭时候所说的吧!也绝对不是瞻仰閟宫时所讲的吧!否则的话,三千弟子绝对会散去二千九百九十九个!我们后人虽然不知道这句话的具体针对性,但编书的弟子把这句话放在《阳货》篇里,于是俺履虎尾大胆胡乱猜测,这一句感慨,或许是在“子见南子”之后,老夫子有感而发的吧。

关键词(Tags): #南门徙木#取信于民#愚民政策#商君孔子通宝推:方天化几,小戎,桥上,老光,绿水,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