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马克思阶级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影响 -- hwd99

共:💬3 🌺4 🌵1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续完

前文:链接出处

当时中国面临美苏两霸的侵略威胁,如何消除和限制内部矛盾,一致对外,是领导人最重要的工作。毛泽东发动的文化大革命,推翻当时的统治阶级,清算统治阶级过去一段时间的腐败;从民间大量提拔管理人员,建立新型联合政府,极大地促进了国内人民的合作,从而更好地团结人民对付西方国家的侵略。毛泽东去世后,华国锋提出的抓纲治国的口号,同样表明,阶级斗争是手段,解决的是人与人之间关系问题,目标还是发展生产,解决人们的需求。即使在资本主义时代,共产党人搞解决斗争,同样是认为,资本主义制度阻碍了社会发展,阻碍了生产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的改善,搞阶级斗争,推翻资本阶级政权,目的同样是建设社会主义制度,更好地发展生产,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阶级矛盾是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而发展生产,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是人与物之间的矛盾,这是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阶级斗争是解决人与人之间的主要矛盾,也就是阶级矛盾,以便更好地发展生产,其目的是解决人与物之间的矛盾。

资改精英们否定阶级斗争为纲,不谈阶级矛盾,甚至公开鼓吹阶级斗争熄灭论,似乎在社会主义社会,阶级矛盾不存在了;或者换上另一个名词,以阶层代替阶级,以便让人们淡忘,社会主义阶段,阶级斗争的主要目的之一是防止资本主义复辟,从而可以暗中行动,搞资本主义了。按照阶级的定义,阶级和阶层不存在本质区别;阶层矛盾和阶级矛盾也没有本质区别,用阶层代替阶级,只是掩盖资改精英们的目的。精英们成功地在社会主义中国复辟了资本主义时代的生产资料私有制,产生了庞大的资本家集团和买办资本家集团。

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上的矛盾普遍性原理,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都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所谓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在共产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同样存在。人类社会不可能变成由相同个体组成的单一结构的社会,必然还存在领导阶级和被领导阶级,或者说管理阶级和被管理阶级,还必然存在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在真正的社会主义社会,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就不存在了,但是,阶级仍然存在,就是管理阶级和被管理阶级,他们之间的阶级斗争仍然存在。如何处理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仍然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课题。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章第一节《费尔巴哈》中有句不太被人注意的话:“单独的个人所以组成阶级只是因为他们必须进行共同的斗争来反对某一另外的阶级;在其他方面,他们本身就是相互敌对的竞争者。”(《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60页)这表明,马克思认为人们之间的矛盾斗争是普遍存在的。

人类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可以分两种类型,一种类型就是阶级矛盾,是从人类社会管理的纵向来看的,是不同地位的人或群体之间的矛盾,从一个单位来看,就是单位领导于单位群众之间的矛盾;从一个地区来看,就是地区政府官员与老百姓之间的矛盾;从一个国家来看,就是政府官员与老百姓之间的矛盾。还有一种类型的矛盾,是相同地位的人或群体之间的矛盾,是单位与单位之间的矛盾,部门与部门之间的矛盾,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矛盾,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矛盾,不同党派之间的矛盾,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矛盾,不同国家组成的国家集团之间的矛盾等。阶级矛盾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每个的群体或利益集团。

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是不对等的矛盾,处于较高社会地位的群体或阶级往往掌握了国家机器,可以借助掌握的权力,控制舆论和人们的思想,实际上全面控制了两个阶级之间的分配,在灾难面前,他们往往让被统治者承担;古代历史上的天灾往往导致被统治阶级大量死亡。在西方,被统治阶级往往连反抗的想法都没有,任凭统治者的摆布。中国古代发展起来的平等思想,平民百姓往往起来造反,导致改朝换代。

由不同阶级组成的群体,通常都是有良好组织的利益集团。有组织的群体能够维护群体和群体中个人利益,协调行动,激发个体的积极性,从而具有强大的力量,才是人类社会矛盾斗争的主体,才是决定社会发展方向的主体。地位对等群体之间的矛盾,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古代社会,最早的矛盾主体是氏族和部落,后来发展到部落联盟与国家。国家包括最初形成的小型城帮、诸侯国,逐渐发展到占地广阔的帝国。

在人类发展历史上,由同一阶级组织起来的群体对付地位较高群体是十分罕见的。我国古代的农民起义军,是少有的同一阶级成分较大的群体,但是真正成功的农民起义,往往都有不同阶级的参与,主导者大都不是农民。秦朝末年的农民起义,是由农民发起的,但很快被六国贵族所控制,最后成功建立西汉政权的刘邦集团,其主体并非是农民。建立东汉政权的刘秀集团同样不是农民,而是贵族。隋朝末年农民大起义的成功者是建立唐朝的陇右贵族集团。元末农民起义的成功者是朱元璋领导的怀西集团,其主要人物大都是农民,但亦吸收了很多地主阶级知识分子。

国家,特别是单一民族组成的国家或组织较好的部落,才是人类古代历史上的主体,不同国家或民族之间的斗争,才是推动社会变迁的主要因素。不同民族国家在人类历史上不断涌现,又不断消亡,你方唱罢我登场,始终是人类历史的普遍现象。在古代西方,罗马不断发展壮大,吞并欧亚非大陆不同民族和国家,才产生了辉煌的古罗马文明;而欧洲“蛮族”进攻,最终灭亡古罗马,才是进入中世纪黑暗的关键因素。欧洲走出中世纪的关键,还是在于不同诸侯国之间的争战,在战争中逐渐改进了技术,形成了现代工业。

地位对等群体之间的矛盾一直是国家内部发展变化的重要因素。在中国古代,家族之间的斗争,不同地区之间的斗争,始终是政治斗争的主体。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由多个公司组成的财团之间的竞争,不同地区之间的竞争,是国家变革的重要力量。国家可以依赖政权提供对国内不同阶级利益和不同群体的保护,加强国家的力量。只有很好地解决内部不同阶级和不同群体之间矛盾,才是一个国家能够战胜其他国家的决定性因素。人类历史上不同国家间的某一阶级之间进行合作,去维护不同国家中的同一阶级的利益,是十分罕见的事情。十月革命胜利后,苏联领导人列宁曾经试图帮助西欧国家的无产阶级,试图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并没有得到这些国家无产阶级的相应,反而招致西方国家的干涉。

不同群体之间的斗争,是改变人类社会的重要因素,这就决定了群体内部,如国家内部,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更重要的方面是群体内部不同阶级之间的合作,因为群体内不同阶级利益存在一致性。也就是说,阶级斗争和阶级合作是阶级关系的两种表现形式,它们共存于人类社会。马克思在《1848年至19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中说过:“一般说来,工业无产阶级的发展是受工业资产阶级的发展所制约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402页) 这表明他们是对立统一体,谁也离不开谁。无产阶级是与资产阶级共存于资本主义这个统一体中的一个对立面,两个阶级互为依存。即使消灭了资产阶级,人类社会仍然是由不同阶级组成的,最简单的划分方式就是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他们仍然会处于不同的社会地位,仍然会有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阶级斗争的目的,是促进阶级合作,以便更好地维护群体利益。

我国历史上经常发生的农民起义,是统治阶级凭借优势地位进行阶级斗争,加重对被统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忘记阶级合作,导致农民生存受到威胁,民众才会揭竿而起,其结果是社会崩溃,带来大量死亡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倒退。其根本原因是统治阶级的阶级斗争策略和目标是完全错误的,社会只能采用这种极端措施来解决问题。被统治阶级的反抗,从而推翻反动的统治阶级,建立新的政权,从而降低了阶级矛盾,促进了社会发展。

历史上不乏阶级合作的成功例子。例如,国外有法国大革命时期“第三等级”内部的阶级合作。在中国有第一次国共合作、抗日战争时期国内各阶级包括工农与大资产阶级的合作。这些阶级合作对历史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如,法国第三等级内部的联合,才取得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由于国共合作才取得了北伐的胜利;由于抗日统一战线的建立,才能打败日本法西斯。

从哲学原理来看,冯友兰先生指出,“一个统一体的两个对立面,必须先是一个统一体,然后才成为两个对立面。这个‘先’是逻辑上的先,不是时间上的先。用逻辑的话说,一个统一体的两个对立面,蕴含它们的统一性,而不蕴含它们的斗争性。”冯友兰接着说:“在中国古典哲学中,张载把辩证法的规律归纳为四句话:‘有像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正蒙·太和篇》)这四句中的前三句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思想也同意的,但第四句马克思主义就不会这样说了。马克思主义认为矛盾“斗争”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统一”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冯友兰认为这是把矛盾斗争放在第一位,中国古典哲学没有这样说,而是把统一放在第一位。从马克思主义推翻资产阶级的理论和实践来看,人们有理由推测马克思主义会说:‘仇必仇到底。’”理论上的这点差别,在实践上有重大的意义。例如,我国古代思想家对阶级问题作了深刻的论述,例如,论语载: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在孔子看来,为政就是孝敬百姓。孟子指出,民为贵,君为轻;荀子认为,水能载舟,也能覆舟,都是该思想的反映,都反映了我国古代儒家政治思想上对如何处理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矛盾的深刻看法。

问题在于,即使在十八世纪,西方也引入和广泛传播了我国古代的儒家思想,但是,历史上,国内外的统治者并不能够很好地实践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统治阶级常常没有很好地履行阶级合作,平等地对待被统治阶级,忘记了被统治阶级的巨大力量,常常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马克思建立的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目的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忽视了不同阶级之间的合作,但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却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特别是毛泽东带领中国人民的实践,极大地提高了人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被统治阶级地位都有了极大提高,从而有利于比较公平地分配,提高了被统治阶级的利益和地位,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毛泽东主席一方面支持各国包括西方国家被统治压迫阶级的反抗斗争,另一方面提出三个世界理论,最大限度地联合各国孤立美苏两霸,反抗美苏两霸所支持和控制的各国统治者。其主要斗争策略是立足和整合国家内部力量,对付美苏两霸为主的世界上最强大的反动统治集团;同时促进各国被统治阶级自身的解放斗争,改进各国被统治阶级地位,实现无产阶级自身解放这一主要目标。这充分体现了毛泽东主席抓住了人类社会的主要矛盾,不同国家之间的矛盾,以及主要问题,不同阶级之间的斗争。毛泽东时代的人类实践,极大地提高了普通老百姓的地位和社会的进步。西方国家在第三世界国家建立的殖民地被推翻,各国纷纷独立,消除了西方统治者的政治压迫,降低了经济剥削。随着西方国家内部被统治阶级的反抗,其社会地位和经济利益的分配都得到较大改善。苏联顶着社会主义的旗号,较少受到影响,但在毛泽东去世之后,仅过了15年,就如毛泽东所预测的那样,在人民的反抗下崩溃解体。

阶级斗争的目的是缓和阶级矛盾,造成一种不同阶级都能心情舒畅的局面,从而能够整合群体的力量,不论是一致对外来对付外来威胁,还是发展自己,提高社会发展水平,都是最佳的途径。其根本措施是如何保障不同阶级,尤其是被统治阶级的利益。马克思并没有提到如何在社会主义社会实行缓和阶级矛盾,保障被统治阶级利益的具体措施,只是简单地建议采用公有制的办法,消除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恩格斯提出了一些具体措施。但在社会主义苏联,自从列宁去世以后,从斯大林开始,苏联领导人就否定阶级的存在。在社会主义中国,党内主张阶级消亡的力量也异常强大,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将目标对准统治阶级内部试图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其具体措施是建立由普通劳动者参与的新型政权,从而很好地沟通上下,减少了管理层和普通群众之间的矛盾。这是毛泽东时代,在经济还比较落后情况下,毛泽东能够领导中国人民能够同时对抗美苏两霸,支持越南人民赶走美国侵略者,支持第三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打败了美国对我国的战略包围,使美国精英不得不到中国求和的主要原因,也同时赢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衷心爱戴和支持。

资改精英们将阶级矛盾当作主要矛盾,通过医疗、教育和住房市场化、优惠引进外资等政策,牺牲国内老百姓利益;忽视国家民族之间矛盾,将中美关系比喻为夫妻关系,单方面对美开放,向美国精英交出货币主权和经济主权,全面投降美国精英,让中国生产,美国消费,给美国当经济殖民地。在国内还有大量老百姓缺衣少食,基本生存还受到威胁,1.5亿老百姓营养不良情况下,不顾美国精英对中国人民的敌意,借给美国和西方数万亿美元,帮助美国和西方精英。这是当前我国各种社会问题的根源,也是资改精英们面临内外交困局面的根本原因。资改精英们将战略敌人当朋友,甚至比喻为夫妻关系,这是当今中国最大的危险,也是摆在新一届领导人面前最重要的问题。

摘要:人类社会的矛盾分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和同一地位不同社会集团之间的矛盾。本文主张,国家民族之间的矛盾才是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在国家和民族内部,只有缓和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才能建立强大的国家,战胜外来强敌,主导人类社会发展。国内的阶级矛盾是由统治阶级来主导的。资改精英们将阶级矛盾当作主要矛盾,忽视国家民族之间矛盾,甚至将中美关系比喻为夫妻关系,全面投降美国精英;制定歧视本国国民,优惠西方资本家的政策,压迫本国老百姓;形成了中国生产,美国消费的中美国模式,让中国免费当美国的经济殖民地。在国内还有大量老百姓缺衣少食,基本生存还受到威胁,1.5亿老百姓营养不良情况下,不顾美国精英对中国人民的敌意,借给美国数万亿美元,帮助美国精英。这是当前我国各种社会问题的根源;也是资改精英们面临内外交困局面的根本原因;是当今中国面临的最大危险,是摆在新一届领导人面前最重要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列宁,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第13页,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3.

2. 马克思,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 第332-333页,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3.

3. Friedman, M., 货币的祸害,安佳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8.

4. 袁明,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美国因素. 外交评论,2005. 2005(6).

5. 吴焕宁, ed. 1995, 重要的国际经济条约. 贵州人民出版社: 贵阳市.

6. 陈华, 试述“中美协议”和“中德协定”. 法学杂志,1992(05): p. 17-18.

7. 黄卫东, 人民币与美元相互可兑换状况分析与政策建议. 管理学科,已接受, http://www.caogen.com/blog/infor_detail.aspx?id=227&articleId=62186,2014.

8. 岳健勇, 中国加入WTO背后的政治及其后果. 领导者,2013. 2013(4).

9. 李晓华, 对加入WTO后“以市场换技术”的思考. 中国工业经济,2004(04): p. 21-26.

10. 时卫干, 外资角色再审视. 南风窗,2006. 2006(9): p. 60-62.

11. 周其仁, 汇率评论之十六:被动超发货币的教训,经济观察报 2010年8月16日,http://zhouqiren.org/archives/979.html: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出版, 2010.

12. 韩钢, 华国锋的功过若干史实:被斥“洋跃进”. 晚霞,2011. 2011(20): p. 48-50.

13. 温铁军. 93年:中国的真实经验. in “改革的智慧”——东方论坛: 人民出版集团,http://people.chinareform.org.cn/W/wtj/Article/201205/t20120521_142226.htm. 2012.

14. 中俄政府, 三个中俄边界协定,分别参见:http://www.npc.gov.cn/wxzl/wxzl/2000-12/14/content_2679.htm,http://www.npc.gov.cn/wxzl/wxzl/2001-01/02/content_3265.htm,http://www.npc.gov.cn/wxzl/wxzl/2005-07/28/content_341693.htm. 1991-2004.

15. 黄卫东, 从中美人均生产和消费商品量分析物资的流向. 经济导刊,投稿,http://www.caogen.com/blog/infor_detail.aspx?id=227&articleId=62342,2014.

16. 奥巴马, 香港凤凰卫视报道, 2010 年5 月,奥巴马在白宫接受澳大利亚电视采访时说: “如果十多亿中国人口也过上与美国和澳大利亚同样的生活,那将是人类的悲剧和灾难,地球根本承受不了,全世界将陷入非常悲惨的境地。美国并不想限制中国的发展,但中国在发展的时候要承担起国际责任。中国人要富裕起来可以,但中国领导人应该想出一个新模式,不要让地球无法承担。”( http: / /www.tudou.com/programs /view/ZVcIZGHXgS0 /), 2010.

17. 袁明,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美国因素. 外交评论,2005. 2005(6): p. 78-83.

18. 张胜, 从战争中走来:两代军人的对话, 北京: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8.

19. 宫力, 1989年邓小平与美国高层会谈. 百年潮,2004. 2004(3-4).

20. 程恩富 and 杨斌, 当前美国金融垄断资本主义的若干新变化.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4. 2014(1).

21. 乔良, 中国还需继续“与狼共舞”. 人民网-《环球时报》2009年06月28日,http://theory.people.com.cn/GB/136457/9553995.html,2009.

22. 温家宝. 中美是伙伴非对手,也可以成为朋友. 新华每日电讯, 2008-09-25,http://news.xinhuanet.com/mrdx/2008-09/25/content_10108058.htm.

23. 丁清芬 and 付敬. 李克强:帮助欧洲就是帮助自己. 中国日报-看世界2013.5.27; Available from: http://www.chinadaily.com.cn/hqzx/2013-05/27/content_16535634.htm.

24. 汪洋. 中美像夫妻 不能走离婚路. 南方都市报,2013年7月12日AA22版,http://epaper.oeeee.com/A/html/2013-07/12/content_1894141.htm.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