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阿波罗是“打水漂”回来的吗? -- 贼不走空

共:💬67 🌺319 🌵6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阿波罗是“打水漂”回来的吗?

这次,嫦娥五号T1从月亮边上潇洒自如地“漂然”回来,在给我们带来偌大惊喜的同时,也突然像揭开谜底一样,给我们带来了一些茅塞顿开的“恍然大悟”。

一、T1为什么要“漂”回地球?

  我们先来重复一些大家都知道的常识。

  T1是嫦娥五号的先锋官,先行帮嫦娥姐姐探路来也往返80万公里的路程,本来就迢遥凶险,危机四伏,可是好不容易回到家门口,还要接受更加危险的“打水漂”极限考验,那些在飞控大厅里坐得舒舒服服的中国航天科学家们,为什么非要让自己的“宝贝疙瘩”去九死一生地去赴汤蹈火呢?

  当一个月球探测器离开月球引力场,进入地球引力场之后,由于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其速度会越来越快,在到达地球大气层边缘(距地面120公里)时,探测器的速度便几乎达到了每秒11公里,接近每秒11.2公里第二宇宙速度,在这个时候,对飞行器最大的威胁,便是穿越稠密大气层时空气分子与探测器表面因为摩擦而形成的高温。

  对于航天器穿越大气层时产生的上几千度的高温带来的危害,我们印象深刻。

  2003年2月1日,“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因为隔热层损坏,在返回地球穿越大气层时,温度高达摄氏1400度的空气从隔热层破损处冲入左机翼后融化了内部结构,致使机翼和机体融化,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所以,航天器要想安全回到地球,啥都不用讲,第一条就是必须解决的难题就是给航天器降温。这个问题解决不了,地球人所有的太空探险活动都是单向行动,所有的宇航员都成了“肉子打狗,有去无回”。

  为了避免让宇航员在大气层的高温中烧成灰烬,科学家就必须绞尽脑汁给航天器在返回时降温,通过几十年来的实践努力,航天科学家发现有两个途径可以实现降温需要。

第一个途径,便是给返回的航天器穿一件能够完全扛得住高温的外衣,让航天器直接冲过大气层,比如,在航天器外面包裹高温陶瓷,再加抗烧蚀材料,这些材料一边燃烧一边挥发,带走过高的热量,使得航天器始终处在安全的温度以内。但是,这个办法只是对降落速度在每秒7.9公里(第一宇宙速度)左右的航天器有用,比如说,加加林乘坐的“东方一号”,从国际空间站返回的“联盟TMA-22”飞船,美国的航天飞机,还有离开“天宫一号”返回地球的“神舟”飞船,这些返回飞行器离开轨道飞行器(高度一般在距离地面350-400公里)之后,进入大气层时速度都在每秒7.9公里左右。可如果返回飞行器的速度远远大于第一宇宙速度时,人类目前所掌握的抗烧蚀技术就完全不够用了,所以就得另寻他法。

  第二个途径,返回飞行器采用“太空打水漂”来给自己减速,比如这次嫦娥姐姐的先锋官,在刚开始进入亚太空的稀薄大气层时,速度是33个马赫,而跃起再回大气层之后,速度便减到了第一宇宙速度左右,所以,摩擦带来的高温便降到了飞行器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了。

  对这次嫦娥五号探测器所采用的“太空水漂”,我们不做别的军事意义上的解释,“打水漂”的主要意图,实际上就是通过减速来起到对航天器所受高温进行降温的作用。

  有人问了,既然高速穿越大气层这么危险,那为什么不让航天器在进入大气层之前早早的就点燃反向火箭,以此来进行刹车减速呢?

  看官,你在理论上是正确的,可是实际情况是,返回地球的航天器体积都很小,携带的那点燃料都只够进行姿态微调,不可能用反向喷射来减速,即使是美国航天飞机那样的大家伙都没法携带那么多的燃料,所以,目前人类返回地球的航天器都不可能利用反向火箭来减速,也就是说,目前人类所有的返回飞行器在进入大气层之前,都不可能具有明显效果的刹车能力。

  以上,我们哆哆嗦嗦讲了那么多废话,目的就是要引出下面这个争论已久的敏感话题。

二 ,当年,“阿波罗飞船”是如何“返回地球”的?

  前面,我们不厌其烦地讲解了飞行器返回地球的两种方式,一是扛住高温直接冲过大气层,二是通过“打水漂”来减速降温。那么,1969年,“阿波罗11号”登月之后,阿姆斯特朗他们是如何回到地球的呢?他们乘坐的 “指令舱”是通过直接冲过大气层返回地球,还是通过“打水漂”回到地球的呢?

  2011年8月11日,美国“猎鹰”HTV-2飞机在加州范登堡空军基地成功发射升空,在独自飞行并返回地球时失去联系,实验失败,其后,美国取消了这个项目,这意味着迄今为止,美国人还没有成功掌握高超音速飞行器 “太空打水漂”的全部技术。

  所以,1969年7月24日,“阿波罗11号”的指令舱,没有采用“打水漂”来减速降温,换句话说,当年美国人更不可能掌握太空“打水漂”的技术。

  所以,当年“阿波罗11号”是挟雷霆万钧的第二宇宙速度,以大无畏的精神冲进了大气层,依靠天顶星一般神奇完美的抗烧蚀技术穿过大气层,安全返回地球,溅落到了太平洋中。三个宇航员自己脱掉宇航服,自己爬出指令舱进入救生船,那副悠闲自得的神态,哪里像是在无重力状态中度过了8天又13个小时,倒像是在加勒比海上垂钓度假。

  问题这就来了,美国早在1969年就拥有了抵抗五千度高温的能力吗?

我们来看看美国航天飞机进入大气层后是如何对付高温的。

  航天飞机以24马赫的速度进入大气层后,开始无动力滑翔,其间,“不断横向滚转至90度,用主动丧失升力来降低高度,用增加迎角来降低速度,但横滚有自然的转弯倾向,所以航天飞机要时不时反向横滚一下,用S形航迹来保持基准航向。……航天飞机的操纵特性据说和一块飞行的砖头差不多,而且返回时必须沿一条精细计算过的在瞬时气动加热和累计气动加热之间最小化的路径下滑,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热负荷,使用要求非常高”。

  以略高于第一宇宙速度的8.1公里/秒进入大气层的航天飞机,必须冒着极大的风险,以杂技一般极其精密复杂的操控动作来防止机面温度过高,但都没能完全取得成功,并为此付出了“哥伦比亚号”的惨痛代价,不得不退出历史舞台。而这已经是八十年代的技术了,那么,1969年的“阿波罗11号”,又是怎样承受住第二宇宙速度带来的更高的温度的呢?

  很明显,美国人回答不了这个问题。

。。。。。。。。。。。。。。

再转载来一篇文章,作者“倚天立”,水漂打出恍然大悟,打出来很多惊喜,科学界的“骗局”咱文科生不懂,希望有技术宅能解读一下。

加上一句,下面谁在分析技术,谁在上窜下跳义愤填膺,一目了然,既然哥ID为贼不走空,那么本帖究竟是技术贴,还是是钓鱼帖,谁知道呢?呵呵呵呵。

通宝推:浣花岛主,慧诚,霹雳焦蛙,adapter,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