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轮回——袈裟下的孩子们 -- 京华烟云AMIP

共:💬24 🌺184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轮回——袈裟下的孩子们

【说明:以下照片并非同一时段拍摄,先后跨度有十余年,其中的一些人物今天早已成年】

这个国家必须用它精神上的力量来弥补物质上的损失。正是由于贫穷,所以要办教育。我还从未听说过一个国家办教育后办穷了的,办亡国了的。教育不仅不会使国家贫穷,恰恰相反,教育是摆脱贫困最好的手段。

——腓特烈·威廉三世(十九世纪上半叶普鲁士国王,全民义务教育的推动者)

四川阿坝州马尔康县,土司官寨对面古老的西索村。小女孩依偎在妈妈怀里,对我开心地笑着,在此之前,她刚刚忙完今天的作业。这里是嘉绒藏族聚居地,相对其他藏人,他们的汉化程度一直比较高,许多都能熟练地运用汉语,著名作家阿来便是马尔康人,而其大作《尘埃落定》的背景,也是以马尔康为原型。

“我从前是个快乐的少年,

我做过许多可爱的游戏,

这生命的赏赐使我欢欣,

我从不知道苦痛的滋味。”

——海因里希.海涅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马尔康数百公里外的四川甘孜州康定县,几个衣着光鲜的藏族小女孩正十分配合地摆出各种POSE,招揽游人合影——当然不是免费。她们都是康巴人,浩荡的商品经济大潮中,边远的藏区也暗流涌动,尤其是自古以来便以经商著称的康巴,自然成为如鱼得水的弄潮儿。只是,花样年华的小朋友,正是上学的年纪,却过早地投入了生意场,而她们选择的地点,则是人们往来如织的塔公寺(属藏传佛教萨迦派,俗称‘花教’)门前。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众所周知,藏区笼罩着浓烈的宗教氛围。青海黄南州同仁县的隆务寺,一个小大人对着镜头怒目而视,似乎嫌我打扰了他的修行,他身旁,是一眼望不到边的转经筒。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四川若尔盖县唐克乡,九曲黄河第一弯不远处的索克寺。一个女孩在转经长廊外百无聊赖地游荡,她的家人有可能正于里面忙碌。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藏区孩子稍长大一些,便很可能剃度成为僧尼,这也许是他们自己的选择,但更可能是他们家长的选择。旧时的藏区,三分之一左右的人口都是出家人,今天尽管已经没那么高的比例,但随着人口基数的增加,其绝对数量仍相当可观。

即使没有剃度,他们也会与宗教相伴终生。青海同仁县自古以热贡艺术闻名于世,藏区的许多孩子不远千里来这里学习唐卡绘画,题材主要是佛、菩萨、护法等佛教内容。庭院里每一个角落都摆满了画架,小画师们吃住也都在一起,共同怀着改变生活现状的希望和梦想。

这里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夏吾才让的故乡,其唐卡作品如今早成天价。想当年,夏吾才让到二十三岁才正式出师,但在现在这个高速运转的社会,估计孩子们的学习时间会大大压缩,不知道同时压缩的是否还有往昔那些精湛的技法。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云南香格里拉县,该省最大的藏传佛教格鲁派(俗称的‘黄教’)寺院甘丹松赞林。塞得满满的功德箱后面,一个小喇嘛正在摇头晃脑地念经。该寺目前约有不到一千僧众,而历史上极盛时的数目达到了两千。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自古以来,藏区的知识掌握在僧侣手中,他们从小便接受着典型的经院教育——按照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兼神学家雅斯贝尔斯(Karl Theodor Jaspers)的说法,经院教育的重点在于传统的继承,所有的知识都已经被按部就班地加以系统化,某些作者或著作被奉为权威,所有的教学材料都被压缩成了刻板的条条框框,即,“学生真正感兴趣的只是那些中规中矩、传而久之的东西,他只想知道结果,并且就像歌德笔下的浮士德那样,只想把白纸黑字的结果带回家去”。

我的一位藏族朋友说,民间不是没有文化,但毕竟是薄弱的,文化主要还是要靠那些学识渊博的人来传承,来记载。看上去很光鲜的活佛们,并不一定学的有多好,他的地位只在他的身份,因为他是含着金钥匙长大的,其中有的能成器,有的就成废人了。而真正刻苦学习的,还是那些普通的学僧。

虽然这并不意味着,出家的小学僧们完全丧失了自己的生活,对藏人来说,出家本身就是种生活,甚至是最好的一种生活。学经的间隙,他们偶尔也可以像同年的孩子那样,风一般地飘过。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四川甘孜州色达县,五明佛学院,据说是世界上最大的佛学院,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僧侣来这里学习。登上山坡,眼前无边无际的僧舍,宛如一片红色的哈达在天地间铺陈。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僧尼的生活并不像一些人想像的那样枯燥,那样不食人间烟火,他(她)们照样要穿衣吃饭,也有爱颗美的心。一位花样年华的小觉姆(藏传佛教尼姑),正兴高采烈地向小伙伴们展示刚淘来的好东西,引起周围一片艳羡。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佛学院的坛城下,一个男孩学着母亲,像模像样地磕起长头。不知几年之后,他会选择上学,亦或出家?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即使在普及义务教育已经多年的今天,藏区中仍有许多文盲,他们不仅不识汉字,就连本民族的藏文一窍不通。并不是说文盲就不辨善恶,但识字后,他就有了更多的机会去识别善恶,不是吗。

五明佛学院的一个重要职能,就是开展农牧区扫盲,每年都有数千文盲进入这里学习最基本的文化,毕业的学生们有许多都回到偏僻的乡村和牧场,在当地展开新一轮的扫盲。

尽管许多人对藏区的基础教育颇有微词,认为靠僧侣来推动文化传播,仿佛饮鸩止渴,将导致下一代更加迷信,但这就是现实中的无奈——科学到不了的空隙,宗教就马上会来填补,而对那些渴望知识却又无能为力的孩子本身,我们又能指责什么呢。

小资的圣地甘南郎木寺,我曾在一座神龛旁偶遇几名小学生,以前当地唯一的小学就是由寺院建立,学习中自然免不了宗教方面的内容。这里经济极不发达,学生们基本的学习用品都很难得到保障,在义务教育的末梢尚未扫到的年代,如果没有寺院,他们很可能就没有机会脱盲。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由郎木寺向北大概两三个小时的路程,就是号称“中国麦加”的临夏,在那里,长胡子的阿訇在教村子里的孩子们识字——当然,教材更可能来自《古兰经》,而不是《小学语文》。再远一些,滇藏交界的怒江峡谷,号称人神共居的丙中洛,曾几何时这个偏僻贫穷的村子里,唯一的知识源就是教堂——传教士们一百多年前就已经来到这里,即使现在,来义务教孩子们识字的仍不乏当地的神父,而学校就建在离教堂不远处。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我们可以想像,在浓厚的神学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对于宗教之外的那些规则,比如国家、政府、法律等社会概念以及服从程度,恐怕都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尽管,即使接受过现代教育,也并不等于为江山稳固上了保险,君不见苏联解体的那些推动者,有几个神父或毛拉呢——恰恰相反,他(她)们多曾是信誓旦旦的体制内人物。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你为啥放羊?

挣钱。

为啥挣钱?

娶媳妇。

为啥娶媳妇?

生娃.

为啥生娃?

放羊......

羊卓雍措圣湖边,一个羞涩的牧羊娃正腼腆地向我展示着投石技巧。这种古老的抛石器藏语叫“兀朵”,很可能自吐蕃时期也就是唐朝便存在了,其结构千百年来只有些微变化。孩子手中不停旋转着的皮索,宛如他们一成不变的生活,在沧海桑田里周而复始地轮回......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通宝推:忧心,pipilu,西门飘飘,马尔他之鹰,桥上,常识主义者,mezhan,gschen,Utne,文青,无无名,光年,楚庄王,南寒,foureyes,可爱的中国,SleepingBeauty,stamilo,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