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欧美的古典学概况 -- 夏至欧锦

共:💬7 🌺11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欧美的古典学概况

--刘津渝的《罗马史研究入门》摘抄

古希腊神话,国内文革期间出过一套,大概是1972年出版的,同时出版的还有《水浒》等中国名著,记忆很清楚的,是毛主席评宋江这个投降派。我小时候,心思都花在《水浒》上了,希腊神话就随便翻翻。想来真是惭愧。

这两年,读了希罗多德的《历史》,凯撒的《内战记》,算是给我苍白的希腊罗马知识,做了一点补偿。可惜之前都没有做读书笔记的习惯。看到许多大牛的读书笔记,好羡慕。也学着做做笔记。

刘津渝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古典系副教授系主任。北京大学出版社的一套历史学研究入门丛书,收入了他的书,作为历史专业和有兴趣的读者的参考书,很有价值。

在序言里,刘津渝谈到欧美古典学,我做一些摘抄和整理,放在这里,方便我自己,也给各位一点参考。

20世纪以前,古典学教育,包括希腊语、拉丁语以及希腊罗马文学、艺术、哲学和历史,形成欧洲教育的核心内容。

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产生出诸如19世纪的德国古典学家蒙森(Mommsen,1817-1903)这样的罗马研究之集大成者。蒙森在罗马法、拉丁铭文及行省研究等诸多方面贡献卓著,并成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唯一一位罗马史学家。20世纪以来,罗马研究和其他许多传统学科一样获得新的生命力,以军事、政治为主线的传统撰史方式,发声转变,不但研究领域和课题大为拓宽,还引入了人类学、社会学、政治学以及经济学的理论模式和分析方法。

罗斯托夫采夫(Rostovzeff,1870-1952)的《罗马帝国社会经济史》(1926年版)在罗马研究领域开综合研究之先河。

半个世纪以后,同为耶鲁大学著名古代史学家的马克穆伦(Ramsay MacMullen)如此写道:“......在描述过去的时候,我们这些书生总会坚持去写战争、阴谋及人物,以此赋予历史以生命。但是那种只把‘罗马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当作装饰性的背景,无视它们与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撰史方式不但及其原始(very primitive)而且业已过时(old-fashioned)。”

当代的古典学情况:

欧美的大学,无论是大型的研究型大学还是以本科教育为主的博雅学院(Liberal Arts Colleges),大都设有古典学课程。内容包括罗马文明、希腊文明一类的通史性课程,专题研讨班,以及技术性较强的拉丁语、希腊语基础语言课和原典阅读课。古典学课程主要由古典系提供。古典系(The Classics Department,或The Depatment of Classical Studies)课程通常以古希腊语、拉丁语语言文学为核心。在大型的研究型大学,历史系通常设有希腊、罗马历史学专业;艺术史系也常设有希腊、罗马艺术史专业,并开设相关课程。希腊、罗马考古课程则由考古系、艺术史系甚至人类学系提供。这些科系之间既互相联系,但又常存在着有形和无形的壁垒。但无论是研究罗马史、拉丁文学的专家,还是罗马艺术史或考古的专家,其基本要求是共通的,即能够熟练运用古希腊语、拉丁语进行学术研究,并可阅读英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的学术著作。欧美在古典语言教育方面有着长期的传统和深厚的基础。即便是在古典语言教学相对落后的美国,许多公立中学和私立学校都设有拉丁语选修课。能够提供古希腊语教学的中学较少,主要集中在耶稣会所创办的学校。

本书主题当然是介绍罗马史研究概况,提到古典学,因为这是研究罗马史基础。关于罗马史,

欧美的众多一流大学,如英国的牛津、剑桥,德国的海德堡大学,意大利的罗马大学,美国的常春藤学校等等,都是训练罗马史学家、古典考古学家以及古典语言学家的重地。

罗马研究作为一门学科虽然历时已久,但一直不断在自我更新之中获取活力和新鲜的思维。时至今日,罗马研究的各个分支(包括文学、史学、艺术、法学、考古等)之间的相互交流日去频繁,新作出版的频率有增无减,不断拓宽研究视角。罗马史研究的重地历来在英、美、法、德、意等西方国家,重要的杂志和书籍也以这几种语言为主。荷兰、比利时、丹麦等其他古典研究发达的欧洲国家,其学者也多以这些语言发表学术著作。这些研究重地不但占据研究优势,而且掌握罗马研究领域的话语权。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