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转:从苏联灭亡我们能够看到什么 -- wqnsihs

共:💬1001 🌺6757 🌵53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可就是有人说前三十年的水利不比封建时代好,那只能比比看了

基本同意你的看法中的不能用后面的否定前面的行动,可是现在的宣传还是一味贬低人民公社的作用。对于实际运行的人民公社,现在也是只说差的典型,不提搞得好的公社。好像一提人民公社,就是一县一社,共产风,穷过渡这种乱来的东西。大跃进时期这些做法是在乱搞,62年后队为基础,三级所有确定后,公社运行才算进入正常轨道。关于人民公社是如何运行的,可以去看看河北周家庄,看看这个到现在还在的人民公社到底是怎么运行的。

粮食生产和吃得饱吃不饱是两个问题,一个是生产的问题,一个是分配的问题。

从生产看,除了三年自然灾害等极少年份,粮食产量都在稳步提升。前三十年增长率高于后三十年,具体数据可以看河里老老狐狸的新中国粮食生产(1949-2013)

从分配来看,前三十年,大量资源用于国防,三线建设,对外输出革命,还要存粮备战备荒,再分到个人手里,自然就少了。到了78年后,原来三层分配关系国家-集体-个人,中间一层“集体”差不多已经没有了,国家也减少了征粮,进口粮食翻倍增加,“个人”就多了。

到了83年恢复了乡镇政府,乡,四套班子齐全(其实就是人民公社换个马甲又回来了),但是和人民公社不同的是乡镇政府里面都是脱产干部,村干部也要拿现金补贴,这些负担,最后还是落到农民头上。原来大伙一起出力干活就能解决的问题,现在都要转成货币摊派了。90年代以来,农民的收入增长就赶不上这些负担,更何况还有生产资料的涨价,所以才有李昌平关于三农问题的感叹,好在有多种经营和外出打工可以弥补。

当年解散人民公社是下“摸着石头过河”的决心的体现,不争论,先解决吃饭问题,有后遗症以后再逐步解决,先活下来。不过改开了三十多年,出了那么多问题,还喊着改开好来就是好,和当年喊文革好来就是好又有什么两样?到现在还宣传小岗村这个假典型。

事后诸葛亮地来看,人民公社制度使文革时期的中国农村保持了相对稳定;保持了粮食产量略快于全国人口的增长;为中国工业化提供了主要的资金来源;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提供了虽然是低水平的但却是相对稳定的诸如农村合作医疗、儿童基本免费上学、农村“五保户”基本社会保障等公共产品。 所以今天有的人一概抹杀人民公社有忘恩负义的味道。

别的不说,现在70,80,90后想种地的越来越少,都熊猫化了,我老家也没几个人种地,都是老弱病残在种,农忙时雇人也是越来越难雇,那边挖莲藕的时候开价300元一天都招不到人。现在种地根本挣不了几个钱,没几个愿意种地的,种地一年收入赶不上打工一个月,年轻的都往城市跑。

历史的事实已经证明当年瓦解人民公社,实际上还是一个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政治操作,并不是一个实事求是的经济学判断。改革开放之初农业经济的快速增长,其原因不仅仅是广大农民劳动投入的增加,更主要的是由于国家对乡镇企业的政策倾斜、国内化肥生产的增加和大量进口、粮食进口政策对于城乡粮食供应的改善和支持高成本蔬菜生产模式的巨额财政转移等因素促成的。

这种急功近利的政治操作留下的后遗症将需要我们后代用几十年甚至更长时间来买单,并承担相应的粮食安全风险。这个代价是否合适呢?由历史来回答吧。希望我有生之年不要亲自经历一次1960。我这个80后改开的春风没吹着,通胀的夏天,通缩的秋天,下岗的冬天全都经历了。

通宝推:发了胖的罗密欧,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