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年味淡了的背后 -- 逐日夸父

共:💬10 🌺93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年味淡了的背后

年味淡了,许多人,包括我本人都有这样的感觉,连电视广告都说“没有年味怎么办?”。我想年味淡了首先与我们现今的物质生活丰富有关。小时候,我们一年都穿不上新衣服,只有在大年初一才能穿上崭新的衣服,穿上新衣服后,会高高兴兴地跑到邻居家去逛一圈,炫一炫。除了衣服之外,平常很难吃到的肉、鸡此类的食物也只有在过年时候才会痛痛快快地吃上几顿。在老家的农村,以前每家每户在农历冬月,会宰一头大肥猪,留着过年之用,对于我们小孩来说,猪临死前的嚎叫声在村庄里开始此起彼伏地回响的时候,就意味着进入过年时节了。

而如今,衣服和肉食对于人们来说,已不是一个事了,统计局的数据都显示,服装和食物所占的消费比重已经下降到不足40%。

生活的改善是年味淡了一个因素,这个因素也许不是主要的。我想,年味淡了的深层次的背后,是我们社会形态的变化,拽一点的说法,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们传统的乡土社会正在消失。因为,我们记忆中的年味除了与物质有关外,还需要气氛来衬托,而这种气氛是乡土社会独有的。

“你们很多人也许这一辈子也走不出这个县”,这是上个世纪90年代我的初中语文老师课堂上说过的一句话,生活至今,我经历了很多老师,老师们说过的话,只有这一句话我记忆犹深。

初中语文老师的这句话反映了乡土社会最为显著的特征,即“死徙不离乡”。我们传统的乡土社会中,乡村里的人口是附着在土地上的,一代一代地下去,除了战争、饥荒等少数原因外,不太会有太大的变动。人们的婚嫁姻亲关系基本上也局限在一个县里面,大多数姻亲关系发生在同乡和邻乡之间。这样的社会形态在我们国家长期存在,就我个人而言,我一直到高中二年级才暂时走出我所在的县,我的一个堂姐嫁到80公里外的地方,当时的乡邻都不解,都纳闷我的伯父为什么将女儿嫁得这么远。

这是农村的情况,城市里我不了解,估计和农村也差不多。建国后,城市里的一个国有企业和机关就是一个小社会,企业自建社区,社区里面有幼儿园、小学,工厂的工人基本上都是父子相继。总的说来,人员的流动性很小。农村里的人们是附着在土地上,城市里的人们是附着于工厂。

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每个人都是在邻居眼中看着长大的。熟人社会,再见上物质尚不丰富,使得一个小社会里面的人们之间形成了守望相助的特殊关系,当然邻里之间难免有磕磕碰碰。就像我幼时,如果放学回家,我的父母外出不在家,我从来不担心午饭的问题,直接就到邻居家里吃。邻居有事外出,可以将几个月大的小孩放在我家一整天。

在这样的社会,人们在春节里总是很热闹,相互之间的走动很频繁,而这也许是记忆中的年味来源。

我的语文老师在说这句话的时候,也许没有想到,没过几年,我们的国家和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工业化快速发展,使得农村的孩子除了上大学之外,多了一条走出老家,看外面世界的途径。城市里,国有企业破产倒闭,工人铁饭碗被打破,再过几年,国有企业的居住区被推倒,建起了一栋栋的高楼。城市面积急剧扩大,越来越多的人口涌进城市。旧的社会圈子被打破,人们的生活不再附着于任何东西。城市生活日益成为主要的社会形态。

城市社会本质上是一个陌生的社会,人们相互之间很难知根知底,邻里之间的来往稀少。现今的农村也是如此,村庄里的人口越来越少,邻里之间的关系也不如以往那么紧密,毕竟邻里之间现在也不经常见面。这样的社会无法提供我们记忆中的年味。

年味虽然淡了,但我们国人仍然坚持对年味的追求。城市化的进程虽然很快,但统计数字的后面是2亿多常年居住在城市的农民工,城市化没有为这个群体提供足够的住房和相应的公共服务。所以,虽然每年回家的路非常艰辛,但他们依然每年走上回家的路,毕竟家才能提供淡了的年味。

对于这样的转变,我是带着点伤感,积极地看待。年味只是记忆,不同年代的人群对于年味有不同的记忆。只是我们有幸生活在这样一个大转折的时代,对于时代转折带来的记忆差异有着更深的感觉。

通宝推:唐家山,老光,江南水,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