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左传》人物事略03:赵鞅——鼓音不衰 -- 桥上

共:💬41 🌺198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左传》人物事略03附:赵简誓师9/11

《哀四年经》:

宋人执小邾子。((p 1625)12040004))(129)

晋人执戎-蛮子-赤归于楚。((p 1625)(12040006))(129)

《哀四年传》:

夏,楚人既克夷虎,乃谋北方。左司马眅、申公寿馀、叶公诸梁致蔡于负函,致方城之外于缯关,曰:“吴将泝江入郢,将奔命焉。”为一昔之期,袭梁及霍。单浮馀围蛮氏,蛮氏溃。蛮子-赤奔晋-阴地。司马起丰、析与狄戎,以临上雒。左师军于菟和,右师军于仓野,使谓阴地之命大夫士蔑曰:“晋、楚有盟,好恶同之。若将不废,寡君之愿也。不然,将通于少习以听命。”士蔑请诸赵孟。赵孟曰:“晋国未宁,安能恶于楚?必速与之!”士蔑乃致九州之戎,将裂田以与蛮子而城之,且将为之卜。蛮子听卜,遂执之与其五大夫,以畀楚师于三户。司马致邑立宗焉,以诱其遗民,而尽俘以归。((p 1626)(12040201))(109、129)

我的粗译:

再下一年夏天,楚人已经平定了夷虎的叛乱,再度转向北方。

楚国派了左司马眅、申公寿馀和叶公诸梁把蔡国的民众都迁到了负函,把方城之外的民众都迁到了缯关。他们扬言说:“吴将泝江入郢,将奔命焉。(吴国就要沿江而上打入郢都了,要预先准备为此而出动救援。)”在私下,他们约定了日期,同时偷袭了梁和霍。他们还派单浮馀包围了蛮氏,蛮氏崩溃了,蛮氏首领蛮子-赤逃往晋国的阴地。

司马(左司马眅)动员了丰和析的部队以及狄戎,兵临上雒城下(,讨要蛮子-赤)。左师驻在菟和,右师驻在仓野,派人告诉晋国驻守阴地的命大夫士蔑说:“晋、楚有盟,好恶同之。若将不废,寡君之愿也。不然,将通于少习以听命。(我们楚国和晋国有盟约要“好恶同之”。如果这个盟约还作数,那也是寡君的愿望,要是不作数了,我们将打通少习山来听命。)”

士蔑赶紧请示赵鞅(赵孟),赵鞅告诉他:“晋国未宁,安能恶于楚?必速与之!(我们晋国内部还没安定,怎么能招惹楚国?一定要赶紧想办法把那家伙交给他们!)”。于是士蔑召集九州之戎,说是准备划一块土地给蛮子筑城,并且先要占卜在哪里筑城吉利。蛮子前去听卜,就被抓了起来,他手下的五大夫也被抓了起来,都送到了楚师驻扎的三户。楚国的司马(左司马眅)宣称要送给蛮子一座城邑,让他在那里安顿其家族,就把蛮氏的遗民都引诱过来,统统抓住带回了楚国的地界。

一些补充:

“负函”(杨注:负函,据《汇纂》,当在今河南-信阳市、县境。),推测位置为:东经114.05,北纬32.36(信阳县-长台关乡-苏楼村。古城不规则四边形,东墙640、北墙770、西墙747、南墙903米,周长3587米,四边均有城门。始建于春秋)。

下面是长台关古城遗址GoogleEarth卫星图片: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方城”(杨注:姚鼐《补注》云:“楚所指方城,据地甚远,居淮之南,江、汉之北,西踰桐柏,东越光-黄,止是一山,其间通南北道之大者,惟有义阳三关,故定四年《传》之城口。《淮南子》曰,绵之以方城。凡申、息、陈、蔡,东及城父,《传》皆谓之方城之外,然则方城连岭可七八百里矣。”说方城者甚多,唯姚说最为有据。《水经潕水注》引盛弘之云:“叶东界有故城,始犨县,东至瀙水,迳(原作“达”,依赵一清校改)比阳界,南北联,联数百里,号为方城,一谓之长城云。”《注》又云:“郦县有故城一面,未详里数,号为长城,即此城之西隅,其间相去六百里。北面虽无基筑,皆连山相接,而汉水流而南。故屈完答齐桓公云‘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又云:“《郡国志》曰:‘叶县有长山曰方城’,指此城也。”依郦《注》诸说,以今地理度之,凡今桐柏、大别诸山,楚统名之曰方城。洪亮吉《左传诂》谓“方城”当作“萬城”,萬或作万,以字近而譌。然《国语》及《战国策》诸书皆作“方城”,则未必各书皆误,洪说殊不可信。#方城已见僖四年《传》并《注》,此方城当指方城山之关口,或即定四年《传》之城口。与文十六年《传》之庸方城自不同。#据江永《考实》,缯关在今河南省-方城县。),估计其位置为:东经113.22,北纬33.34(方城县-独树镇-杨武岗村南

我所见可能的“方城”位置及相关地点有如下几处:

东经112.99,北纬33.22——方城县-八里桥夏商遗址。

东经113.05,北纬33.41——方城县-拐河镇-霸王城村

东经113.10,北纬33.43——方城县-独树镇-北中信庄村,大关口。

东经113.16,北纬33.33——方城县-独树镇。

东经113.21,北纬33.43——叶县-闯王寨

东经113.22,北纬33.34——方城县-独树镇杨-武岗村南

东经113.25,北纬33.41——叶县-保安镇-小山寨

东经113.27,北纬33.39——叶县-保安镇-前古城。

东经113.29,北纬33.50——叶县-旧县村。

东经113.33,北纬33.34——方城县-杨楼乡-走马岭。

从地形、交通和楚长城走向看,如贺金峰先生所言,“方城”应在方城县-独树镇-杨武岗村南。

下面是“方城”一带相关地点天地图地形图标注: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下面是“方城”到“叶”一些地点天地图地形图标注: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缯关”(杨注:据江永《考实》,缯关在今河南省-方城县。),我见到的有两个推测位置:

东经113.10,北纬33.43(大关口,方城县-独树镇-北中信庄村)

东经113.44,北纬33.08(象河 )。

如上所述,“缯关”一般认为是大关口,但也有认为是在象河的,不过考虑《传》文,其中提到把“方城之外”的“民”都转移到“缯关”,则“缯关”不会在崎岖狭窄之处,必须要有较大的城邑和充足的田地。

而且在叶县到方城县的孔道上,当时楚国有复杂的防御体系,我想可以统而称为“方城”或“缯关”,则“缯关”实际治所位于原来缯国所在就有很大可能,也就是说“缯关”并非指缯国之外的关隘,而是位于缯国故地的关隘。

所以我估计此处《左传》中“缯关”的位置在:东经112.99,北纬33.24(火神庄东北,有遗址),与上图中“八里桥”的位置接近。

“梁”(杨注:梁在今河南-临汝县西,与僖十九年《传》之梁在今陕西-韩城县南者不同。),推测位置为:东经112.75,北纬34.16(汝州市-杨楼乡樊古城村)。

下面是“庆阳古城”GoogleEarth卫星图片,图中中间偏下几个古城村南面依稀可见古城南墙遗迹,长度可达近两公里,两端有折向北的痕迹,北面可能已毁于河水: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霍”(杨注:梁在今河南-临汝县西,与僖十九年《传》之梁在今陕西-韩城县南者不同。霍在梁之西南,离临汝县稍远。),推测位置为:东经112.69,北纬34.16(汝州市杨楼乡)。

“蛮氏”(杨注:蛮氏,据杜《注》,即昭十六年戎蛮,当在今河南-临汝县西南,汝阳县东南,哀四年楚灭之。#蛮氏已见成六年、昭十六年《传》并《注》,其地在霍之西三十余里。),估计其位置为:东经112.5,北纬34.1(岘山)。

“阴地”——“陰地”(杨注:陰地,据杜《注》,其地甚广,自河南省-陕县至嵩县凡在黄河以南、秦岭山脉以北者皆是。此广义之陰地也。然亦有戍所,戍所亦名陰地,哀四年“蛮子-赤奔晋-陰地”,又“使谓陰地之命大夫士蔑”是也。今河南省-卢氏县东北,旧有陰地城,当是其地。此狭义之陰地也。此陰地所指之处,当是卢氏东北之陰地城。说参顾栋高《大事表》及江永《考实》。阴戎,杜《注》谓即陆浑之戎。《后汉书西羌传》云:“齐桓公徵诸侯戍周。后九年,陆浑戎自瓜州迁于伊川,允姓戎迁于渭汭,东及轘辕,在河南山北者号曰阴戎。”江永《考实》则谓陆浑近阴地,故曰阴戎。阴地详宣二年《传》并《注》。#阴地,在今河南-卢氏县东北。#阴地为晋南之要道,此地失守,晋都新绛,即今山西-侯马市,门户大开,故士蔑以命大夫守之。#少习山在今商县东一百八十五里,山下即武关。打通少习山,即可西胁秦国,而与秦联军,东取阴地,北渡黄河,以逼晋都。),估计其位置为:东经111.10,北纬34.10(卢氏县东北,祁村弯,据说有遗址)。

“丰”(杨注:丰,据顾栋高《大事表》七之四,在今河南-淅川县废治(今为旧淅川)西南,与湖北-十堰市相接界。今淅川县及内乡县之西北境皆楚-析地。),估计其位置为:东经111.38,北纬33.01(淅川县-老城镇)

“析”——“白羽”(杨注:十八年迁析,实白羽,即今河南省-西峡县。#析,此时当是鄀之别邑。据《大事表》七之四,今内乡县、淅川县之西北境皆析地。昭十八年,楚迁许于此。#十八年又迁于析,即今河南-内乡县西北,定四年又迁于容城,则又在叶县西。#成十五年许迁于叶,自后常以叶为都。昭九年自叶迁于夷,十一年迁许于楚境内,十三年平王复之,又归于叶。《传》云“叶在楚-方城之外蔽”,则足证楚自叶迁许。白羽在今河南-西峡县西关外。#杜《注》:“于《传》时,白羽改为析。”盖以《经》言白羽,则白羽为旧名,析则作《传》时名。#丰,据顾栋高《大事表》七之四,在今河南-淅川县废治(今为旧淅川)西南,与湖北-十堰市相接界。今淅川县及内乡县之西北境皆楚-析地。),估计其位置为:东经111.49,北纬33.31(莲花寺岗)。

“上雒”(杨注:上雒即今陕西-商县。据敔簋铭上雒本属周,后属晋。),推测位置为:东经110.15,北纬33.76(孝义古城)。

下面是上雒——孝义古城一带的GoogleEarth卫星图片: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菟和”(杨注:菟和山,据沈钦韩《地名补注》引《商州志》,在今陕西-商县东一百一十里。),推测位置为:东经110.39,北纬33.66(资峪沟村)。

“仓野”(杨注:仓野一作苍野,据《清一统志》,在商县东南一百四十里。),估计其位置为:东经110.15,北纬33.75(孝义古城南,江北)。

“少习”(杨注:少习山在今商县东一百八十五里,山下即武关。打通少习山,即可西胁秦国,而与秦联军,东取阴地,北渡黄河,以逼晋都。),估计其位置为:东经110.62,北纬33.60(武关)。

“三户”——“范”(杨注:三户城在今河南-淅川县西南丹江之南,杨树达先生《读左传》云:“时晋不竞,畏楚殊甚,故有此事。金文有晋公[奠/皿,zhèng],乃晋定公嫁女于楚事,以此文合勘,知嫁女所以求欢于楚。”又参其《积微居金文说晋公[奠/皿,zhèng]》与《再跋》。),推测位置为:东经111.22,北纬33.07(今淅川县-大石桥乡-柳家泉村附近)。

下面两张图都是“楚讨蛮子”相关地点天地图地形图标注: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从上图可见,所谓“将通于少习以听命”当是通向北方“阴地”方向,而当时晋国占有着上雒,可能也是从“阴地”延伸过来的,这意味着晋国一度隔断了楚国与秦国的交通。此次楚国消灭了“蛮氏”,则又一次进入了周王室的近郊,比当初楚庄王那次可能更有底气。虽然楚人此次仍未能周王室的近郊站住脚,但楚国恐怕随后也再度打通了与秦国的交通。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