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史深处的权谋,那些暗影中的真实。 -- 叶长安

共:💬17 🌺100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文史深处的权谋,那些暗影中的真实。

有一位哲人说:“文字,是人类制造的梦。”小说、散文、诗词、史书等等,都一个个由文字组成的梦境。这些梦境有的平实,有的美丽,有的诡异,有的天真。但是其中的每一个都会有些独到之处,让人细细品味。

然而在这些梦境的深处,都有一个隐秘的角落,那里隐藏着这些梦境世界所有的现实秘密。这些地方无人把守,因为梦境本身就是最好的卫兵。它绝不会让人轻易找到自己的秘密,上面早就蒙上了重重的烟雾和幻影。有时,甚至意图找出真相的盗梦者本身也是梦境中的一员。

等到梦境中的真实呈现在眼前的时候,大多让人大吃一惊。因为这些东西像是来自于另一个世界,好像一个每天打招呼的熟人突然长出了无数触手,变成了海怪,朝着你说一些你根本听不懂的语言;或者是一个木偶突然有了自己的生命,变成了一个会说会跳的人;又或者你突然发现自己是一只犀牛,并不是人。

因此,“盗梦”就成了我的一个业余爱好。时间流逝,从梦境中找出的东西也越来越多,有别人的,也有我自己的,有古代的,也有现代的。这些东西有美丽得让人想一看再看的,也有狰狞到让人无法直视的。但是无论是哪一样,都有着非同寻常的价值和魅力,让人不断地探寻下去。因此,也就有了以下的一些文字。

《六国论》中的欺骗与真实

(一)虚假的迷宫

议论文的目的就是要论证一个道理。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有论据。如果论据出了问题,文章也会出问题。如果关键论据出问题,那么整篇文章就会是建立在沙滩上的高楼,必定轰然倒塌。

《六国论》是一篇古今传颂的名文。既然能够古今传颂,那么从理论上来讲,它的论据当然是坚实的。不过这是这样吗?那么就来看一看吧。

《六国论》的论点是六国因为“赂秦”而灭亡。苏洵在文章中特别指出,这里的“赂秦”指的是割让给秦国土地。因此,关东六国的“赂秦”事实就是这篇文章最重要的论据。那么在历史上,六国究竟是怎样灭亡的呢?真是因为“赂秦”而灭亡的吗?

首先,根据《六国论》本身的文字,就有三个国家不是因为“赂秦”而亡的:

赵国:自诛良将李牧。

燕国:太子丹刺秦。

齐国:坐视秦国灭五国而不救。

这样,不必另行查阅史料,苏洵自己就承认六国中就有三个不是因为“赂秦”而亡的。

但苏洵对此也做出了解释:“不赂者以赂者丧”——赂秦的那些国家才是决定性因素。好的,那究竟是那几个国家贿赂秦国了呢?用简单的排除法可以得知,是韩国、魏国、楚国。那么,这三个国家是因为“赂秦”而灭亡的吗?苏洵在文章中并没有直接叙述这些事实。那么就必须查阅一些资料来弄清楚这一点了。

首先是韩国,先看一下韩国的一份大事年表:

前291年:秦伐韩,拔宛。

前290年:韩入武遂地二百里于秦。

前286年:秦败韩师于夏山。

前284年:乐毅领燕、秦、魏、韩、赵联合伐齐。

前275年:秦相国穰侯伐魏。韩暴鸢救魏,穰侯大破之,斩首四万。

前273年:魏赵联合伐韩华阳。秦救韩,杀魏赵兵十四万。秦王欲令韩、魏与秦一起伐楚,未行。

前265年:齐赵联合伐韩,取注人。

前264年:秦伐韩,拔九城,斩首五万。

前263年:秦武安君伐韩,取南阳;攻太行道,绝之。

前262年:秦伐韩,拔野王。上党路绝,韩献上党与赵。

前256年:秦伐韩,取阳城、负黍,斩首四万。

前254年:韩王入朝于秦。

前249年:秦伐韩,取成皋、荥阳,成为秦国的三川郡。

前246年:韩使水工郑国为间于秦。

前244年:蒙骜伐韩,取十二城。

前241年:楚、赵、魏、韩、卫合从以伐秦,楚王为从长,春申君用事,取寿陵。至函谷,秦师出,五国之师皆败走。

前233年:韩王向秦纳地效玺,请为藩臣,使韩非聘秦。

前231年:韩向秦献南阳地。

前230年:秦灭韩,虏韩王安,以其地置颖川郡。韩亡。

可见在战国后期,韩国除了个别时期,没有向赂秦的记录。韩国的灭亡,是由于秦国不断的军事进攻。

再看看《史记·魏世家》:

昭王元年,秦拔我襄城。二年,与秦战,我不利。三年,佐韩攻秦,秦将白起败我军伊阙二十四万。六年,予秦河东地方四百里。芒卯以诈重。七年,秦拔我城大小六十一。八年,秦昭王为西帝,齐愍王为东帝,月馀,皆复称王归帝。九年,秦拔我新垣、曲阳之城。

十年,齐灭宋,宋王死我温。十二年,与秦、赵、韩、燕共伐齐,败之济西,愍王出亡。燕独入临菑。与秦王会西周。

十三年,秦拔我安城。兵到大梁,去。十八年,秦拔郢,楚王徙陈。

十九年,昭王卒,子安釐王立。

安釐王元年,秦拔我两城。二年,又拔我二城,军大梁下,韩来救,予秦温以和。三年,秦拔我四城,斩首四万。四年,秦破我及韩、赵,杀十五万人,走我将芒卯。九年,秦拔我怀。十年,秦太子外质於魏死。十一年,秦拔我郪丘。

二十年,秦围邯郸,信陵君无忌矫夺将军晋鄙兵以救赵,赵得全。无忌因留赵。二十六年,秦昭王卒。

三十年,无忌归魏,率五国兵攻秦,败之河外,走蒙骜。

三十一年,秦王政初立。

三十四年,安釐王卒,太子增立,是为景愍王。信陵君无忌卒。

景愍王元年,秦拔我二十城,以为秦东郡。二年,秦拔我朝歌。卫徙野王。三年,秦拔我汲。五年,秦拔我垣、蒲阳、衍。十五年,景愍王卒,子王假立。

王假元年,燕太子丹使荆轲刺秦王,秦王觉之。

三年,秦灌大梁,虏王假,遂灭魏以为郡县。

从中同样找不出多少赂秦的记录。和韩国一样,魏国同样是在秦国不断的军事进攻之下亡国。

最后的楚国呢?再看《史记·楚世家》

(怀王)十一年,苏秦约从山东六国共攻秦,楚怀王为从长。至函谷关,秦出兵击六国,六国兵皆引而归,齐独后。十二年,齐愍王伐败赵、魏军,秦亦伐败韩,与齐争长。

十六年,秦欲伐齐,而楚与齐从亲,秦惠王患之。(中间是张仪欺骗楚怀王之事)楚王不听,遂绝和於秦,发兵西攻秦。秦亦发兵击之。

十七年春,与秦战丹阳,秦大败我军,斩甲士八万,虏我大将军屈丐、裨将军逢侯丑等七十馀人,遂取汉中之郡。楚怀王大怒,乃悉国兵复袭秦,战於蓝田,大败楚军。

十八年,秦使使约复与楚亲,分汉中之半以和楚。

二十[六]年,齐愍王欲为从长,恶楚之与秦合······於是怀王许之,竟不合秦,而合齐以善韩。

二十四年,倍齐而合秦。秦昭王初立,乃厚赂於楚。楚往迎妇。

二十五年,怀王入与秦昭王盟,约於黄棘。秦复与楚上庸。

二十六年,齐、韩、魏为楚负其从亲而合於秦,三国共伐楚。楚使太子入质於秦而请救。秦乃遣客卿通将兵救楚,三国引兵去。

二十七年,秦大夫有私与楚太子鬬,楚太子杀之而亡归。

二十八年,秦乃与齐、韩、魏共攻楚,杀楚将唐眛,取我重丘而 去。

二十九年,秦复攻楚,大破楚,楚军死者二万,杀我将军景缺。怀王恐,乃使太子为质於齐以求平。

三十年,秦复伐楚,取八城。秦昭王遗楚王书曰······楚王怒曰:「秦诈我而又彊要我以地!」不复许秦。秦因留之。

顷襄王横元年,秦要怀王不可得地,楚立王以应秦,秦昭王怒,发兵出武关攻楚,大败楚军,斩首五万,取析十五城而去。

顷襄王三年,怀王卒于秦,秦归其丧于楚。楚人皆怜之,如悲亲戚。诸侯由是不直秦。秦楚绝。

六年,秦使白起伐韩於伊阙,大胜,斩首二十四万。

七年,楚迎妇於秦,秦楚复平。

十一年,齐秦各自称为帝;月馀,复归帝为王。

十四年,楚顷襄王与秦昭王好会于宛,结和亲。

十五年,楚王与秦、三晋、燕共伐齐,取淮北。

十六年,与秦昭王好会於鄢。其秋,复与秦王会穰。

十九年,秦伐楚,楚军败,割上庸、汉北地予秦。

二十年,秦将白起拔我西陵。

二十一年,秦将白起遂拔我郢,烧先王墓夷陵。楚襄王兵散,遂不复战,东北保於陈城。

二十二年,秦复拔我巫、黔中郡。

二十三年,襄王乃收东地兵,得十馀万,复西取秦所拔我江旁十五邑以为郡,距秦。

二十七年,使三万人助三晋伐燕。复与秦平,而入太子为质於秦。楚使左徒侍太子於秦。

三十六年,顷襄王病,太子亡归。秋,顷襄王卒,太子熊元代立,是为考烈王。考烈王以左徒为令尹,封以吴,号春申君。

考烈王元年,纳州于秦以平。是时楚益弱。

六年,秦围邯郸,赵告急楚,楚遣将军景阳救赵。七年,至新中。秦兵去。十二年,秦昭王卒,楚王使春申君吊祠于秦。十六年,秦庄襄王卒,秦王赵政立。二十二年,与诸侯共伐秦,不利而去。楚东徙都寿春,命曰郢。

二十五年,考烈王卒,子幽王悍立。李园杀春申君。幽王三年,秦、魏伐楚。秦相吕不韦卒。九年,秦灭韩。十年,幽王卒,同母弟犹代立,是为哀王。哀王立二月馀,哀王庶兄负刍之徒袭杀哀王而立负刍为王。是岁,秦虏赵王迁。

王负刍元年,燕太子丹使荆轲刺秦王。二年,秦使将军伐楚,大破楚军,亡十馀城。三年,秦灭魏。四年,秦将王翦破我军於蕲,而杀将军项燕。

五年,秦将王翦、蒙武遂破楚国,虏楚王负刍,灭楚名为郡云。

和韩国、魏国一样,楚国也没有多少赂秦的记录。楚国同样是在秦国的军事进攻之下亡国的。

这样看来,山东六国竟然没有给一个是因为“赂秦”而亡的。苏洵用来支持自己论点的论据竟然无一成立!

一个论据全部被推翻的论点是怎样的论点?当然是不可信的论点。一篇论点不可信的文章是怎样的文章?当然是一篇虚假的文章。一篇虚假的文章会有很多人看吗?从逻辑上来讲,当然不会。

但是,恰恰在这里问题出现了。那就是《六国论》不但当时(北宋)有人看,之后的各个不同的时代都有人看。不但是看,而且作为典范文章不断被人记诵、揣摩、模仿。

这是怎么回事?怎么一篇非常虚假的文章还会成为古今流传的名作呢?

(本文原来发在天涯,但笔者不知在天涯系统如何加工文字,所以无法在文章中区分引文和正文,不便阅读。故在修改之后发在此地。)

通宝推:牛栏山二锅头,脑袋,桥上,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