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振兴中华”的一些疑问 -- 用心荐华

共:💬4 🌺8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北大学子喊出时代最强音?

“振兴中华”横空出世于20世纪80年代,颇具戏剧性。故事是这样的:

1981年3月20日晚,中国男排与南朝鲜队在香港比赛。当年的中国男排是世界水平,不料上场后连失二局。这不算什么,关键是中央电视台租用了国际通讯卫星现场直播,那个时候很不一般的说。

当比赛进行到第五局,胜负未分,但租用的时段用完了,电视直播没有了,球迷们只能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直播。所以,当最后胜利的消息传来时,关心这场比赛的球迷与非球迷们难免有些小激动。最激动的可能是北大的学生,点火把游行什么的。

本来也不算什么事,可是新闻单位捕捉到了闪光点,第二天一大早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与报纸摘要》节目(覆盖率秒杀今天的《新闻联播》)就热情地报道、还播放现场录音。纸媒没那么快,又隔了一天,《人民日报》专版伺候,其刊发的新华社报道题目就是《团结起来,振兴中华》,报道最后总结:

“团结起来,振兴中华!”

这是富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北大学子的喊声。

这是全国人民的共同心声。

再以后夸大的说法就是,北大学生喊出了时代最强音。那时候北大的招生广告大概是这么宣传的:从五四运动到改革开放、从“民主科学”到“振兴中华”,北京大学一直站在时代的前列。遥想当年,在高考前一天收到北大招生办寄来的这么一份广告,深受蛊惑。

如今回头检视,发现有些问题。

首先一个小问题,新华社报道这是30多年来第一次读,报道的意思是北大学生的庆祝活动只是在校园内进行,根本没有清华什么事。但记得那天早上听广播里说,庆祝胜利的北大学生游行到了清华,最后二校学生欢聚的。那是第一次得知北大和清华挨在一起,所以印象深刻。

接下来的问题就大了。据《人民日报》体育记者汪大昭后来透露:有人说,“团结起来,振兴中华”,是新华社报道时记者加工出来的。汪82年毕业于中文系,是当事人,他自己的证词是:口号并不清晰明确。这太颠覆了!华年就此向一位79级师兄求证,他算北大校友里面的顶级球迷了,但被问得一脸茫然。

当然也有人作证喊过。中文系77级学生刘志达(后来是《光明日报》编辑)说是他带的头,地点在中关村路口,由头是喊“中国万岁”和唱“团结就是力量”,然后他就想出来了“团结起来、振兴中华”,但“当时没喊多少声。”刘有专门的回忆文章,据说收入百年校庆时中文系编的《北大往事》。但他的证词,好像进一步支持了“振兴中华”是记者加工出来的。

到去年(2014),中文系78级学生张曼菱又站出来(出版《北大回忆》)说,“团结起来,振兴中华”是她带头喊出来的,灵感来自于有人喊“北大清华,振兴中华”。这比较合情理:自负的学生以中华为己任,因为是二校,所以还要团结起来。

1980年末北大学生自由竞选(海淀区)人大代表,张曼菱是风头人物之一。此次竞选活动(算学潮?)引来了中央办公厅调查组,正在北大。据云当时校方十分担心学生庆祝球赛胜利的活动出校门再捅篓子,(现场的团委干部)于是让张曼菱出头引导局面。一句“振兴中华”,定性了北大学生的爱国本质,于是各方皆大欢喜。

历史真相,庶几如此吧!

但关于张曼菱回忆的报道里提到了“振兴中华”有现场录音(这可以有)且在第二天早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还是令人有些怀疑。有说北大学生是在第二天中午听学校广播才知道自己人喊出了时代最强音的。至少,如果中央电台早上播放了录音,还会有人说是记者加工出来的这类话么?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