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左传》人物事略05:晋周——类能而使 -- 桥上

共:💬31 🌺133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左传》人物事略05附:杞昏晋悼3/4

晋侯使司马女叔侯来治杞田,弗尽归也。晋悼夫人愠曰:“齊也取货。先君若有知也,不尚取之。”公告叔侯,叔侯曰:“虞、虢、焦、滑、霍、杨、韩、魏,皆姬姓也,晋是以大。若非侵小,将何所取?武、献以下,兼国多矣,谁得治之?杞,夏余也,而即东夷。鲁,周公之后也,而睦于晋。以杞封鲁犹可,而何有焉?鲁之于晋也,职贡不乏,玩好时至,公卿大夫相继于朝,史不绝书,府无虚月。如是可矣,何必瘠鲁以肥杞?且先君而有知也,毋宁夫人,而焉用老臣?”((p 1159)(09291101))(082)

范献子来聘,拜城杞也。公享之,展庄叔执币。射者三耦,公臣不足,取于家臣。家臣,展瑕、展王父为一耦;公臣,公巫召伯、仲颜庄叔为一耦,鄫鼓父、党叔为一耦。((p 1159)(09291001))(087、082)

《襄二十九年经》:

冬,仲孙羯如晋。((p 1154)(09290011))(082)

《襄二十九年传》:

冬,孟孝伯如晋,报范叔也。((p 1167)(09291501)(BC544))(082)

《襄二十九年经》:

杞子来盟。((p 1153)(09290007))(082)

《襄二十九年传》:

杞文公来盟。书曰“子”,贱之也。((p 1161)(09291201))(082)

我的粗译:

也在我们的襄公二十九年(公元前五四四年,周景王元年,晋平公十四年,杞文公六年),晋侯(晋平公)派了司马女叔侯(女齊)来监督我们归还杞国的那片田地,结果我们没把那片田地全都还回去。晋悼夫人听说了以后发火说:“齊也取货。先君若有知也,不尚取之。(“齊”这个人一定收了贿赂。先君要是知道了,不会保佑此人。)”

他们的主上(晋平公)把这话告诉了叔侯(女齊),叔侯说:

虞、虢、焦、滑、霍、杨、韩、魏,都属于“姬姓”,晋国就是吞并了他们才成为大国。要不侵吞小国,能从哪里扩张国土?晋武公、晋献公以下,攻灭的小国多了,谁能来纠正?杞国,就是夏家的余孽,又去接近东夷。而鲁国,则是周公之后,还与我们晋国友好。削弱了杞国来加强鲁国还差不多,现在这算怎么回事?鲁国对待我们晋国,该承担的任务和该贡献的东西都有保证,还额外经常送上各种“玩好”,他们的公卿大夫不断来朝见,我们的“史”经常会记载,我们的“府”每个月都收到他们的贡献。这已经很不错了,何必瘠鲁以肥杞?而且先君要是知道了,恐怕不会让夫人如此行事,哪还会让老臣走这一趟呢?

此后不久,晋国派了范献子(士鞅)来访问,感谢我们参加了重修杞国的城墙。我们的主上设宴招待他,由展庄叔负责捧着劝酒的束帛。

宴享过程中要举行射礼,主上的臣下没那么多,只好用了大夫的家臣:家臣,展瑕、展王父为一耦;公臣,公巫召伯、仲颜庄叔为一耦,鄫鼓父、党叔为一耦。

这年冬天,孟孝伯(仲孙羯)前往晋国,这是对范叔(士鞅)的回访。

也在此时,杞文公来和我们的主上举行了盟誓,《春秋经》上称之为“子”(杞子来盟),就是鄙视此人。

一些补充:

杨伯峻先生注“不尚取之”曰:

尚,《尔雅释诂》:“右也。”郝懿行《义疏》云:“《诗抑》云:‘肆皇天弗尚’,言天命不佑助也。”此不尚取之,谓女齊不尽归田于杞。先君有知,不佑助也。

杨伯峻先生注“毋宁夫人,而焉用老臣?”曰:

服虔云:“毋宁,宁也。”句谓先君若有知,宁使夫人自为之,何必用我为之。宁使夫人自为之者,古代妇女不外交,则意谓此事先君亦曰不当为也。

杨伯峻先生注“展庄叔执币”曰:

杜《注》:“公将以酬宾。”币是束帛。在享礼中,主人劝宾饮酒,送之以束帛,名为酬币。据《公食大夫礼》,宾三饭之后,公受宰夫束帛以侑,则执币是宰夫之事,庄叔或时为宰夫欤。

杨伯峻先生注“射者三耦”曰:

因享而射。《长甶盉铭》云“穆王才(在)下淢[广/立,lā],穆王鄉豊(饗醴),即井(邢)白(伯)大祝射。”谓穆王享邢伯之后,即与邢伯射,可以为证。二人为耦。古代天子与诸侯射六耦,诸侯与诸侯射四耦,此诸侯与卿大夫射,则三耦。依古礼,三耦先射,每射四箭;《诗齐风猗嗟》“射则贯兮,四矢反兮”是也。然后主人与宾射。

“虞”(杨注:虞,姬姓国,僖公五年为晋所灭。故城在今山西省-平陆县东北。金文作“虞”,亦作“吴”。今存虞器有虞司寇壶、吴龙父簋等。#虞,在今山西省-平陆县东北(见桓十年《传注》),是在晋南(晋此时都绛,绛今翼城县东南);虢又在虞之南,故晋师伐虢,必假道于虞。今平陆县东北有虞坂者,即古之颠軨坂,为中条山衝要途径,《太平寰宇记》谓晋假虞之道即此路。),推测位置为:东经111.21,北纬34.97(平陆-张店镇-古城村遗址)。

“虢”——“下阳”(杨注:“下阳”,《公羊》、《谷梁》作“夏阳”,下、夏同音。下阳,杜《注》云“虢邑”。据《元和郡县志》,在当时陕州-平陆县东二十里。今平陆县县治又已西南移,则当今治东北三十五里。雷学淇《竹书纪年义证》云:“其实虢之宗庙社稷在下阳,不在上阳。《经》于此年书灭,即谓宗庙已覆,虽有孽余,不可谓国矣。”然此说只能以之解《纪年》,与《左传》所叙显然不合。《水经河水注》、《路史国名纪己注》并引《纪年》云“十九年,献公会虞师伐虢,灭下阳。虢公-丑奔卫。公命瑕公吕甥邑于虢都。”《春秋后序》引仅作“晋献公会虞师伐虢,灭下阳”。以“虢公-丑奔卫”(《传》作奔京师)在五年,即晋献公之二十二年也。#《水经河水注》引《竹书纪年》云:“十九年,献公会虞师伐虢,灭下阳。虢公-丑奔卫。公命瑕公吕甥邑于虢都。”与《左传》有异。王夫之《稗疏》曰:“灭者,必其国也。虢有三,荥泽之虢亭,东虢也;下阳在平陆县-大阳之南,滨河之北,北虢也;陕州之上阳,南虢也。东虢,虢叔所封。南、北二虢皆虢仲地。北虢为其故都,逼近于虞,后或渡河南迁,而宗庙社稷故在下阳。晋后再举伐虢,取南虢耳。”然据《竹书纪年》诸书,晋灭虢,似仅此一举,而《左传》则谓此后虢尚有败戎之役,僖五年晋再举而后全部吞并之。王夫之此说可与前引雷学淇说并观,而较圆通,其所谓“北虢”“南虢”即隐元年《传注》之“西虢”。《年表》及《晋世家》俱用《左传》。),推测位置为:东经111.12,北纬34.79(平陆-张村镇-太阳渡村东南,下阳遗址)。

“焦”——“上阳”(杨注:河外,指河西与河南,黄河自龙门至华阴,自北而南,晋都于绛,故以河西与河南为外,包慎言《河外考》以河西为外,杜《注》以河外为河南,皆仅得其一偏。河外列城五,盖首举其数,而下仍叙其疆域,言五城之地东极于虢略,南至华山而止;不言西北者,西北为秦地故也。《晋世家》言献公之季,晋疆西有河西,与秦接境,亦足为证。内者河内,内及解梁城,解梁城不在列城五之数,盖包有余邑。解梁城即今山西省-永济县-伍姓湖北之解城。僖三十年《传》,郑-烛之武说秦伯曰,“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焦固为五城之一,瑕则在河东,详三十年《传注》。故《秦本纪》述夷吾之言谓“诚得立,请割晋之河西八城与秦”,言八城,则并河外五城与河内解梁及瑕数之。余邑已不得知其名矣。惟史公谓“河西八城”,似八城俱在河西者,盖偶疏。#焦本封国,姬姓,复为晋邑,当在今河南省-三门峡市西郊。十五年《传》“河外列城五”之一。#焦在今河南省-陕县南,已见僖三十年《传》并《注》。#焦,今河南-三门峡市东二里。据《史记》,周武王封神农之后于焦,此说不可信。盖神农之名初见于《易》系辞,《史记封禅书》言“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而夷吾所记者十有二焉,神农封泰山,禅云云”,亦托之管仲耳。焦为姬姓国,《左传》明言之,何得为神农之后,且周武王时更不知有神农氏也。僖二十三年《传》之焦为陈邑,与此名同地异。#焦,今河南-陕县西郊。),推测位置为:东经111.21,北纬34.76(亦即虢之上阳,李家窑虢国故城遗址西北隅)。

“滑”——“费滑”(杨注:“滑”,《公羊》、《谷梁》皆作“郎”。滑,郑国地名,当在今河南省-睢县西北。同时另有滑国,则当今之河南省-偃师县之缑氏镇。东西相距甚远,鲁庄公无由到此。毛奇龄《春秋传》混而一之,误。#滑,姬姓,国于费,故一名费滑,见成十三年、襄十八年《传》,故城当在今河南省-偃师县之缑氏镇。僖三十三年灭于秦,旋入晋,复又属周。余详钱大昕《潜研堂文集答问》。#滑,国名,详庄十六年《经注》,秦于僖三十三年灭之。此次郑师入滑,不久又即卫,见二十四年《传》。滑地近郑,于郑在所必争。说详顾栋高《大事表》四。#费为滑国都城,费滑即滑国。#费滑,今偃师县南之緱氏镇,余详庄十六年《经》。胥靡在今偃师县东。献于,杜《注》谓郑邑,而未详其地。于鬯《校书》谓即成十七年《传》之虚,则是晋邑,但以偃师县境言之,或此时属郑亦未可知。姑录以存参。雍,江永《考实》谓即雍氏,在今禹县东北。梁即汉之梁县,本周之小邑,在今临汝县东。顾栋高《大事表》以雍梁为一地,即三十年《传》之雍梁,便在今禹县东北。顾说较胜。),推测位置为:东经112.85,北纬34.50(滑国,府店与滑城村之间,有遗址,不规则形城,500—1500╳2500。春秋至汉)。

“霍”(杨注:霍,姬姓国,文王子叔处所封。故城在今霍县西南十六里。彝器有霍壶、霍作己公鼎等。文五年《传》称先且居为霍伯,则晋尝以霍为先且居采邑。),推测位置为:东经111.69,北纬36.54(白龙镇-陈村)。

“杨”——“杨氏”(杨注:“杨”本作“扬”,今从《石经》初刻、金泽文库本及段玉裁说(阮氏《校勘记》引)作“杨”。杨国,一云周宣王子尚父,幽王时封为杨侯;一云唐叔虞之后,至晋武公,逊于齐,生伯侨,归周天子,封杨侯。晋灭之以为羊舌氏之邑。顾栋高《大事表》五云:“今山西-洪洞县东南十八里有杨城。”#杨氏在今山西-洪洞县东南十八里,亦见襄二十九年《传》。),推测位置为:东经111.74,北纬36.21(杨侯国,晋大夫羊舌氏邑,洪洞范村、安乐村、张村之间,有遗址,长方形城,1300╳580。春秋至汉:晋)。

“韩”(杨注:韩即韩原,《括地志》谓在今陕西省-韩城县西南,依十五年《传》文观之,韩当在河东,不当在河西,说详江永《考实》。《方舆纪要》谓在今山西省-芮城县。#旧说韩在今陕西省-韩城县西南,然据《传》“涉河,侯车败”,“晋侯曰寇深矣”之文,其不在黄河之西可知。《方舆纪要》以为今山西省-芮城县有韩亭,即秦、晋战处;江永《考实》则以为当在河津县与万荣县之间。#韩本国名,据《竹书纪年》,春秋前晋文侯二十一年灭之。僖二十四年《传》云:“邘、晋、应、韩,武之穆也。”韩即此古韩国。《汉书魏豹田儋韩王信传》及《赞》并《注》俱以古韩国与韩厥共祖,恐未深考。韩万为桓叔之子,受韩封以为大夫,即战国-韩国之祖,《国语晋语八》载韩宣子拜叔向之言“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赐”可证。韩,当在今山西省-河津县稍东。#宗丘盖即韩原之别名,杜氏《春秋土地名》云:“韩、韩原、宗丘,三名;故韩国。”说详王引之《述闻》。#韩,《诗大雅韩奕》咏韩侯受命,足见宣王时尚强大。其封本当在今河北省-固安县东南之韩寨营,说详顾炎武《日知录》三。雷学淇《竹书纪年义证》亦谓韩之初封近燕,后迁韩城(,其说是也)。江永《群经补义》及孙作云《诗经与周代社会研究》谓韩初建国于陕西省-韩城,宣王时改封于北安,即今固安,正与雷说相反,不可信。春秋前为晋所灭,详桓三年《传》“韩万” 《注》。),推测位置为:东经110.78,北纬35.67(河津市-僧楼镇东)。

“魏”(杨注:魏亦古国名,闵公元年晋献公灭魏者是也。据《方舆纪要》,山西省-芮城县东北七里有河北城,一名魏城,故魏国城也。魏,据《毛诗魏谱》,“其封域南枕河曲,北涉汾水”,孔《疏》亦引《汾沮洳》“彼汾一曲”及《伐檀》“寘诸河之干兮”以证之,则其地当在汾水之南,黄河之北,大概当今山西-芮城县至万荣县之间。),推测位置为:东经110.69,北纬34.72(芮城-永乐宫周围古魏城。有遗址,近方形城,周长4500。春秋至战国早期:晋)。

下面是襄汾-赵康古城——“荀”示意图(取自许宏先生《先秦城市考古学研究》):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下面是早期晋国周围一些诸侯国(不全)及相关地点天地图地形图标注: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由上图可见,最初晋国只是众多诸侯国之中的一个。

注意,此次“城杞”是“城”在了杞国原来的国都“淳于”,这块地方附近原属杞国的田地早就都归了鲁国,杞国正依仗晋国往回要。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