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打,还是不打 ------试论冷战对抗大背景下的朝鲜战争 -- 老钟之00

共:💬198 🌺1460 🌵69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50后婴儿潮时期就不用争了

这点其实全球共通,战乱结束后10年基本上都是回家爆人口。

解放前受教育水平限制,人跟人差别太大,所以30后接受过教育的人数基数太少,更何况其中大批能跑的都跟着家长跑了,40后也有这个问题,家里背景好(相对的教育水平高)的跑路的多,留下的少。真正爆人口是在解放后的50年代,家家至少3、4个孩子,口粮也有保证,最基础的教育也有,6070年代进工厂上山下乡当兵都是这批人。尤其是70年代返城进工厂,70年代工业化量变到质变,靠的就是这批骨干。别看后来沉底的多,但是基数太大,正是这批后来下岗的其实才是产业工人的核心。另外其中一比几十录取率杀出来的也都不是省油的灯。

50后还有个优势在教育,教他们那批的老教员底子都比较硬,毕竟受过传统教育。60后就不行了,学习的黄金时期赶上文革,学生以及教师的断档差别比较大。而且60后参加工作最起码是80年代,那时候工业化门槛基本已经迈过去,最苦最累原始积累打底子的活儿已经叫50后干完了。脏活累活让50后干了,吃技术饭又比不上70后,所以你说的中坚是60后不成立。

90年代挑大梁的其实是40后以及50后,60后在90年代30岁左右,还都没出头呢。30岁放到机关也就是科级干部最好不过正处,局级基本不可能,扔到工厂企业也最多算骨干,进不了领导层。

60后真正挑大梁实际上差不多是上一届那10年,2000年以后60后40多岁开始逐渐进入处级局级领导层,然后就废了变成全面溃败的10年……这是教育断层的硬伤也是实现工业化的代价之一,没辙。

后面其实还得看708090后,不过关键在于能不能挺过目前这个坎儿。积重难返还是起死回生,就看这10年。

这些等我以后有时间慢慢具体写吧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