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一座有故事的桥--卢沟桥的前世今生 -- gobi

共:💬25 🌺219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一座有故事的桥--卢沟桥的前世今生

老婆带孩子回老家,忽然做了一周的单身汉。周末闲来无事,想起来京快20年,著名的卢沟桥还没去过,不如去瞧瞧。一直没去卢沟桥,一是觉得太远,二是觉得一座孤零零的桥没啥看头,不过是乏味的爱国主义教育场所。不想从京城西北僻壤开车只用了不过一小时便到了,更没想到这是一座有如此多故事的桥。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卢沟桥和宛平城有的不仅仅是70多年前的枪声, 也承载了丰富厚重的历史,同时还拥有多姿的景观,令人回味不尽。卢沟桥下的永定河是北京的母亲河,她曾经清澈、但又以浑浊闻名,曾经不羁而被称为“无定”河,但最终干涸;卢沟桥可称之为中国最出名的桥,它有悠久的历史,是重大事件的见证者,有令人赞叹的建筑技术和艺术,是古今闻名的景观。

经历了八百多年的山川变迁、王朝兴衰,那桥与那城如今仍然静静地耸立,令人感慨不已。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我停车就在宛平城墙边。由于来的晚了些,城门附近的停车场已经满了。我停车的地方基本在长长的城墙的正中间,于是决定先逛城再游桥。

这里解释一下宛平城和卢沟桥的位置关系。宛平城是个东西走向的长方形,东西长640米,南北宽度只有东西长的一半。城只有东西各一个城门,东门叫顺治门,西门叫威严门,而卢沟桥在宛平城西门威严门外。卢沟桥全长260米,东西横跨永定河。这儿不得不对以前中学的历史课发个牢骚。讲到七七事变时一直不明白宛平守军干嘛跑到卢沟桥上?结果到这儿一看就明白了,宛平西门威严门离卢沟桥不过百米。回家一查,原来宛平城就是卢沟桥的桥头堡,修城的目的就是为了守桥。罗嗦半天,还是上图吧(蓝色虚线框就是宛平城墙)。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我游览时从“卢沟桥文化旅游区”红字的“区”字附近开始,向东途径“七七事变弹坑遗址”到东门顺治门,穿城而过,途中游览抗战纪念馆,出西门威严门到卢沟桥再返回停车的地方。

1,北京城,卢沟桥和宛平城

先有北京城,再有卢沟桥,最后才有了宛平城。

北京城在燕山脚下的北京湾平原上,汉唐时期只是边疆小城。直到金朝海陵王完颜亮弑君篡位登基后,于天德3年(1151年)宣布迁都燕京,花3年兴建中都,天德5年建成后改年号为贞元元年(1153年),北京(中都)才成为通都大邑。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金中都位置在现在的北京城西南方,北面背山,南面则横亘着当时称为卢沟河的永定河,南北交通必须跨越永定河。修建卢沟桥之前,渡河主要靠船渡,在水小时有时会架临时的浮桥。中都上升为全国性政治中心后,为了加强与南面的疆域的联络,修建桥梁成为必须之需。

卢沟桥于金大定19年(1189年)开工,金明昌3年(1192年)建成,历经八百余年。曾经繁华的都市今天已经找不到任何地上建筑,只有卢沟桥依然屹立。

宛平城建成要晚很多,明末(1638~1640年)为防李自成修建,初称拱北城,清改名为拱极城,1928年宛平县从京郊划到河北,所以宛平县衙署从地安门迁来,因此这个城也就改名宛平城。

2,永定河和卢沟桥

卢沟桥初名广利桥,由于建在卢沟河上,此后都习惯成自然的称作卢沟桥。

桥因河生,说起卢沟桥就不得不说说卢沟河。卢沟河,即永定河,北京地区最大河流,被称为“北京的母亲河”。上游源於山西省宁武县的桑乾河,在河北省怀来县纳源自内蒙古高原的洋河,流至官厅始名永定河,全长740公里,流域面积5.08平方公里。流经山西、河北两省和北京、天津两市入海河,注渤海。

历史上永定河上游山高坡陡,水流湍急,而进入北京湾平原后地势平缓,水流缺少约束,支流众多且经常改道,看起来就像一把扫把。卢沟桥的位置就在扫把分叉前最宽的把上。卢沟桥修建之前,此处自古便是渡口。因为往上游水流过于湍急,不利于渡船,而向下游则水网密布,阻碍太多。当需要建桥时,这个古渡口自然是最佳位置。

自古渡口由于商旅交通,逐渐会形成大的聚落,最后常常逐渐形成城市。但北京城却在卢沟桥几十里之外。这是因为永定河夏季常常洪水泛滥,为躲避水患,古蓟城就选择在永定河扫把的扇形侧后位置营建。金中都在蓟城原址扩建,元明清都城位置则更靠北,更加远离永定河。

永定河历史上的名称很多,不同时期有不同名称,同一时期也有多个别称、俗称。更头疼的是同一个名称历史上走向也有不同,以至于曾经一度被称为无定河。据统计永定河先后共有13个名字:浴水、治水、台水、灅水、湿水、清泉河、桑亁河、卢沟河、浑河、小黄河、无定河、永定河。

按时期简略列表如下:

先秦《山海经》:浴水

西汉《汉书.地理志》:治水

西汉《汉书.燕刺传》:台(音怡)水

东汉《说文解字》: 灅水、治水

三国:高梁河

北魏《水经注》: 灅水、清泉河

《魏书》:湿水

南北朝:桑乾河

隋唐:桑乾河

宋辽金: 桑乾河、卢沟河

元明:卢沟河、浑河、小黄河

清:浑河、无定河、永定河

既然是卢沟桥,“卢沟”的名称是怎么来的呢?抄一段《永定河与北京(一)——永定河的形成与名称演变》中袁树森的解释:明代蒋一葵《长安客话》中说解释:“以其黑故曰卢沟。燕人谓黑为卢”。而《清史稿·河渠志》上则是另一种解释:桑亁河流“经卢师台下,始名卢沟河。”意思是说,卢沟河的得名与卢师台有关。

到底是哪个?都有道理,姑且都信了。

从永定河名称的演变也反映了这条河的变化和特点。

第一个变化是水质。北魏时永定河的下游还是“清泉”河,可到了辽金时就变成黑水了。而元朝开始,河水甚至已经浑浊如黄河。水质变化的原因应该与自辽以来永定河流域人类活动增加而导致水土流失有关。

第二个变化是河道。由于河水泥沙含量大,而下游又十分平坦,水流缓慢,泥沙在河床大量沉积,很多河段都形成了地上河。一旦洪水来袭,极易决口而出,另寻出路。因此历史上永定河有几十条故道。所以清朝永定河又被称为无定河。康熙三十七年进行自古以来最大规模的治理,“巡抚于成龙疏筑兼施,……筑南北堤百八十馀里,赐名永定。”

永定河自古就是一条季节性河流,一是不同季节水量变化极大,二是夏季洪水泛滥为害巨大。

以卢沟桥附近的河段为例。永定河彻底断流前,枯水季节不过3、4孔桥洞,而洪水来临11孔的卢沟桥连引桥都曾被冲毁。

洪水与永定河历史上也是两个紧密相连的词。

自金迁都燕京以来,官方正史中都有大量篇幅记录永定河的水灾和治理。据卢沟桥旅游文化区官网永定河展览的介绍,永定河在金以来到民国之间834年中平均5年一次决溢,发生频率逐渐加快,到了民国就达到了平均2年一次。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自金迁都以来,为保京畿,各个朝代对永定河防洪历来十分重视,但永定河堤岸不断修又不断决堤。除了永定河下游的扫把扇面河段泥沙容易淤塞形成地上河和夏季水量大这两个客观原因,屡修屡溃的一个人为原因是各朝往往只为防护京城,因此主要在京城以上河段加固河堤。京城以下河段修治客观上难度大主观上动力不足,因此也就难于根治了。但进入清朝,永定河愈加张狂,吴文涛 一文中引用史书,“康熙七年(1668)七月初十,浑河泛滥,‘冲决卢沟桥及狮岸’,‘直入正阳、崇文、宣武、齐化(朝阳)诸门。午门浸崩一角。五城以水灾压死人数上闻,北隅民亡一百四十余人。上登午门观水势,更遣章京察被灾者’。‘宣武门水深五尺,冒出桥上,雷鸣峡泻。有卖蔬人,乱流过门下,人担俱漂没。有乘驼行门下,驼足不胜湍急,随流入御河,人浮水抱树得免,驼死水中。宣武、齐化诸门,流尸往往入城’。”午门是紫禁城的正门,里面就是太极殿,前面还有端门,天安门,再往南还有正阳门(前门)、崇文门才到城外。你想想,皇上家的大门(午门)都被水泡坏一角,皇上站在午门墙头就可以观察水势,这永定河可是大大地惊扰龙体触动龙颜。但15岁的小皇帝正琢磨怎么修理鳌拜,没空考虑修理永定河。鳌拜修理完了,咱们的康熙大帝忙着巩固皇权、平定三藩等军国大事儿,永定河也安份守己,一晃就过了30年。康熙三十七年,永定河又不老实,皇上亲临视察后龙颜大怒,打算驯服这条不羁的顽河。以往修筑永定河河堤都是论丈,最多不过十数里,这次康大帝是决心根治顽疾,疏通筑堤结合。疏通没有具体数字,但筑堤达到180里。修筑后康熙志得意满,将当时俗称无定河的浑河赐名“永定”,以记录自己的丰功伟绩,“自是浑流改注东北,无迁徙者垂四十年”。其实就在两三年后,由于泥沙淤塞就决口开了新河道。其后河道也是不断修改,只是由于人为是改道,就不算做“迁徙”了。到了乾隆年间,河道修筑的力度很大,几乎相对于将河道全部“翻修”一遍,但洪水依然不绝。永定河最后一次洪水是1956年。由于上游大大小小80多水库,特别是新中国兴建的第一个大型水库--官厅水库的修建,永定河再也没有出现过水灾。但战天斗地豪情万丈的新中国主人们还没骄傲几年便尴尬的发现,永定河的洪水治没了的同时,永定河下游的水也没了。70年代末起永定河北京段断流,现在的永定河北京段是一条耗资170亿打造的人工河。

关键词(Tags): #卢沟桥#永定河#宛平通宝推:霹雳焦蛙,方恨少,zen,潮起潮落,文化体制,dfindy,北纬42度,陈王奋起,桥上,嘉英,侧翼,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