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左传》人物事略08:成得臣——大功自败 -- 桥上

共:💬46 🌺213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左传》人物事略08附:城濮之战1/21

《僖二十三年经》:

秋,楚人伐陈。((p 0401)(05230003))(045)

《僖二十三年传》:

秋,楚-成得臣帅师伐陈,讨其贰于宋也。遂取焦、夷,城顿而还。子文以为之功,使为令尹。叔伯曰:“子若国何?”对曰:“吾以靖国也。夫有大功而无贵仕,其人能靖者与有几?”((p 0402)(05230301))(045)

我的粗译:

我们僖公二十三年(公元前六三七年,周襄王十六年,晋惠公十四年,楚成王三十五年,宋襄公十四年,陈穆公十一年),秋天,楚国的成得臣率领部队进攻陈国,追究陈国投向宋国的行为,就此割占了陈国“焦”和“夷”那两座城邑,还为顿国新筑了都城,然后收兵回“国”。

楚国的令尹子文(鬭穀於菟)认为成得臣此战有功,把自家的令尹之位让给了成得臣。楚国的一位大夫叔伯(蒍吕臣)就问子文说:“子若国何?(大人这么干,拿我们的“国”怎么办?)”子文回答说:“吾以靖国也。夫有大功而无贵仕,其人能靖者与有几?(我就是要安定我们的“国”啊。那些立了大功却没得到高位的人,仍然能安分守己的,有几个?)”

一些补充:

杨伯峻先生注“其人能靖者与有几”曰:

言若其人有大功而无贵仕能安国者不多也。与同欤,谓其人能靖者有几欤,《释文》从“与”字绝句固非,邵宝《左觿》谓“若曰‘其有几人能靖者与’”,似近而未的。《马氏文通》谓“与”本在句末,倒在前,是也。

“楚”杨伯峻先生注云:“楚亦名荆,详庄十年《经注》。初都丹阳,据《史记楚世家集解》及《正义》当在今湖北省-枝江县;《水经注》谓在今秭归县一带,难信。武王迁郢,今江陵县北十里之纪南城。定公六年,楚昭王因畏吴而迁鄀,旋后还郢,证之楚王盦章钟铭,可信。武王十九年入春秋。楚王-负芻五年,灭于秦。楚器传世及出土者多见。”

不过据《楚居》:“至成王自鄀郢徙湫郢,湫郢徙袭为郢,为郢徙居睽郢。至穆王自睽郢徙袭为郢。

如此,则此一时期内,“楚”之“都城”前后有两处,《楚居》称为“为郢”和“睽郢”,分别位于今纪南城遗址和秭归-香溪镇。下面是此一段时间内与此有关的《春秋经》和《左传》:

秋,楚人灭夔,以夔子归。(《僖二十六年经》(p 0438)(05260006))(045)

夔子不祀祝融与鬻熊,楚人让之。对曰:“我先王熊挚有疾,鬼神弗赦,而自竄于夔。吾是以失楚,又何祀焉?”秋,楚-成得臣、鬬宜申帅师灭夔,以夔子归。(《僖二十六年传》(p 0440)(05260501))(045)

楚子将围宋,使子文治兵于睽,终朝而毕,不戮一人。子玉复治兵于蒍,终日而毕,鞭七人,贯三人耳。(《僖二十七年传》(p 0444)(05270401))(045)

据此,此时“楚”应在“蒍”——“为郢”,即纪南城遗址:东经112.18,北纬30.42;在“灭夔”后一度迁往“夔”——“睽郢”,大体位于秭归-香溪镇:东经110.77,北纬30.97;很快,因“将围宋”,又迁回了“蒍”——“为郢”。

“陈”(杨注:陈,国名,妫姓,虞舜之后,故又称虞,见《逸周书王会篇》,亦犹杞之称夏,宋之称殷或商。今河南省-开封市以东,安徽省-亳县以北,皆其国土。都宛丘,即今河南省-淮阳县治。金文有陈侯鼎、陈子匜等,其字作“敶”。桓公二十三年入春秋,哀公三十五年,即鲁昭公八年,为楚所灭。鲁昭公十三年,惠公复兴。《史记》有《陈世家》。#《礼记乐记》云:“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封帝尧之后于祝,封帝舜之后于陈。”《礼记郊特牲》孔《疏》引古《春秋左氏》说,周封黄帝、尧、舜之后谓之三恪。杜《注》以虞、夏、商之后为三恪,孔《疏》为之辩护,恐不合古人传说。#陈国之地今河南-开封市以东,安徽-亳县以北。诗有《宛丘》,陈都宛丘,今河南-淮阳县。#大皞氏旧居陈。僖二十一年《传》云:“任、宿、须句、颛臾,风姓也,实司大皞与有济之祀。”陈为舜后,任、宿诸国始是大皞之后,不过相传大皞居陈而已。),推测位置为:东经114.88,北纬33.73(淮阳县城)。

“宋”(杨注:宋,国名,子姓,成汤之后裔。及周武王灭纣,封其子武庚。武庚企图恢复殷商王室,与管叔、蔡叔联络举兵,而为周公-旦所败,改封纣父帝乙之长子微子启为宋公。或称殷,或称商,皆仍其旧称。都商丘,今河南-商丘市。传至穆公七年,即鲁隐公元年。昭公-得之元年,即鲁哀公二十七年,《左传》止于此年。自昭公传六世,一百七十年,据《史记宋世家》及《汉书地理志下》,为齐、魏、楚三国所灭。但吴师道注《战国策》曾疑之,顾栋高《春秋大事表列国爵姓及存灭表》则直云“灭于齐”。),推测位置为:东经115.60,北纬34.38(宋国,商丘-老南关。有遗址,西3050,南1100以上,北1400。东周)。

“焦”(杨注:焦当今安徽省-亳县,夷在亳县东南七十里。),推测位置为:东经115.77,北纬33.88(谯城区)。

“夷”——“许”——“城父”——“东夷”(杨注:许,姜姓国,周武王封文叔于许,故城在今河南省-许昌市东三十六里。鲁成十五年,许灵公迁于叶,即今河南省-叶县南稍西三十里。昭公九年,许悼公迁夷,实城父,今安徽省-亳县东南七十里之城父集。一九六二年在安徽-宿县-许村公社-芦古城孜发现许国-诸俞之器。许国君葬于许村,离城父集固不甚远。十八年迁析,实白羽,即今河南省-西峡县。定公四年,许男-斯迁容城,容城故城在今鲁山县南稍东约三十里。传世器有许子钟、许子妝簠等。“许”皆作“鄦”,与《说文》同。自文叔至庄公十一世,始见于《春秋》。战国初灭于魏。详《汉书地理志》“颍川郡-许”王先谦《补注》。#焦、夷皆陈邑。焦当今安徽省-亳县,夷在亳县东南七十里。杜《注》谓“夷一名城父”,其实城父不过夷之一邑耳。说详昭九年《传注》。#徐国本在今江苏-泗洪县南,昭三十年被吴所灭,楚迁之于城父,今安徽-亳县东南七十里。#夷,今安徽-亳县东南七十里城父故城。#楚有两城父,此所谓夷城父,取自陈。僖二十三年楚伐陈,取焦、夷。杜云:“夷一名城父”,即此。又有北城父,见十九年及哀六年《传》,详顾栋高《大事表》七之四。#城父即夷,其田盖城父境内田之一部分耳,在养东北;胡即今阜阳市,胡田在养东南。),推测位置为:东经115.98,北纬33.64(亳州-城父镇,夷-城父,许-昭九年迁来,昭十八年迁析)。

“顿”(杨注:顿,国名,姬姓,即今河南省-项城县稍西之南顿故城。顾栋高《大事表》引或曰“顿国本在今县北三十里,顿子迫于陈而奔楚,自顿南徙,故曰南顿”,未审确否。#楚于二十三年城顿,或为今年纳顿子欤。高士奇《地名考略》谓顿之南徙在此年,亦无确证。#顿国即今河南-项城县稍西之南顿故城,余详僖二十三年《传注》。),推测位置为:东经114.72,北纬33.47(商水县平店乡李岗村及李岗与冢子王庄之间,北顿)。东经114.84,北纬33.43(东风村,南顿故城)。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