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左传》人物事略08:成得臣——大功自败 -- 桥上

共:💬46 🌺213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左传》人物事略08附:城濮之战2/21

《僖二十五年经》:

秋,楚人围陈,纳顿子于顿。((p 0429)(05250005))(045)

《僖二十五年传》:

秋,秦、晋伐鄀。楚-鬭克、屈禦寇以申、息之师戍商密。秦人过析,隈入而係舆人,以围商密,昏而傅焉。宵,坎血加书、伪与子仪、子边盟者。商密人惧,曰:“秦取析矣!戍人反矣!”乃降秦师。秦师囚申公子仪、息公子边以归。楚令尹子玉追秦师,弗及,遂围陈,纳顿子于顿。((p 0434)(05250301))(045)

我的粗译:

两年以后,我们僖公二十五年(公元前六三五年,周襄王十八年,晋文公二年,楚成王三十七年,陈穆公十三年),秋天,秦人和晋人一起进攻鄀国,楚国的鬭克和屈禦寇率领申、息之师开来保卫商密(鄀),驻扎在要隘“析”。秦人没与楚国来援的大军作战,而是越过“析”直接开去了商密。

秦人把自家的一些舆人捆着,黄昏的时候进到了商密(鄀)城下,趁着夜暗,在地下挖坑,杀牲放血,放入盟书,装得好像正在和子仪(鬭克)与子边(屈禦寇)举行盟誓。商密城中的人一看就紧张了,纷纷传言:“秦取析矣!戍人反矣!(秦人已经打下“析”,来救援我们的部队都投降他们了!)”于是商密人投降了秦人。秦军进而俘虏了被甩在自家身后的申公“子仪”(鬭克)和息公“子边”(屈禦寇),带回本国。

楚国的令尹子玉得到报告之后,领兵追击秦军,但没追上。于是转而包围了陈国,把顿子(顿国国君)送回了“顿”。

一些补充:

此次令尹子玉领兵追击秦军,没追上之后转兵陈国,这一行动有一点是值得注意的,就是从地图上看,“商密”和“陈”两地根本就是在两个不同的方向。何以如此,我感觉楚人应是有惯例,没得到战利品不能回来的(甚至楚人负责刑罚的官员及官署就叫司败,亦可见楚人是多么不能容忍失败),所以当初楚文王与巴人战斗失败后才会硬是被大阍鬻拳拒绝入城,赶去攻打另一个方向的黄国,死在了外面,详情可见《《左传》中的成语06附:息妫入楚2》

下面是楚人这两次转兵一些相关地点天地图地形图标注,前一次是楚文王率兵从大郢前往“津”迎战巴人,战败后返回大郢,被拒绝入城,又转往“黄”,“败黄师于踖陵”而归。后一次就是此时,先是“鬭克、屈禦寇以申、息之师戍商密”,全军覆灭。随后令尹子玉自“为郢”率兵来救援,秦军已经撤走,只好转兵“围陈,纳顿子于顿”: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从图中可见,两次转兵都要再跋涉几百里,而且后一目标甚至比未能完成的前一目标的所在更远。后来有一句话叫“贼不走空”,去掉贬义,和这里楚人的行为模式还是有相似之处的,他们失手后好歹都要找到新的目标捞一票才甘心。

杨伯峻先生注“楚-鬭克、屈禦寇以申、息之师戍商密”曰:

鬭克,字子仪,时为楚之申公;屈禦寇字子边,时为楚之息公。楚之地方长官皆称公。楚国经营中国,常用申、息之师。僖二十八年城濮之败,楚王谓子玉“若申、息之老何”可证;二十六年申公-叔侯戍齐,宣十二年申公-巫臣与伐萧,成六年用申、息之师救蔡,亦可证。成七年《传》所谓“申、吕所以邑,是以为赋,以御北方”者也。戍商密即戍鄀,商密以国都言,鄀以国言。杜《注》误。

杨伯峻先生注“隈入而系舆人”曰:

隈,水曲也。盖秦人过析,从丹水曲过师,以避戍兵之路也。说见沈钦韩《地名补注》。或读为“秦人过析隈”句,以“析隈”连读,《名胜志》、《方舆纪要》且因有析隈山,不合《传》意。据郑玄《周礼弓人》“夫角之中,恒当弓之畏”《注》,“玄谓读为秦师入隈之隈”,则郑所见本“隈入”作“入隈”,尤宜以“秦人过析”为句。舆人,众人也。或为士兵,或为役卒。係舆人者,秦人实未取析,而伪为已取析者,缚係己之众人伪为析之俘虏也。

杨伯峻先生注“宵,坎血加书、伪与子仪、子边盟者”曰:

掘地为坎,杀牲于其上,取血以告神,歃血,加盟书其上。详见隐元年《经注》。子仪、子边实不知此事,更未与盟,故宵为之,免被城中人识破。

杨伯峻先生注《隐元年经》“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曰:

盟法,先凿地为坎(穴、洞),以牛、羊或马为牲,杀于其上,割牲左耳,以盘盛之,取其血,以敦(音对,容器)盛之。读盟约(古谓之载书,亦省称载或书)以告神,然后参加盟会者一一微饮血,古人谓之歃血。歃血毕,加盟约正本于牲上埋之,副本则与盟者各持归藏之。《文物》一九七二年第四期有《侯马东周盟誓遗址》一文,可参阅。((p 0007)(01010002))(013)

“秦”(杨注:《左传》秦事始见于此。《春秋经》则至僖公十五年韩原之战始见。秦为嬴姓国,周孝王封伯益之后非子为附庸,邑之秦,今甘肃省-天水市故秦城是。顾栋高《大事年表》以为今清水县。襄公讨西戎有功,平王赐以岐、丰之地,列为诸侯,徙居汧,即今陕西省-陇县南三里之汧城。文公后卜居汧、渭之间,即今眉县东北十五里之故眉城。宁公二年,即鲁隐公九年,徙平阳,故城在今眉县西四十六里。德公元年,即鲁庄公十七年,徙居雍,今凤翔县治。一九七三年于凤翔县南四里发现其宫殿遗址及遗物。献公十二年徙栎阳,故城在今陕西省-临潼县北五十里。孝公徙都咸阳,故城在今陕西省-咸阳市东。王国维《观堂集林秦都邑考》,其说有是有非,不能尽信。《大事表》云:“文公四十四年入春秋。春秋后二百六十年,始皇并天下。”《史记》有《秦本纪》。传世古器有秦公簋、秦公钟、秦子戈、秦子矛等。《梁书刘之遴传》有秦客成侯尊。),推测位置为:东经107.39,北纬34.50(雍,凤翔南古城。有遗址,不规则长方形城,3480╳3130,1000万平方米,春秋早期至战国早期)。

“晋”——“绛”——“故绛”(杨注:晋国事始见于此,而《春秋经》不书,盖以晋五世有内乱,不及来告之故。晋国,武王子唐叔虞之后。成王灭唐而封叔虞。翼,今山西省-翼城县东南。传世有晋公[奠/皿],据唐兰《晋公午[奠/皿]考释》,定为晋定公所作。铭文“我皇祖(唐)公,膺受大命,左右武王”云云,与《逸周书王会篇》所言“成周之会”,“唐叔、荀叔、周公在左,太公望在右”之意相适应,加以《晋语》引叔向之言,唐叔以武力封,足证《吕览重言》、《说苑君道》所传桐叶封弟之不可信。唐叔之子燮父改唐为晋,即今之太原市。(顾炎武《日知录》卷三十一谓唐叔之封在翼,黄汝成《集释》引全祖望说辨其在今太原。)四世至成侯,南徙曲沃,今山西省-闻喜县东。又五世至穆侯,复迁于绛,绛即翼。鲁成公六年,晋景公迁都新田,此后命新田为绛,新田即今山西-侯马市,而以旧都为故绛。自春秋后出公以下五世六十五年,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地,迁靖公为庶民,晋亡。曲沃庄伯及翼本末,详桓公二年传。曲沃在今山西省-闻喜县东二十里。曲沃去翼一百余里。#绛本晋国都城,在今翼城县东南十五里,详隐五年《传注》,而《年表》云:“晋献公九年,始城绛都。”似绛都本无城郭者,恐太史公误会《传》意。《传》意仅谓士蒍为高其宫而城绛,则所谓城者,加高加大而已。自成六年徙新田后,谓之故绛。#晋从此后迁都新田,亦称新田为绛,因称故都绛为故绛。#若不以唐叔所封为太原市,则晋前后四次迁都,均在平阳(今临汾县西南)四周一百五十里之内:翼在今翼城县东南三十五里。曲沃在闻喜县东北,距翼约一百五十里。故绛在今汾城南,新绛北,东距翼约一百里。新田即今侯马市,去翼仅数十里耳。),推测位置为:东经111.55,北纬35.73(曲村,成六年迁新田)。

“鄀”——“上鄀”——“商密”——“商”(杨注:鄀音若,秦、楚界上小国,此时犹都商密,其地当在今河南省-淅川县之西南。其后迁都,则在今湖北省-宜城县东南九十里。考之古器名,鄀有上鄀、下鄀之分。上鄀之鄀作“鄀”,下鄀之鄀作“[虫若]”或“蠚”,界限显然。如鄀公敄人簋云“上鄀公-敄人乍尊簋”,蠚公[言(咸/糸)]鼎云“下蠚-邑公-[言(咸/糸)]乍尊鼎”,[虫若]公[言(咸/糸)]簠云“[虫若]公-[言(咸/糸)]作旅[鉕-口+古]”。商密为下鄀,宜城东南为上鄀。说详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文五年秦人入鄀,自是南徙为楚附庸。定六年迁郢于鄀,则楚已灭之为邑矣。陈树华《考证》与洪亮吉《诂》俱谓晋文方启南阳、围樊、围原,何暇会秦远伐小国?《传》中无一语及晋,可见晋字为衍文。其实此时晋分兵助秦,亦无不可。杜《注》“不复言晋者,秦为兵主”,未尝不可通。#时鄀盖仍都商密,秦人入鄀,则取商密并入己国。鄀未亡,迁都今湖北省-宜城县东南,为楚附庸。《水经沔水》云:“沔水又迳鄀县故城南。”《注》云“古鄀子之国也,秦、楚之间自商密迁此为楚附庸,楚灭之以为邑”是也,故定六年楚令尹子西得迁郢于鄀,谓之鄢郢。#商,据杜《注》,当在今陕西省-商县东南之商洛镇,然当时楚之疆境恐不至此。江永《考实》谓是僖二十五年《传》之商密,或是也。商密当在今河南省-淅川县西南,与下《传》文“沿汉泝江”之地理亦合。),推测位置为:东经111.12,北纬33.18(商密,上鄀,寺湾-下古城)。

“楚”——“为郢”推测位置为:东经112.18,北纬30.42;(纪南城遗址)。

“申”(杨注:申,国名,伯夷之后,姜姓。后为楚所灭。故城在今河南省-南阳市。庄六年《传》载楚文王伐申,哀公十七年《传》又云楚文王“实县申、息”,则鲁庄之时申已为楚灭。然据昭十三年《传》文,楚平王似曾复其国。),估计其位置为:东经112.53,北纬33.00(南阳-瓦房庄附近古宛城遗址,或云在南阳北三十里,非此地)。

“息”(杨注:息,一作鄎,姬姓之国。不知初封于何时何人。庄十四年前为楚所灭。息故城当在今河南省-息县。《清一统志》引《息县志》,谓有古息里在县治西南十五里,即息侯国。),推测位置为:东经114.70,北纬32.31(息县-城郊乡-徐庄村-青龙寺-息国故城遗址)。

“析”——“许”——“白羽”(杨注:许,姜姓国,周武王封文叔于许,故城在今河南省-许昌市东三十六里。鲁成十五年,许灵公迁于叶,即今河南省-叶县南稍西三十里。昭公九年,许悼公迁夷,实城父,今安徽省-亳县东南七十里之城父集。一九六二年在安徽-宿县-许村公社-芦古城孜发现许国-诸俞之器。许国君葬于许村,离城父集固不甚远。十八年迁析,实白羽,即今河南省-西峡县。定公四年,许男-斯迁容城,容城故城在今鲁山县南稍东约三十里。传世器有许子钟、许子妝簠等。“许”皆作“鄦”,与《说文》同。自文叔至庄公十一世,始见于《春秋》。战国初灭于魏。详《汉书地理志》“颍川郡-许”王先谦《补注》。#十八年迁析,实白羽,即今河南省-西峡县。#析,此时当是鄀之别邑。据《大事表》七之四,今内乡县、淅川县之西北境皆析地。昭十八年,楚迁许于此。#十八年又迁于析,即今河南-内乡县西北,定四年又迁于容城,则又在叶县西。#成十五年许迁于叶,自后常以叶为都。昭九年自叶迁于夷,十一年迁许于楚境内,十三年平王复之,又归于叶。《传》云“叶在楚-方城之外蔽”,则足证楚自叶迁许。白羽在今河南-西峡县西关外。#杜《注》:“于《传》时,白羽改为析。”盖以《经》言白羽,则白羽为旧名,析则作《传》时名。#丰,据顾栋高《大事表》七之四,在今河南-淅川县废治(今为旧淅川)西南,与湖北-十堰市相接界。今淅川县及内乡县之西北境皆楚-析地。),推测位置为:东经111.49,北纬33.31(莲花寺岗,许-昭十八年迁来,定四年迁容城)。

“陈”推测位置为:东经114.88,北纬33.73(淮阳县城)。

“顿”推测位置为:东经114.84,北纬33.43(东风村,南顿故城)。

下面是秦、晋伐鄀相关地点天地图地形图标注: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注意,如图可见“鄀”——“商密”比“析”更靠西,而秦人应该是从西面的“武关”来,按直线距离“鄀”离“武关”更近,但照这段《左传》的叙述,从“武关”前往“鄀”——“商密”要先经过“析”。这恐怕反映之前当时人一般认为要从“武关”前往“鄀”没有直接的道路可行,要经过“析”再折向西才能到达。而此次秦人和晋人应该是发现了新的通道,可以越过“析”直接前往“鄀”了。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