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左传》人物事略08:成得臣——大功自败 -- 桥上

共:💬46 🌺213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左传》人物事略08附:城濮之战5/21

《僖二十七年经》:

冬,楚人、陈侯、蔡侯、郑伯、许男围宋。((p 0443)(05270005))(045)

《僖二十七年传》:

冬,楚子及诸侯围宋。宋-公孙固如晋告急。先轸(zhěn)曰:“报施、救患,取威、定霸,于是乎在矣。”狐偃曰:“楚始得曹,而新昏(婚)于卫,若伐曹、卫,楚必救之,则齐、宋免矣。”于是乎蒐(sōu)于被庐,作三军,谋元帅。赵衰曰:“郤縠(xì hú)可。臣亟(qì)闻其言矣,说(yuè)礼、乐而敦《诗》、《书》。《诗》、《书》,义之府也;礼、乐,德之则也;德、义,利之本也。《夏书》曰:‘赋纳以言,明试以功,车服以庸。’君其试之!”乃使郤縠将中军,郤溱佐之。使狐偃将上军,让于狐毛,而佐之。命赵衰为卿,让于栾枝、先轸。使栾枝将下军,先轸佐之。荀林父御戎,魏犨为右。((p 0445)(05270402))(045)

我的粗译:

这年冬天,楚子(楚成王)带领各家诸侯包围了宋国。宋国的公孙固前往晋国告急。

晋国的先轸提出:“报施、救患,取威、定霸,于是乎在矣。(报答恩惠,解救危难,获得威信,奠定霸权,就在这一回了。)”狐偃则建议说:“楚始得曹,而新昏(婚)于卫,若伐曹、卫,楚必救之,则齐、宋免矣。(楚国刚刚收服了曹国,新近又和卫国联姻,要是我们进攻曹国和卫国,楚国一定会来援救,那么齐国和宋国就没事了。)”

于是乎晋国在“被庐”那里检阅整编部队,编了三个军(六个分队),同时寻求适合担任元帅的人选。赵衰提议说:“郤縠可。臣亟闻其言矣,说礼、乐而敦《诗》、《书》。《诗》、《书》,义之府也;礼、乐,德之则也;德、义,利之本也。《夏书》曰:‘赋纳以言,明试以功,车服以庸。’君其试之!(郤縠能行。臣下多次听到他的议论,这个人拥护“礼”和“乐”又熟悉《诗》和《书》。《诗》和《书》是“义”的来源,“礼”和“乐”是“德”的样板,“德”和“义”则是“利”的根本。《夏书》上说:“赋纳以言,明试以功,车服以庸。(听取其言论,考察其事功,酬报以车服。)”主上可以试试。)”

于是任命郤縠将中军,郤溱佐之。任命狐偃将上军,狐偃让给了狐毛,自己佐之。准备任命赵衰担任另一位卿(将下军或佐下军),他让给了栾枝和先轸,于是任命栾枝将下军,先轸佐之。任命荀林父驾驶指挥战车,魏犨当这辆指挥战车上的“右”。

一些补充:

由于上面那条《春秋经》中已经列出了跟随楚人“围宋”的陈、蔡、郑、许四家诸侯的名称,相应的《左传》中也就仅言“楚子及诸侯围宋”了。

杨伯峻先生注“冬,楚人、陈侯、蔡侯、郑伯、许男围宋”曰:

《传》云:“楚子及诸侯围宋。”二十八年又云:“使子玉去宋。”似此,楚成尝主围宋,并与于诸侯之盟,不久即离去,而由子玉主兵,故《年表》云“[成王]三十九年使子玉伐宋”。此楚人或即指楚成,不曰楚子而曰楚人者,当时书法如此。自宣九年以后,楚子始不复称人。

杨伯峻先生注“说礼、乐而敦《诗》、《书》”曰:

说同悦。《礼记乐记》“乐者敦和”,郑《注》谓“敦和,乐贵同也”,是敦有贵意。盖假为惇,《说文》:“惇,厚也。”《经》、《传》多以敦为之。《后汉书郑兴传》,“杜林荐之曰:‘窃见河南-郑兴,执义坚固,敦悦《诗》、《书》’”,即用此义。俞樾《平议》读为《诗閟宫》(《鲁颂》)“敦商之旅”之敦,治也,亦通。

杨伯峻先生注“《夏书》曰:‘赋纳以言,明试以功,车服以庸。’”曰:

三句在今《尚书益稷》。赋,今作敷,音近可以通假。赋为敷之借字,徧(遍)也。谓不论尊卑远近,如其言善,即徧加纳取。杜《注》:“纳赋以言,观其志也。”试,今作庶,章炳麟云:“读为度。”杜《注》云:“明试以功,考其事也。”庸谓酬劳报功,《春秋繁露制度篇》引作“舆服以庸”,意同,谓以车马衣服酬其功。盖古者官阶不同,车服亦异,赐以车服,所以表示尊贵宠荣。

杨伯峻先生注“荀林父御戎”曰:

《赵世家索隐》引《世本》云:“晋大夫逝遨生桓伯林父。”《太平御览》六四二引《琐语》云:“晋-冶氏女徒病,弃之。舞嚚之马僮饮马而见之,病徒曰:‘吾良梦。’马僮曰:‘汝奚梦乎?’曰:‘吾梦乘水如河汾,三马当以舞。’僮告舞嚚,自往视之,曰:‘当可活,吾买汝。’答曰:‘既弃之矣,犹未死乎?’舞嚚曰:‘未。’遂买之。至舞嚚氏而疾有间,而生荀林父。”似舞嚚即逝遨。二十八年《传》称荀林父将中行,故又以中行为氏,文十三年《传》因称为中行桓子。

关于晋文公时期晋军三军将佐的任命,《晉語四》21亦有记述如下:

文公問元帥于趙衰,對曰:“郤縠可,行年五十矣,守學彌惇。夫先王之法志,德義之府也。夫德義,生民之本也。能惇篤者,不忘百姓也。請使郤縠。”公從之。公使趙衰為卿,辭曰:“欒枝貞慎,先軫有謀,胥臣多聞,皆可以為輔佐,臣弗若也。”乃使欒枝將下軍,先軫佐之。取五鹿,先軫之謀也。郤縠卒,使先軫代之。胥臣佐下軍。公使原季為卿,辭曰:“夫三德者,偃之出也。以德紀民,其章大矣,不可廢也。”使狐偃為卿,辭曰:“毛之智,賢于臣,其齒又長。毛也不在位,不敢聞命。”乃使狐毛將上軍,狐偃佐之。狐毛卒,使趙衰代之,辭曰:“城濮之役,先且居之佐軍也善,軍伐有賞,善君有賞,能其官有賞。且居有三賞,不可廢也。且臣之倫,箕鄭、胥嬰、先都在。”乃使先且居將上軍。公曰:“趙衰三讓。其所讓,皆社稷之衛也。廢讓,是廢德也。”以趙衰之故,蒐于清原,作五軍。使趙衰將新上軍,箕鄭佐之;胥嬰將新下軍,先都佐之。子犯卒,蒲城伯請佐,公曰:“夫趙衰三讓不失義。讓,推賢也。義,廣德也。德廣賢至,又何患矣。請令衰也從子。”乃使趙衰佐上軍。

“楚”——“为郢”推测位置为:东经112.18,北纬30.42;(纪南城遗址)。

“陈”推测位置为:东经114.88,北纬33.73(淮阳县城)。

“蔡”——“上蔡”(杨注:蔡,国名,武王弟蔡叔度之后。此时都上蔡,今河南省-上蔡县西南附近有故蔡国城。故城长一〇四九〇米,略成南北长方形。平侯迁新蔡,今河南-新蔡县。昭侯迁州来,谓之下蔡,今安徽-凤台县。一九五五年五月曾在安徽-寿县发掘蔡侯墓,并出土有蔡侯钟、蔡侯盘及吴王光鑑等遗物(三种)。此地离凤台县极近,故蔡侯葬此。《史记》有《蔡世家》。宣公二十八年入春秋。春秋后二十一年,蔡侯-齊四年灭于楚。然据程恩泽《战国策地名考》及苏时学《爻山笔话》,战国时又复建国于今湖北-巴东县、建始县一带,更至楚宣王八年时,而蔡始亡。#《汉书地理志》“汝南郡-新蔡县”,班固自注:“蔡平公自蔡徙此,後二世徙下蔡。”王先谦《补注》引钱坫云“吴迁昭侯于州来,即下蔡也。”又引吴卓信云:“平侯徙此(新蔡),事不见《经》、《传》,惟见杜氏《释例》。”传世器有蔡子匜,杨树达先生谓为蔡平公所制,详《积微居金文说》卷六。#蔡本都上蔡,今河南-上蔡县;后迁都新蔡,今河南-新蔡县;今则入吴,因吴师迁州来,今安徽-凤台县,亦曰下蔡。),推测位置为:东经114.25,北纬33.25(上蔡西南卢岗乡-翟村东二郎台周围。蔡国故城遗址,长方形城,东2490,西3187,南2700,北2113。西周至昭十三年(前529),蔡;昭十四年(前528)至战国,楚。昭十一年蔡灭,昭十三年复封于新蔡,哀元年因楚围请迁,哀二年迁于下蔡——州来)。

“郑”(杨注:鄭(郑),国名,姬姓,周宣王母弟桓公友之后。卜辞常见奠(鄭)地,有“矦奠”“南奠”“北奠”“多奠”“奠臣”诸词。又有一片云“巳(祀)奠河邑”,则地当在今郑州市南、新郑县北。西周彝器又有奠虢仲鼎、奠虢仲簋等。是则郑地早已有之。桓公初封郑,在今陕西-华县东北。据《郑语》,寄帑于虢、郐之间。武公因取而都之,即今新郑县。春秋后又六世九十一年为韩所灭。近年出土之哀成叔鼎则铸于郑亡后。史记有世家。)推测位置为:东经113.71,北纬34.40(郑韩故城)。

“许”——“旧许”(杨注:许,姜姓国,周武王封文叔于许,故城在今河南省-许昌市东三十六里。鲁成十五年,许灵公迁于叶,即今河南省-叶县南稍西三十里。昭公九年,许悼公迁夷,实城父,今安徽省-亳县东南七十里之城父集。一九六二年在安徽-宿县-许村公社-芦古城孜发现许国-诸俞之器。许国君葬于许村,离城父集固不甚远。十八年迁析,实白羽,即今河南省-西峡县。定公四年,许男-斯迁容城,容城故城在今鲁山县南稍东约三十里。传世器有许子钟、许子妝簠等。“许”皆作“鄦”,与《说文》同。自文叔至庄公十一世,始见于《春秋》。战国初灭于魏。详《汉书地理志》“颍川郡-许”王先谦《补注》。#旧许有二说,一为隐八年《传》“以泰山之祊易许田”之许邑,一为隐十一年《经》“郑伯入许”之许国。许国于鲁成公十五年迁于叶,地入于郑,故称旧许,在今许昌市东三十六里。主张后说者较多,其实二地亦相近。昭十二年《传》楚灵王谓“昔我皇祖伯父昆吾旧许是宅”,此旧许亦是旧许国。#旧许即许国,今河南-许昌市,后迁于叶,又迁于夷,故其地为郑所得,谓之旧许。),推测位置为:东经114.03,北纬34.00(张潘镇-古城村,成十五年迁于叶)。

“晋”——“绛”——“故绛”推测位置为:东经111.55,北纬35.73(曲村,成六年迁新田)。

“曹”(杨注:曹,国名,姬姓,武王封其弟叔振铎于曹,都陶丘,故城当在今山东省-定陶县西南七里。说见雷学淇《竹书纪年义证》卷二十四。鲁哀公八年,为宋所灭。《史记》有《曹世家》。曹本地名或国名,卜辞已见。如《殷虚书契前编》二、五“在[(東東)/口],贞”,《后编》上十五“猷伐[東東],其[栽-木]”。[(東東)/口]、[東東]皆曹字,《说文》作“[(東東)/日]”。但不知其地是否在陶丘。#曹都今山东省-定陶县,卫都楚丘,今河南省-滑县东六十余里。#杜《注》:“陶叔,司徒。”陶叔疑即曹叔振铎。雷学淇《竹书纪年义证》“曹伯-夷薨”下云:“叔之封近定陶,故《左传》又谓之陶叔”,此说是也。(亦犹战国时魏之称梁,韩之称郑。)#杜《注》:“以伯爵居甸服。”然桓二年《传》言“晋,甸侯也”,此又以晋、曹相比,而谓曹在甸服,似两“甸”字义有不同。晋甸侯之甸已详桓二年《传注》。《周礼大行人》:“邦畿千里。其外方五百里谓之侯服;又其外方五百里谓之甸服。”以地望言之,曹在今山东-定陶县,距周初王畿较远,与《大行人》甸服合。),估计其位置为:东经115.53,北纬35.11(今城西北四里,汉城)。

“卫”——“楚丘”(杨注:卫,国名,姬姓;文王子康叔-封之后。传世有康叔丰鼎,丰即封。“卫”字卜辞多见,足见其地名早已有之,金文亦有,字形不一。此时卫国都朝歌,即今河南省-淇县治。戴公庐曹,今河南旧滑县治(新治已移至道口镇);文公迁楚丘,今滑县东六十余里;成公迁帝丘,今河南省-濮阳县。于春秋后十三世二百五十八年,为秦二世所灭。#楚丘,卫地,在今河南省-滑县东。齐召南《左传注疏考证》曰:“《传》有追叙,有预叙,此类则预叙也。”《吕氏春秋简选篇》:“齐桓公良车三百乘,教卒万人,以为兵首,横行海内,天下莫之能禦。南至石梁,西至酆郭,北至令支。中山亡邢,狄人灭卫。桓公更立邢于夷仪,更立卫于楚丘。”#此用上年《传》所述狐偃之谋。曹都今山东省-定陶县,卫都楚丘,今河南省-滑县东六十余里。曹在卫之东,故晋假道。),推测位置为:东经114.84,北纬35.54(今滑县-八里营乡-殿上村一带,冢上村北约两公里,僖二年——前658,封卫于楚丘。今卫王殿遗址,俗称卫王城)。

“齐”推测位置为:东经118.35,北纬36.87(临淄北刘家寨周围有遗址,长方形城,大城西南部分为小城,共2000万平方米;大城:4500╳4000;小城:1400╳2200,300万平方米。大城:春秋战国?小城:战国)。

“被庐”杨注:“被庐,晋地,不详今之所在。”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