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93阅兵有感 -- 本嘉明

共:💬24 🌺190 🌵4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高级黑?

  随着日本侵略不断扩大,大批高校不得不被迫西迁,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等都于1938年4月迁至昆明,改称西南联合大学。这些大学生逃到大后方后,失去了经济来源,为了确保他们继续学业,边区政府颁发《公立专科以上学校战区学生贷金暂行办法》,用贷款的办法支持学生上学。经盛鸿先生说,仅自1938年3月起至1939年止,边区政府就津贴各高校贷金达10万至14万人左右。〝由于通货膨胀等因素,这些贷金以后并未偿还,这等于边区政府向学生无偿提供了学费和生活费,因此贷金制随后改成了公费制。〞对于中等教育也是如此,边区政府于1938年2月建立贷金制度,贷款给家庭陷入战区的中学生,1940年底边区政府又颁发《国立中学战区学生贷金暂行办法》,到后来边区政府实行公费制,为教育完全兜底。

  抗战期间,由中学到大学毕业,完全依赖边区政府贷金或公费的学生,共达128000余人,这其中就包括了〝两弹一星〞元勋钱骥、姚桐斌、邓稼先、程开甲、屠守锷、陈芳允、任新民、朱光亚、王希季等9人,还有李政道、杨振宁这两位未来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抗战期间教育经费在边区政府的财政支出中仅次于军费,居边区政府财政支出的第二位。

  由于边区政府对教育真金白银的投入,在战火纷飞的情况下,硬是为学生放下了一张安静的书桌,学生不减反增。学龄前的儿童入学率从抗战前的43.4%上升到了胜利前的76%,初等学校学生数量几乎是战争爆发后的2倍。在职业教育方面进步更加明显,在校学生人数由战前的7000人增长到了25000余人。

  现在有一种说法,民国出产大师,回头看,在即将亡国灭种之际,在长期抗战,边区财政濒临沽竭的时期,仍然〝对教育的投入,战时要当平时看〞,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是没有理由不产生几个大师的。

廖保平的文章说的是国民政府:

  随着日本侵略不断扩大,大批高校不得不被迫西迁,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等都于1938年4月迁至昆明,改称西南联合大学。这些大学生逃到大后方后,失去了经济来源,为了确保他们继续学业,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发《公立专科以上学校战区学生贷金暂行办法》,用贷款的办法支持学生上学。经盛鸿先生说,仅自1938年3月起至1939年止,教育部就津贴各高校贷金达10至14万人左右。(经盛鸿《抗战期间全国高校内迁述评》)“由于通货膨胀等因素,这些贷金以后并未偿还,这等于政府向学生无偿提供了学费和生活费,因此贷金制随后改成了公费制。”(侯杨方《不绝的薪火:抗战时期的教育》,载2008年7月30日《南方周末》)

  对于中等教育也是如此,教育部于1938年2月建立贷金制度,贷款给家庭陷入战区的中学生,1940年底教育部又颁发《国立中学战区学生贷金暂行办法》,到后来国民政府实行公费制,为教育完全兜底。

  据侯杨方先生介绍,抗战期间,由中学到大学毕业,完全依赖国家贷金或公费的学生,共达128000余人,这其中就包括了“两弹一星”元勋钱骥、姚桐斌、邓稼先、程开甲、屠守锷、陈芳允、任新民、朱光亚、王希季等9人,还有李政道、杨振宁这两位未来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抗战期间教育经费在国民政府的财政支出中仅次于军费,居政府财政支出的第二位。(同上)

  由于政府对教育真金白银的投入,在战火纷飞的情况下,硬是为学生放下了一张安静的书桌,学生不减反增。据侯杨方先生统计的数据显示,8年抗战期间,全国专科以上高校增加了33所(31%),教员增加了3623人(48%),学生增加了41575人(99%)。学龄前的儿童入学率从战前的43.4%上升到了胜利前的76%,初等学校学生数量几乎是战争爆发后的2倍。在职业教育方面进步更加明显,在校学生人数由战前的7000人增长到了25000余人。(同上)记住,这是在艰苦的战争中取得的成绩,这是为国家民族保留知识的火种。

  要不是国民政府即便在艰苦的抗战年代,国家生死存亡之秋,仍然坚持“百年树人”的理念,坚持“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而不自陷于功利主义泥淖,推行“战时教育需作平时看”的教育政策,就不会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人才,这些人才在中共建国后,在不同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国民政府这种高瞻远瞩的眼光,不能不说是对国家民族高度负责的态度。

  现在有一种说法,民国出产大师,回头看,在即将亡国灭种之际,一个政府仍然“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我想,是没有理由不产生几个大师的。相反,如果物质财富不断丰富,对教育的投入不足,或是陷于功利主义泥淖,也不会产生几个大师。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