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安多佛王——嘉木样呼图克图【上】 -- 京华烟云AMIP

共:💬11 🌺100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安多佛王——嘉木样呼图克图【上】

“安多”的“多”,在藏语里是“下”或“末尾”的意思,“安”则是无意义的助音。古代藏人大致按照海拔高度,将藏区从上到下分为三大部分,即上部三围,也就是今天的阿里地区;中部卫藏,也就是今天的拉萨、山南、日喀则地区;以及下部多康,包括安多和康巴(西藏昌都地区、云南迪庆州、四川甘孜州和凉山州木里县等地)两个区域,二者分别操不同方言。

安多藏区即操安多方言的藏族地区,包括甘肃的甘南州,青海的黄南、果洛州和环青海湖地区,四川阿坝州的北部,以及甘孜州的色达县。

不过在明末清初的时候,安多藏区的统治者并非藏人,而是几拨蒙古人,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当时,曾经横跨欧亚的蒙古帝国早已烟消云散,中国境内的蒙古部族大致分为四部分,一是位于现在内蒙古的漠南蒙古,二是位于现在外蒙古及更北地区的漠北蒙古或称喀尔喀蒙古,三是位于天山北麓的漠西蒙古——它还有厄鲁特蒙古、卫拉特蒙古等称呼,其下又分几大部落,和硕特部与准噶尔部都是其中之一。

明朝中后期,以今天呼和浩特为核心区域的蒙古土默特部崛起,他们在首领俺答汗率领下多次攻破长城,河西走廊两边都是蒙古人的势力范围,明军只能缩在个别据点里自保。我们知道,河西走廊隔断了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一旦打通,元朝灭亡后蒙藏之间隔绝了近两个世纪的来往便从此恢复,传教的西藏喇嘛遂蜂拥而入。

俺答汗向西一直打到安多藏区的核心——青海湖,征服了当地包括藏人在内的诸多民族,成为安多藏区的主人。公元1578年,他在青海湖畔会见了专程来访的黄教领袖、哲蚌寺主索南嘉措(即三世达赖)并表示皈依,黄教从此在安多藏区迅速推广。

明末,漠北喀尔喀蒙古的一支在首领却图汗率领下,从今天外蒙古的科布多出发进入青海,以武力赶走了土默特蒙古人,占据了水草丰美的青海湖周围区域。据说,却图汗是嘎玛嘎举派(白教的一支)信徒,他随后派其子阿尔斯兰(该名来自突厥语,意为‘狮子’)率军一万攻入藏北。

当时,信奉嘎玛嘎举派的西藏地方统治者藏巴汗正与黄教斗得难解难分,既然同是教友,藏巴汗遂与却图汗联系,企图借助蒙古人的力量消灭黄教,双方很快达成了合作协议。

但谁知阿尔斯兰王子进军西藏途中,却在青海玉树附近遇到了漠西蒙古和硕特部首领固始汗,后者是位虔诚的黄教信徒,在他的劝说下,阿尔斯兰接受了罗桑曲结(即四世班禅)等黄教领导层提供的大量贿赂,不仅没有帮助藏巴汗,反而掉转兵锋直扑其老巢日喀则。藏巴汗抵挡不住,只好一面求和一面向却图汗控告其子违背父命,最后阿尔斯兰被愤怒的老爹派人杀死,藏巴汗幸运地躲过一劫。

搞定了却图汗,藏巴汗继续积极奔走,最终编织出一张看上去十分厚实的黄教包围网,参与者包括:统治着西藏本土即卫藏地区的藏巴汗,占据着青海安多藏区的却图汗,以及号称“木天王”的丽江木氏土司,他是康区南部的霸主,占据着云南迪庆州以及四川甘孜州的巴塘、理塘等地,其领地最大时面积甚至超过了浙江省,以上三家都信仰嘎玛嘎举派。

此外还有康区北部最强大的白利土司,其地盘在今天西藏昌都地区和四川甘孜州,此人并非藏传佛教信徒,而是尊崇藏族原始的苯波教,与异教徒合作围剿更危险的异教徒,显然是出于权宜之计。

此时,黄教两位首脑、年青的五世达赖和其谋主——年迈的罗桑曲结也在寻找强有力的外援,和硕特部那位虔诚的固始汗自然成了他们的首选。这位蒙古可汗本名图鲁拜琥,少年时即以勇武著称,他后来继承了哥哥拜巴嘎斯的汗位。由于图鲁拜琥曾被黄教活佛东科尔呼图克图赠予“大国师”的尊号,因而被人们称为“国师汗”,传来传去就成了“固始汗”或“顾实汗”。

其实,固始汗对青藏高原也早有觊觎之意,他的领地在现在新疆的乌鲁木齐附近,但他和阿尔斯兰相遇的地方却是青海玉树境内的通天河畔,因此除了理解为这位蒙古可汗当时正在亲自对青海进行悄悄侦察之外,恐怕没有别的更好解释。而漠西蒙古人大多都是虔诚的黄教徒,进军圣地驱逐异端,对他们无疑具有异乎寻常的吸引力,更不要说青藏高原那些肥美牧场的诱惑了。

于是,在两位黄教领袖的邀请下,固始汗打扮成朝圣的香客潜入拉萨,双方秘密商定了下一步计划。固始汗回去后开始悄悄准备,公元1636年秋,他率领和硕特、准噶尔等部组成的卫拉特联军,由新疆突然攻入青海。

次年初,卫拉特联军在青海湖畔以少胜多,一万破三万,最后大败并杀死了却图汗,据说此战进行得极其惨烈,附近的山岭都洒满双方将士的鲜血,因而被后世称为“血山之战”。

和硕特部很快占领了整个安多藏区,随后移居这里。其实,除了满足两位黄教领袖的求援外,固始汗进军青藏高原也有自己的难言之隐。当时和硕特和邻居准噶尔两部摩擦不断,而前者的实力明显弱于后者,尽管和硕特部是卫拉特蒙古名义上的盟主,但固始汗对准噶尔首领巴图尔珲台吉却没有进行制约的实力,两个部族火并的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

后人认为,为避免冲突进一步加剧从而导致最终的火并,固始汗才主动放弃了新疆的地盘,率领族人向青藏高原这个崭新的地域进军。做为取得对方原有地盘的交换条件,巴图尔珲台吉答应助固始汗一臂之力,于是才有了卫拉特联军大破却图汗的一幕。

夺取安多藏区后,和硕特部将自己天山之麓乌鲁木齐附近的地盘转交给准噶尔部以做酬谢,固始汗还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巴图尔珲台吉,这个姑娘生下了两个赫赫有名的儿子,哥哥是准噶尔汗王僧格,弟弟则是后来席卷中亚草原、搅得清俄两大帝国不得安宁的噶尔丹。

杀死却图汗占领安多后,固始汗在五世达赖和罗桑曲结的要求下,继续率军进攻康区,大致包括现在的四川甘孜州、青海玉树州、云南迪庆州以及西藏昌都地区。蒙古铁骑一路势如破竹,很快消灭了对黄教极不友好的白利土司,降伏了木氏土司并迫使其退回丽江,使得青海和康区终于连成一片。

随着各路神仙的退出,中看不中用的黄教包围网土崩瓦解,黄教势力已将死对头藏巴汗彻底压缩到后藏(日喀则地区)一隅,双方的最后决战终于到来。

公元1642年,节节败退的藏巴汗被蒙古军队擒获,不久处死,黄教势力终于彻底占据了西藏。固始汗效仿当年元朝皇帝忽必烈对西藏萨迦派(俗称花教)领袖八思巴的前例,将西藏十三万户(其实就是整个西藏,元朝曾将西藏本土划分为十三个万户辖区)献给五世达赖喇嘛作为供养地,由于此时西藏十三个万户辖区早已名存实亡,因此固始汗在名义上将整个西藏布施给了黄教集团,但实权仍掌握在自己手里。

为加强对圣地的统治,固始汗将和硕特汗廷由青海迁移到西藏,至于首府的位置,他选择了黄教的老巢——圣城拉萨。固始汗在位时鼎盛的和硕特汗国,总面积肯定超过二百万平方公里,它几乎占据了整个青藏高原,包括今天的西藏,青海,四川甘孜州和阿坝州北部,云南迪庆州,甘肃甘南州,甚至在遥远的新疆还保留着一块和硕特飞地,由固始汗的兄弟和侄子们统治着。

值得注意的是,汗国各地行政体制是不同的,固始汗亲自坐镇圣城统筹大局,西藏本土由汗廷直辖并委任地方官员;康区(西藏昌都、四川甘孜、云南迪庆等地)由各家世袭土司为汗王实施间接管理,土司们需要向汗廷缴纳赋税,并提供乌拉差役即免费劳务;而做为和硕特汗国大本营和军事基地的安多藏区,则是固始汗子孙们的封地,他们统领着强大的骑兵军团,做为汗廷藩属和护卫羽翼,留在了广袤的甘青大草原。

正是在这种形势下,安多地方最大的活佛——拉卜楞寺的寺主嘉木样登上了历史舞台。这个活佛系统的创始人,一世嘉木样是安多本地人,他于公元1648年出生于今天的甘肃甘南州夏河县甘加乡,本名俄昂宗哲。据说他从小就很聪明,七岁起跟随身为僧侣的伯父学经,到了公元1660年,十三岁时在当地沙沟寺(也称‘德尔隆寺’)受沙弥戒并正式出家,法名洛桑坚赞。

此时,和硕特汗国的建立者固始汗已经去世数年,汗廷处于剧烈动荡中,虽然固始汗的长子最后在五世达赖支持下继位,称“达延鄂齐尔汗”,但他在青海的那些亲戚并不服气,而达赖也有意在他们中制造矛盾以提升自己的地位。

八年以后,二十出头的洛桑坚赞的佛学造诣在夏河当地寺院已无对手,他觉得到了该离开的时候,于是决定前往藏传佛教的中心拉萨继续深造。据说告别家乡时,洛桑坚赞曾立下重誓,如果不能学有所成,那么就请神灵灭了自己!

当时外地僧侣进藏学法,通常都会在黄教四大主寺,拉萨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和日喀则扎什伦布寺中选一个进修。不幸的是,黄教中学识最为渊博的四世班禅已于六年前去世,五世班禅还是个孩子,扎什伦布寺青黄不接,洛桑坚赞只能选择进入达赖系统的寺院,成为哲蚌寺郭莽扎仓的一员。

所谓“扎仓”,就是藏传佛教的学院或僧院,像哲蚌寺这样的大型寺院,僧侣规模往往高达数千甚至上万,为了加强管理,寺院便主要按照学业内容或生源籍贯,将僧人们分为一个个学院或僧院,通常有居巴扎仓(主修密宗)、参尼扎仓(主修显宗)、丁科扎仓(主修天文历算)、曼巴扎仓(主修藏医)等。

每个扎仓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组织机构,有各自的佛殿、经堂、僧舍、库房等基础设施,不仅在学业上相互独立,连经济和财产也是各自独立的,活佛也都属于各自的扎仓。因此,喇嘛们对扎仓有着强烈的归属感,对寺院的感觉反而很淡漠,他们以自己所属的扎仓为中心形成了一个个利益集团,即使寺主也很难干涉。

扎仓的首脑或院长称为“堪布”,其下设有翁则、格贵、吉索等学院领导职位,扎仓下面是一个个康村即僧舍区,再往下还有更小规模的米村,康村和米村往往是同乡聚居区,相当于一个个同乡会。

洛桑坚赞去的哲蚌寺,是藏传佛教最大的寺院,僧人数量常达到一万或更多,民主改革前拥有超过三千三百座下属寺院,其中一半在西藏之外,三分之一在国外,位于西藏的不到五分之一。哲蚌寺最早有七个扎仓,后来整合为四个,洛桑坚赞所在的郭莽扎仓在规模上排行第二。

由于洛桑坚赞开创的先例,后来他所建立的拉卜楞寺之僧人到西藏学经,也都会进入郭莽扎仓。按照嘉木样的传记,当时洛桑坚赞很穷,生活十分困难,有时数日断炊,只能泡几粒蚕豆咀嚼充饥,但他不分昼夜地阅读背诵,学业进步相当迅速,二十五岁便获得了黄教显宗里最重要的格西学位。

公元1680年,二十六岁的洛桑坚赞由五世达赖喇嘛授予比丘戒,终于成为一名正式的佛教僧侣。两年后,他学完了郭莽扎仓安排的所有显教课程,进入拉萨的续部上院(也称‘上密院’,在小昭寺,建于公元1464年,此外木鹿寺还有一座建于公元1433年的续部下院或称‘下密院’,它们都是黄教主要的密宗学院),继续学习密宗课程。

据说洛桑坚赞曾师从当时著名的密宗大师阿旺罗桑却丹,后者其实只比他大六岁,但在当时已经以“智慧第一”著称。不过两人的师生关系应该没持续多久,因为到了公元1683年,阿旺罗桑却丹便返回家乡青海传教,他后来又应清帝之邀来到北京,以达赖喇嘛代表的身份参与了当时多场重大历史事件。在京期间,阿旺罗桑却丹与满蒙王公过从甚密,他的众多崇拜者里就包括一位名叫胤禛的皇子,据说二人还有师生之谊。

这位皇子竟然出人意料地继承了帝位,多年以后,已被人称为雍正皇帝的他追忆年青时与阿旺罗桑却丹的交往,颇为怀念,于是下旨将上师的转世灵童迎入北京抚养,与弘历皇子也就是乾隆皇帝一起读书长大,这孩子就是日后的大清国师——三世章嘉呼图克图,而阿旺罗桑却丹则被追认为二世章嘉活佛。

言归正传,我们还是回到西藏。三十岁的时候,洛桑坚赞参加了一场规模弘大的密宗学术辩论。他的传记写道,当时各大寺院数百名密宗学者争相质疑交锋,但洛桑坚赞以高深的学识和无敌的辩才,击败了所有对手,从此威名大震。洛桑坚赞曾自负地宣称:“若辩论,除了法称,无我对手!”法称是古印度佛教的著名逻辑学大师,一生辩尽天下无敌手,由此可见洛桑坚赞之自信,但有意思的是,当时的人们竟然都认同这种说法,认为他确实是西藏辩经第一人。

三十三岁时,洛桑坚赞在西藏已经独孤求败,再也没有人能辩过他。于是就像当年杨过大侠一样,“某日心有所感,遂仗剑西行”,洛桑坚赞谢绝了年迈的上密院堪布要他接替自己职位的邀请(上下密院的堪布是成为黄教荣誉教主甘丹赤巴的必由途径),毅然遁入山林开始了隐居修行生活,这一“隐”就长达二十年。期间他拜一位同样隐居的密宗大学者为师,学得了黄教的全部密法,以及许多频临失传的重要典籍,终于成为一名学贯显密的卓越学者。

据说有一次当洛桑坚赞参拜文殊的时候,人们看到菩萨竟然神奇地露出了笑容,于是他得了一个“嘉木样协巴”的称号,藏语里“嘉木样”指文殊菩萨,“协巴”是“笑、欢喜”,合起来就是“文殊笑”。从此以后,洛桑坚赞便被人称为“嘉木样协巴”,简称“嘉木样”。

由于嘉木样的佛学水平已经炉火纯青闻名全藏,西藏地方政府多次请他出山任职,职务的级别都很高,包括他出身的郭莽扎仓的堪布以及上密院的堪布等,但都被他统统谢绝。

公元1700年,就在遁入山林整整二十年之后,年已五十二岁的嘉木样再次接到了西藏地方政府的任职邀请,不过这次他实在没办法拒绝了。

因为西藏当局请他担任一个人的师父,而这个人就是黄教神王——年青的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

【待续】

通宝推:foureyes,桥上,常挨揍,時千峰,mezhan,上古神兵,嘉英,夏至欧锦,cxwangy,hanjy,玉垒关2,关中农民,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