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左传》人物事略09:楚熊虔——余必自取 -- 桥上

共:💬84 🌺282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左传》人物事略09附:楚灵自取2/21

《襄三十一年传》:

卫侯在楚,北宫文子见令尹围之威仪,言于卫侯曰:“令尹似君矣,将有他志。虽获其志,不能终也。《诗》云:‘靡(mí)不有初,鲜克有终。’终之实难,令尹其将不免。”公曰:“子何以知之?”对曰:“《诗》云:‘敬慎威仪,惟民之则。’令尹无威仪,民无则焉。民所不则,以在民上,不可以终。”公曰:“善哉!何谓威仪?”对曰:“有威而可畏谓之威,有仪而可象谓之仪。君有君之威仪,其臣畏而爱之,则而象之,故能有其国家,令闻长世。臣有臣之威仪,其下畏而爱之,故能守其官职,保族宜家。顺是以下皆如是,是以上下能相固也。《卫诗》曰‘威仪棣(dài)棣,不可选也’,言君臣、上下、父子、兄弟、内外、大小皆有威仪也。《周诗》曰‘朋友攸摄,摄以威仪’,言朋友之道必相教训以威仪也。《周书》数文王之德,曰‘大国畏其力,小国怀其德’,言畏而爱之也。《诗》云‘不识不知,顺帝之则’,言则而象之也。纣囚文王七年,诸侯皆从之囚,纣于是乎惧而归之,可谓爱之。文王伐崇,再驾而降为臣,蛮夷帅服,可谓畏之。文王之功,天下诵而歌舞之,可谓则之。文王之行,至今为法,可谓象之。有威仪也。故君子在位可畏,施舍可爱,进退可度,周旋可则,容止可观,作事可法,德行可象,声气可乐;动作有文,言语有章,以临其下,谓之有威仪也。”((p 1193)(09311301))(108)

我的粗译:

下一年,我们的襄公三十一年(公元前五四二年,周景王三年,楚郏敖三年,晋平公十六年,卫襄公二年),卫侯(卫襄公)访问了楚国。

卫国的卿北宫文子(北宫佗)在见识了令尹“围”的排场之后,对卫侯说:“(令尹已经摆出国君的排场了!他还会有进一步的野心,不过就算他能得手,也不会有好下场。《诗》里说:‘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大雅荡之什荡》),想要善始善终可不容易,令尹最后恐怕要家破人亡了。)”

那位“公”(卫襄公)问:“子何以知之?(大人为啥这么认为?)”

回答:“《诗》云:‘敬慎威仪,惟民之则。’令尹无威仪,民无则焉。民所不则,以在民上,不可以终。(《诗》里说:“敬慎威仪,惟民之则。”(《诗大雅荡之什抑》),令尹虽然排场很大,但其实没有“威仪”,也不能成为“民”效法的榜样。高踞“民”的上边,又不能让“民”信服,很难有好下场。)”

那位“公”接着问:“善哉!何谓威仪?(说的好啊,那什么是“威仪”呢?)”

回答:

“威”是说有“威”就可以使别人害怕,“仪”是说有“仪”就可以让别人效法。国君有国君的威仪,他的臣下因为畏惧而敬爱他,作为榜样而效法他,这样国君就能保有他的国家,还给后世留下好名声。臣下有臣下的威仪,他的部下也会因为畏惧而敬爱他,这样就能善尽他的职责,保障他家族(“氏”族)的利益。再往下的人也都应该如此,这样上下之间就会互相维护。

《卫诗》里说“威仪棣棣,不可选也”(《诗邶风柏舟》),就说的是君臣、上下、父子、兄弟、内外、大小之间的关系都要有威仪。《周诗》里说“朋友攸摄,摄以威仪”(《诗大雅生民之什既醉》),就说的是同族兄弟之间相处也要显示威仪,还要互相学习。《周书》列举了文王的恩惠,说是“大国畏其力,小国怀其德”,说的也是因为畏惧而敬爱的道理。《诗》里还说“不识不知,顺帝之则”(《诗大雅文王之什皇矣》),也是说要效法榜样。

纣(商纣王)把文王关了七年,各方诸侯都自愿来要和文王囚禁在一起。于是纣害怕了,只好把文王放了。这就是所谓敬爱啊。文王讨伐崇国,两度出征就降服了崇国(《僖十九年传》:“文王闻崇德乱而伐之,军三旬而不降。退修教而复伐之,因垒而降。”(p 0383)(05190501)),周围的蛮夷纷纷来归顺,这就是所谓畏惧啊。文王的功业,天下人都挂在嘴边上,唱歌跳舞时都不忘,这就是所谓榜样啊。文王的做法,我们今天还照着做,这就是所谓效法啊。文王就是这样才有了威仪。

所以说,君子掌握了权力就要让人畏惧,给人恩惠就会让人敬爱,做事有法度,行为有风度,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后人遵循,自己的道德为后人所效法,仪容举止很漂亮,发声说话象音乐一样,动作像舞蹈,言语有条理,这样来面对下属,就可以说是有威仪了。

一些补充:

杨伯峻先生注“北宫文子见令尹围之威仪”曰:

王念孙谓“威”字衍,仪谓容仪也。《汉书五行志》引此无“威”字。

杨伯峻先生注“令尹似君矣”曰:

“似君”,孔《疏》云:“言令尹威仪已是国君之容矣。”俞樾《茶香室经说》力主此说,且谓孔本盖作“已君矣”。然孔《疏》又引服虔本作“以君”,“以”“似”古书多混,《鲁语下》“抑君也”韦《注》“似君也”,盖韦据《左传》亦作“似”。如《史记高祖本纪》“鄉者夫人婴儿皆似君”,《汉书高帝纪》则作“鄉者夫人儿子皆以君”,《易明夷彖辞》“文王以之”、“箕子以之”,《释文》云:“‘以’,荀、向本皆作‘似’。”皆可为证。此亦当作“以”。以通已,《史记留侯世家》“殷事以毕”,谓已毕也。《晋语四》“其闻之者,吾以除之矣”,谓已除之也,即《左》僖二十三年《传》“其闻之者,吾杀之矣”。《庄子知北游篇》“扁然而万物自古以固存”、“圣人以断之矣”,谓已固存,已断之也。其例证尚多,不备列。此“令尹已君矣”,诚如孔《疏》所释“已是国君之容矣”。

杨伯峻先生注“有仪而可象谓之仪”曰:

此仪字与上文“见令尹围之仪”之仪内涵不同。令尹围之仪指其陈设仪式等而言,诗及此仪则指其仪容举止言语瞻视而言。

杨伯峻先生注“《卫诗》曰‘威仪棣(dài)棣,不可选也’”曰:

《诗邶风柏舟》。《邶》、《鄘》、《卫》皆可曰《卫》。棣棣,安和貌。选,算也,数也。言威仪之多,不可计数。

《诗邶风柏舟三章》:“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威仪棣棣,不可选也。”(《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035))

杨伯峻先生注“《周诗》曰‘朋友攸摄,摄以威仪’”曰:

杜《注》:“《诗大雅》。攸,所也。摄,佐也。”句见《大雅既醉篇》。诗谓朋友之间所佐助者,以威仪也。

《诗大雅生民之什既醉四章》:“其告维何?笾豆静嘉。朋友攸摄,摄以威仪。”(《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408))

注意,这里的“朋友”当意为同族兄弟,朱凤瀚先生对此有详细的论述,我在河里贴过,见这里

杨伯峻先生注“《周书》数文王之德,曰‘大国畏其力,小国怀其德’”曰:

伪《古文尚书》竄入《武成》。

杨伯峻先生注“《诗》云‘不识不知,顺帝之则’”曰:

《诗大雅皇矣》。杜《注》:“又言文王行事无所斟酌,唯在则象上天。”

《诗大雅文王之什皇矣七章》:“帝谓文王,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不长夏以革。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帝谓文王,询尔仇方,同尔兄弟,以尔鉤援,与尔临衝,以伐崇墉。”(《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387))

杨伯峻先生注“纣囚文王七年”曰:

今本《竹书纪年》谓纣之“二十三年囚西伯于羑里,二十九年释西伯,诸侯逆西伯,归于程”。贾谊《新书》亦云:“文王桎梏于羑里,七年而后得免。”然《尚书大传》、《史记周本纪》及《齐世家》、《淮南子》等书所言皆不足七年,亦无诸侯从之之事。

杨伯峻先生于此段结尾注云:

《贾谊新书容经篇》亦有此类语,盖因《传》文而略变。

“卫”——“帝丘”(杨注:卫,国名,姬姓;文王子康叔-封之后。传世有康叔丰鼎,丰即封。“卫”字卜辞多见,足见其地名早已有之,金文亦有,字形不一。此时卫国都朝歌,即今河南省-淇县治。戴公庐曹,今河南旧滑县治(新治已移至道口镇);文公迁楚丘,今滑县东六十余里;成公迁帝丘,今河南省-濮阳县。于春秋后十三世二百五十八年,为秦二世所灭。#帝丘,今河南省-濮阳县西南。《明一统志》又有帝丘城,云在滑县(此指旧治,今已移治于其西之道口镇)东北七十里土山村,即卫成公所迁,盖其境相接也。则卫自楚丘迁帝丘,两地相距不远。#卫自成公已迁都帝丘,即今濮阳县西南二十许里之颛顼城。),推测位置为:东经115.10,北纬35.66(濮阳县-高城村南,安寨、七王庙、冯寨、东郭集、老王庄。僖三十一年——前629,卫迁于帝丘)。

“楚”——“为郢”,推测位置为:东经112.18,北纬30.42(纪南城遗址)。

这里谈到“君子”应有的“威仪”:“ 故君子在位可畏,施舍可爱,进退可度,周旋可则,容止可观,作事可法,德行可象,声气可乐;动作有文,言语有章,以临其下,谓之有威仪也”((p 1193)(09311301))(108),极为精彩,也反映当时的“君子”会具有与“小人”有明显区别的仪容仪表,这样的仪容仪表应该是从小培养起来的。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