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三无”科学家屠呦呦 -- testjhy

共:💬136 🌺518 🌵18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三无”科学家屠呦呦

屠呦呦获诺贝尔奖,一石激起千层浪,其中一朵很大的浪花就是屠先生本身是“三无”产品:无出国留学经历,无博士学位,无院士头衔,我写这篇小文作一简单分析:

首先,我们要肯定屠先生是中国科学家中的佼佼者,这个定位认可后,前二个“无”其实是一会事:屠先生出生在1930年,解放后上大学,改开后年届50,这两点很大程度上产生了前二个“无”,屠先生学中医,在她年轻时代能出国只能去苏联,而且应该是中国紧缺的热门专业,学中医去苏联留学总觉得不是个滋味吧?我没有50年代是否延续博士学位的资料,但个人没有找到一个解放后改开前在国内授予博士的案例,改开后,屠先生年龄已经不适合出国读学位了。所以简单地说,前面二个“无”,简单地说:解放后主要是专业因素,改开后主要是年龄因素。

第三个“无”可能大家最有意见,其实是最无奈的,院士制度是“民主”制度-选举,这个民主制度号称的特点是:不会选最坏的,但也不保证选最好的。我加了个“号称”是这个民主制度把希特勒选上来了,但目前在世界通行的办法就是普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是要经过现有院士2/3投票赞成才通过,这阻止了袁隆平,也阻止了李爱珍,这次同样把屠先生排在外面。

科学院院士从设立到选举,充满了各种争议,既有世界的普遍性,又有中国的特色,中国科学院改来改去,无法排除投票这个环节。我听说两个传闻:

1、某学部号称有两派,一般不投对方的票,这样如果被一方认可一方不认可的基本没戏,只有两边认可的才有希望。

2、有两个小学部,学部内部情况正好相反,一个学部内部和谐,大家投票前好说好商量,无非你早一点他晚一点,结果每次评选都能用满名额;另一个学部内部意见纷呈,不太统一,结果每次评选结果都与分到名额有较大距离。

以上仅是我听到的一些传闻,你能说好与不好?但象屠先生这样不去活动,不以论文标榜自己,与袁隆平先生一样很可能不会被认可的。

前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公开评论:

路甬祥表示,袁隆平完全有资格当选科学院院士,之所以没有能当选,是因为那时候科技界,包括院士群体当中,对于一个人成就的评价,也有一定的局限和偏颇,主要强调生命科学,当时比较强调的是在生命科学的前沿领域是否创造了新方法、新手段或者新思想,那就要求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来考察,当时袁隆平先生所做的还是用比较传统的杂交办法来做的,所以没有能够选上。

  路甬祥指出,其实,按照院士章程的规定,并没有说要用什么方法,只是说他在某一个领域里面要有系统的、重要的创造和发明。袁隆平先生创造了杂交水稻,它的产量提高幅度很大,在中国能够多养活7000多万人,这是一个重大的贡献,这个技术传播到东南亚,传播到其他国家,世界上都承认他是对人类有贡献的杰出科学家,他的贡献是重大的,而且他的成就也是系统性的。

  所以路甬祥个人认为,袁隆平完全有资格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这只不过是一个历史上的误会。

从我个人角度来看,看淡院士制度,让它回归学术评估机构就行,但“中国学而优则仕”的思想不是轻易能够改变的,从最高层就走错了,每次两院院士会议,总书记、总理都亲自出席。有些院士趾高气扬,有些官员以院士到场为荣耀,有些项目院士挂帅才放行,这些都助长了院士和院士选举中的不正之风。

以我个人角度,中国每年培养5万以上博士这样的高层次人才,不一定要依靠院士这个群体来把控,院士制度可以休也。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