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ISIS恐怖组织妄言新疆凸现中国经略中亚的必要性 -- 李寒秋

共:💬1 🌺23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ISIS恐怖组织妄言新疆凸现中国经略中亚的必要性

ISIS恐怖组织妄言新疆凸现中国经略中亚的必要性

注:2014年8月的文章

ISIS组织自从今年开始在地中海东部地区蔓延开来,已形成燎原之势,不仅初步建立了政权,还大有向外进行领土大扩张的势头。其领导人讲话多次提及中国伊斯兰问题,并且把新疆部分地区也纳入其领土诉求范围。有关部门以“ISIS恐怖组织妄言新疆凸现中国经略中亚的必要性”为题向各界征求意见和对策。由于时间仓促(一个星期) ,无法形成长篇系统高度有机的文章。本材料拟以分析要点和对策要点的形式汇报,重点不在具体情报细节的准确、完整和权威,而是以性质分析要点和对策要点两大部分展开。由于不作公开发表,某些观点直抒己见不必照顾政治正确性。另外再附上笔者的一篇2011年的旧作《中国周边安全态势之中亚篇》(已发表)作为综合参考。

第一部分:针对ISIS恐怖组织(目前已更名为IS,意为伊斯兰国)的分析要点

1、 ISIS恐怖组织的领土诉求是以中东为核心的伊斯兰教的帝国领土和传教范围

从目前已经披露一些资料来看,ISIS恐怖组织的领土诉求基本符合穆斯林两大正统派帝国和伊斯兰教传教范围历史。其领土诉求基本上是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疆域的合并,外加邻近的另外一些穆斯林国家的疆域以及伊斯兰教在非洲自然传播的范围。除了东南亚穆斯林国家和孟加拉国,基本上涵盖了以中东为核心地区的穆斯林大规模聚居区。由此可见,政治文化传统和历史记忆在现代政治生活中能发挥强大的指向作用。由于中东地区国家林立,民族众多,伊斯兰教内部的教派矛盾、各大宗教矛盾、各民族矛盾、阿拉伯国家和非阿拉伯国家的国家利益对立以及各类意识形态矛盾错综复杂,导致中东地区自二战后从无太平,内乱外乱交织在一起,各国人民均深受其害。ISIS恐怖组织以重建哈里发制度为引导复兴伊斯兰教和一统伊斯兰教历史性领土的诉求,在某种程度上与人口占中东地区绝大多数穆斯林的历史回忆和愿景想象高度契合,具有相当程度的煽动能力。当然,即便如此,也不能说这种诉求就是天然正义的。任何一个公共团体的政治诉求必须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的框架下行事才能获得包括中国在内的国际社会的普遍承认与同情。

2、 伊斯兰教的特征是宗教认同高于国家民族认同,具有强烈的超国界吸引力

伊斯兰教是一神教系统的后起之秀,是阿拉伯人的民族宗教,也是一种普世主义的宗教。其创立过程中,对其闪族兄弟民族犹太人的民族宗教犹太教在气质和教义既有继承又有创新之处。伊斯兰教经先知和首任哈里发穆罕默德及其继承者创立和改造后,首先导致了阿拉伯民族的初次统一和通过武力征伐建立了帝国,其后经过改造又突破了阿拉伯民族的界限,如基督教一样面向其他民族开放,成为了普世性的宗教。伊斯兰教一贯提倡超越民族国家界限的宗教认同,因此其信徒对具体的国家政权认同度较低,这一倾向在那些历史上从来没有建立过辉煌文明和长久稳定国家的民族身上表现更为严重。伊斯兰教的这种普世性宗教感召力和宗教团体认同感,已经超越文明的界线,在很多西方国家中吸引了一些信仰缺失而需认同感强烈的青年参加ISIS恐怖组织,对于传统的穆斯林群体来说,这样的号召力更是不能忽视。因此,该组织复兴伊斯兰教和重建穆斯林大帝国的宣传对中国境内的某些极端宗教主义者有一定的吸引力,应该加以密切关注和监控。有关部门在意识形态宣传领域内要针锋相对,不能等闲视之。

3、 伊斯兰教组织具备现代动员型政党的完整能力,权力意志充沛,不可轻视

就一般而言,伊斯兰教虽然其具体的宗教教义古旧繁琐,不能与时俱进,适应当代世界世俗化、工业化和民主化的潮流,但是在组织类型上却能媲美现代动员型政党体制具备相适应的军事能力和谍报能力。与一神教的先驱犹太教和基督教相比,伊斯兰教独特的精神特质就是习惯用武力传教与向异教徒宣战,与沙漠里的游牧民族的好战特性高度契合,这种特质让其伊斯兰宗教组织具备强烈的进攻性和主动性。同时,由于沙漠游牧民族习惯于部族政治结构,伊斯兰教容易分裂为不同教派,这导致伊斯兰势力内部往往各自为战,彼此内战,从而容易被外部势力所利用和操纵。在意识形态和社会组织层面,则因为其教义自成体系,细致入微,具体严格,有范可循,组织坚强有力,人身控制严密,一小撮教会骨干能发动和组织起一大片的基层男女老少,具备极其强大的社会自组织的功能和对现政权的造反特性。只要近现代类型的国家主义政权如伊拉克和叙利亚出现权威真空的情况,伊斯兰这种宗教组织就能够相当有效地在一个特定地区取代国家的一切功能,一方面进行社会自治,一方面执行国家政权的功能进行对外征服和扩张。在伊斯兰世界的历史上,此类场景连绵不绝,代代皆有,ISIS恐怖组织不过是其中的佼佼者。根据历史经验,对此类组织一贯要多管齐下,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几手都要硬,才能有效压制和消灭。

4、 ISIS恐怖组织的幕后黑手和金主是谁?该组织是自然形成的还是刻意设计的?

该组织从臭名昭著的“基地”组织脱胎而来,原是其中一个分支。众所周知,海湾保守派阿拉伯君主国家一直是包括“基地”组织在内的各类伊斯兰极端组织的金主。海湾保守派阿拉伯君主国家当年均为大英帝国人为设计和割裂,既是为了摧毁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统治,又是防止阿拉伯民族主义势力统一阿拉伯地区,从而在该地区形成一个统一的现代化和工业化的阿拉伯民族主义国家。此类国家国内结构落后保守,其政治架构还处于部落阶段而非国家阶段,伊斯兰教法统治体制心态疯狂而观念保守,具有强烈的反现代文明倾向。此类国家一贯与阿拉伯复兴社会党统治的较为现代化和世俗化的国家如叙利亚互相仇视,第一次海湾战争后,则与原来较为亲近的伊拉克也是互视为寇仇。第二次海湾战争后,阿拉伯复兴社会党的统治在伊拉克被摧毁,占其国内大多数的什叶派穆斯林则开始在政治上占优势,在宗教感情和外交政策上倾向于同样是什叶派占优势的伊朗。这导致伊朗最终赢得了伊拉克,并与少数什叶派统治的叙利亚形成了什叶派统治的三国联盟。

在这种背景下,叙利亚内战的爆发,ISIS恐怖组织在叙利亚和伊拉克接壤地区的坐大,可以看作是对伊朗的战术反击。伊拉克内部原来被复兴党政权强力压制的各类矛盾爆发,中央政府的统治失效,则为该组织的乘虚而入提供了方便。美国由于国力相对衰退,兼之战略重心重返亚太遏制中国,不愿继续深入掌控中东地区而事倍功半得不偿失为他人作嫁衣裳。但美国和海湾国家的战略利益所在,也绝不允许伊朗稳稳当当获得在中东地区的优势和领导地位。ISIS恐怖组织如今在中东核心地区搞得天下大乱,使得世界上其他任何势力都不能通过该地区尤其是伊拉克产油区的和平稳定而从中获益,目前中东地区不乱的就只有美国军力保护下的海湾各国。从利益关联层面来分析,如果美国不肯采取实质性的军事和经济行动恢复中东秩序,彻底打压该组织,那么就可以认为该组织是美国阴谋扶植,通过海湾国家操纵和资助,养寇自用,遗祸他人的工具。从历史经验来看,美国一贯就是这样干的。阿富汗的圣战者组织包括塔利班,本拉登的基地组织,都是美国亲自手把手教出来的。本意就是给战略对手制造麻烦,给盟友下套,ISIS恐怖组织的暴兴也不会有例外。由于以色列是美国永久的拖累,可以预言,此类组织必然会在宗教意识形态以及宗教和民族情感驱使下走上反美反以的老路,美国也一定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5、 ISIS恐怖组织对新疆的威胁有多大?与中国加强经营中亚有何关系?

虽然ISIS恐怖组织的领袖在其最近的讲话中多次提到了中国内部的穆斯林问题,并对中国新疆提出了领土诉求。但是该组织现在还不是一个真正巩固有力的现代国家政权,此类领土要求基本上属于放空炮性质。该组织对中国的威胁不在具体有形的领土而在新疆地区的分裂势力以及极端宗教主义者和恐怖主义者的人心。即便该组织在未来政权巩固,对中国形成地缘政治上的直接威胁也需要越过伊朗和中亚各国,因此不宜过分夸大其正面进攻的威胁。而且该组织其成员鱼龙混杂,其领导志大才疏,其手段血腥残暴,并非事事深思熟虑,处处人心所向。该组织先天与周边雄心勃勃的地区大国如土耳其和伊朗有不可调和的矛盾,能不能在叙利亚和伊拉克内战中取胜和巩固地盘都是未知数,不大可能真正成为整合中东地区穆斯林势力的核心力量。

自从苏联解体后,经营中亚就是中国外交的优先方向之一,本身就具有极强的地缘政治和经济意义,并不需要二十几年后由ISIS恐怖组织来触发,实质上也不需要以防备该组织作为由头。目前ISIS恐怖组织并未将主要矛头对准中国,其主要还是针对中东穆斯林传统的对手,其现实的利益和领土诉求也都集中在中东核心地区。中国本身也缺乏在中东地区的强大存在,军事能力鞭长莫及,外交手段则深受限制,不能在中东地区唱主角。因此在外交宣传层面上不能被该组织以小搏大,给外界留下本国一触即跳,惊慌失措的印象。在外交利害关系层面则应该看到,ISIS恐怖组织在中东的猖獗,对伊朗的战略利益破坏最大。因为该组织在叙利亚与伊拉克接壤的地区起事,如果在外界的帮助下能长期盘踞该地并巩固政权,那么对伊朗有利的伊朗伊拉克叙利亚什叶派三角联盟的作用和威力都将大打折扣,伊朗自身在地缘政治上也面临着肘腋之患。那么中国如果目前的应对仅仅是针对ISIS恐怖组织防患于未然并有所作为,通过在外交上重点支持伊朗,使伊朗形成针对该组织的一道坚强巩固的防波堤即可,不必大动干戈大费周章。

第二部分:中国如何经略中亚?

1、 中亚以形成独立、中立与和平的地区联盟对中国最为有利

中国要改善在全球外交权力结构中的博弈地位,周边地区的外交经略是理所当然的重点。包括原苏联中亚五个加盟共和国和阿富汗在内的大中亚地区,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地缘政治博弈中心和对外开放的国际大通道。由于近年来美国重返亚太,实施“亚太再平衡“战略而遏制中国,在东海和南海地区不断唆使其仆从国对中国进行挑衅,一定程度上在中国周边地区的东部和东南部形成了外交僵局。相对而言,在大中亚地区,美国及其盟友涉足不深,经营不久,再加上遭遇世界性的经济危机,西方国家的实力相对削弱,在此地的存在显得是强弩之末而力不从心。中国在这个战略方向的突破和反制,声东击西,避强击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亚五国以及阿富汗对于中国来说在地缘政治上、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都具备极其重要的意义。对于中国来说,发展是硬道理,和平安定的地缘政治局面则是经济增长的关键。中国需要一个和平、稳定与中立的中亚地区作为原料供应地和产品市场,以及在中亚构建通往西亚以及南亚的运输通道和输油管道。为此中国外交必须加强顶层设计,进行战略筹划,使得中亚态势的发展有利于我。中国经略中亚的最佳目标就是以周边大国的谅解与协调,维持包括阿富汗在内的六国独立、中立与和平的格局,排斥六国以外的国家在中亚的军事存在,促使六国尤其是阿富汗在政治体制和社会文化上进一步现代化与世俗化,对六国至少是中亚五国组建的内部经济一体化联盟乐见其成。总而言之,中亚各国以形成和平、中立与稳定的类似东盟的体系对中国的经济发展、边疆稳定和区域外交博弈地位最为有利。

2、 中国经略中亚的关键在于中俄之间的谅解与合作

丧失中亚五国,尤其是倒贴出去了与哈萨克斯坦接壤的一大片土地(包括极其重要的拜科努尔航天中心和卡拉干达工矿业中心),对于俄国来说是切肤之痛。俄国从来就是把与中亚各国的一体化看得非常重要,即便核心成员国与上海合作组织叠床架屋,也不愿意虚化弱化自身主导成立的独联体和欧亚经济共同体组织。俄国对中国的感情也是复杂的,“现在的俄国是中国愿意看到的俄国,但现在的中国绝不是俄国愿意看到的中国。”两国力量对比的失衡在未来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但是在中亚,由于俄国近在咫尺并且长期耕耘,树大根深,两国的势力可以看作是均衡的。而中俄关系的稳固也在于中俄利益和力量的均衡。在中亚地区,中国要自始自终尊重俄国的优先地位,照顾它那脆弱的自尊心。

俄国根本不需要上海合作组织而中国特别需要,因为中国除了上海合作组织以外,没有其他形式可以展开与中亚诸国的地区性组织合作。而且在上海合作组织内双头并立,取向不明朗而参会国范围越来越广,印度巴基斯坦这样的宿敌也参加了,土耳其这样的对中亚怀有不恰当野心的国家也参加了,东盟这样八杆子打不倒的地区组织也参加了。要做到不慕虚名而不处实祸,中国的中亚经略方针应完全以中亚六国为核心(如有必要可以排除阿富汗),以周边接壤大国为有效外部支撑,而明确杜绝其他国家染指中亚的企图,这样设计出来的组织才是有针对性的。

如果要在中亚取得俄国的信任和谅解,现在也正是时候。因为俄国重新吞并克里米亚而导致外交孤立,在外交上期待中国的支持。中国在中亚如有新的外交设想和决心,此时可以选择以高调应对ISIS恐怖组织的倒行逆施,促进伊斯兰文明的现代化、工业化、民主化和世俗化,保持中亚地区作为畅通、和平与中立的国际通道为旗帜和宗旨,组建以中俄两国为双头,中亚六国都参加的大中亚合作组织。伊朗和巴基斯坦作为与中亚地区接壤的大国可以作为正式成员加入。而土耳其要加入的话,必须要完全遵守四化的宗旨,而收敛泛突厥主义的野心。这个组织可以另起炉灶,也可以用上海合作组织改造,总部可以直接设在中亚某国,而不设在北京,以照顾俄国那因为衰落而愈加敏感的前霸主心态。

美国和印度是中亚新来的搅局者,这两国在中亚的存在对中国来说总体是弊大于利,而且使中亚局势变得异常复杂而超出中国的调控能力。印度对于中亚国家来说是为了平衡巴基斯坦的势力而引进的,对于美国与俄国来说,印度在中亚都是作为平衡中国的势力而乐见其存在。美国始终是中亚乱局的最大策划者和受益者,印度在中亚除了一味地不利于中国,没有任何用处。因此站在中国的立场上,两者都必须明确地排除出去。

3、 中国经略中亚要经济先行,政治与文化跟进,军事上弱化战略对手的存在

中国在中亚地区针对俄国在经济上有优势,针对美国在地理上有优势,针对其它周边相关地区大国如伊朗、土耳其和巴基斯坦则具备综合国力的优势。中国在中亚地区的竞争优势集中在经济领域。中国的优势在于,与美国相比,中国毗邻中亚地区,在交通方面不必远涉重洋;与俄国相比,中国的制成品物美价廉,基建能力强大,投资能力与俄国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能有效改善相关国家的生活水平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具有相当大的经济比较优势。在政治上,中国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和睦邻友好政策,不干涉他国内政,愿意促进中亚国家协调发展。因此,中亚五国与中国合作,互通有无,有百利而无一弊。中国大西部地区的开发需要一条开放性的国际通道,更需要和中亚各国协调共振发展,以获得双赢互利的效果。因此中国经略中亚必须经济先行,实惠到手。上海合作组织或者新的大中亚合作组织,要以经济合作为主要活动内容和建设方向。

在政治上和文化上,中国则要坚持伊斯兰文明的四化原则,这四化原则不仅针对中亚国家,也是针对中国内部尤其是边疆地区的穆斯林群体。中亚国家长期处在苏联疆域内,其宗教色彩已经比较淡薄,独立初期的极端宗教势力猖獗,很大程度上与外部势力的强行输入有关。如中俄两国能达成共识能在大中亚合作组织中高举伊斯兰四化旗帜,则中亚地区的宗教极端势力不会成气候。巴基斯坦、土耳其和伊朗也都是世俗化程度很高的伊斯兰国家。惟有阿富汗在此问题上不确定,变数较大。

在军事上,如能在外交上和大中亚组织内推动中亚诸国的彻底中立化最为理想。如能让中亚诸国的维和部队能够解决中亚内部的三股势力以及境外大国操纵的破坏势力,则中国站在最有利的地位上。可以断言美国绝对不会轻松让中国获得如此优越的地位,美国在阿富汗的驻军还没有最终撤出,与塔利班是否会化敌为友,利用塔利班在中亚的搅局来实现美国的战略利益如同在中东利用ISIS恐怖组织一样。当年美国在越南故意遗留下巨量军火,就是等着越南用这些军火跟中国开战,中国要谨防这一幕在阿富汗重演。

只要中俄两国愿意联手,美国在中亚地区的军事存在还是可以直接排除出去,并非难于上青天。针对美国纵容其他国家在东海和南海的挑衅,以及欧美针对俄国的制裁,中国拉上俄国,并且把俄国推到第一线,在中亚方向进行还击既有实际利益,更有地利之便。通过上合组织或大中亚合作组织正式宣告,当事国和周边相关国家不承认美国在军事上有以任何形式介入前苏联中亚五国的资格,美国在中亚地区的军事基地到期必须彻底中止运转。当然这种还击要通过集体组织的形式至少是中俄联合的形式而不是以中国单挑的形式。

4、 中国在中亚要善于借力借势,调动周边大国来营造中亚中立格局

欲经营中亚,其稳定与成败的关键不在中亚地区本身而在周边国家。中亚地区周边大国其实是各怀鬼胎。伊朗念念不忘历史上波斯帝国在中亚的辉煌,虽然与土库曼在历史上有深厚渊源,但实际上是恶梦一场。而且伊朗的志向一贯很大,未必就仅仅满足与土库曼具有特殊关系就完事。巴基斯坦则对阿富汗垂涎三尺,但是通过塔利班完全控制阿富汗的计划被打乱,美国在阿富汗的存在还没有最终消失,而巴基斯坦也不可能跟美国彻底斩断关系。因此用阿富汗作为缓冲国来局限巴基斯坦对中亚的野心,是一个比较现实的选择。土耳其对泛突厥主义的春秋大梦旧梦重温,无奈不与中亚国家接壤,被里海,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和伊朗生生阻隔了与中亚在地理上的直接联系。俄国因为大国心态和历史传统一直没有放弃与中亚各国重新一体化的努力,但是土库曼斯坦退出了独联体,乌兹别克斯坦则自愿中止了欧亚经济共同体组织成员国资格,表明了这两国对俄国主导的一体化组织有强烈的戒心和反感。中亚诸国中,俄国只与哈萨克斯坦接壤,暗藏的领土矛盾也非常微妙,如果两国爆发较大的矛盾,与俄国接壤的哈萨克部分领土就是克里米亚的下场。

在此前提下,周边各大国正式或者非正式地在中亚地区恰当划分势力范围是一个正常应对。中亚国家中,跟俄国关系最紧密的是与俄国接壤的哈萨克斯坦以及参加了欧亚经济共同体的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这三国都跟中国接壤。土库曼斯坦因为跟伊朗接壤,即便其号称中立,也必然与伊朗关系最紧密,至于阿富汗,客观上还是可以视为巴基斯坦的势力范围。那么中国在中亚地区的势力范围是哪里?与中亚地区不接壤的但是与地区内绝大多数人民同文同种的土耳其在地区内有没有势力范围呢?

对于土耳其来说,与俄国在中亚在种族文化情感和宗教情感上的争夺时大时小,但不会消失。西里尔字母拼写的突厥语和拉丁字母拼写的突厥语之争,就不会消停(注意中国的维吾尔语拼写方式)。伊朗则在较小程度上相应存在着阿拉伯字母拼写的波斯语和西里尔字母拼写的塔吉克语(波斯语方言)的困惑。伊朗与土耳其在宗教情感上对中亚的争夺也是或明或暗较劲。巴基斯坦对中亚地区的参与较少,兴趣集中在阿富汗,而伊朗因为历史和种族原因对阿富汗也兴趣不小。两国在阿富汗曾经上演过一场外交争夺战,以巴基斯坦幕后力挺的塔利班组织残忍杀害了大批伊朗外交官而结束。

对于中国来说,势力范围,不必承认;利益范围,不必否认。全国为上,破国为下;囊取为上,拾取为下。中国要将整个大中亚合作组织(大部分与目前的上海合作组织参与国重合)当作自己的利益范围来经略,而不是一个一个国家来经略,要把相关的所有国家都拉进来而不是刻意排斥谁。具有这样的大格局,才不会为边境争端等类似的蝇头小利丧失方向感。其他国家错综复杂的各类外交矛盾和争斗,正好凸显出了中国在大中亚组织内的最为超脱的地位。一个国家在地缘政治、宗教情感、种族血缘、文化冲突以及国家荣誉等领域的与其他国家的外交纠葛纷争最少,其外交地位就相对最有利,也只有这样才能专注于现实的经济利益的扩张而收益最大。

5、 归根结底是要对外交利害关系有恰如其分的理解和精细操作

各国孜孜不倦地追求本国国家利益的最大化,在历史荣光、种族宗教情感、意识形态,理想追求与利益计算中备受煎熬,这本是外交博弈中的常态。在外交博弈中,如果有一国的外交决策者,能在此间有过人之处,必将因为地位最超脱,心态最淡定而能不受细枝末节的干扰,从而能借力打力,脱身于矛盾焦点之中,从而能不断适应变化的局面,具有最大的选择余地和行动自由,最终能将外交大势导向对本国最为有利的局面。中国在中亚经略中要显得一无所求,要显得事事为他国着想,不要把一点蝇头小利的算计全部写在脸上。要显得是中国在处处关心他国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跟所有的国家都是朋友与合作对象。从而导致相关诸国的利益趋同,而利益趋同的总汇点就在中国。

对伊朗、土耳其和巴基斯坦这三个与中亚有着密切关系的毗邻大国,中国应投其所好,因势利导。俄国跟这三国在近现代历史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新仇旧恨,与这三国的外交协调能力就远不如中国优越。俄国也从来不是一个能以大事小,以柔克刚的国家,针对中亚六国就远不如中国手腕灵活,身段柔软。从俄国对乌克兰痛下杀手就可以看出这个国家的外交行为模式,总是以霸道为主,刚而不柔,躁而不久。俄国之短,就是中国之长;俄国之所失,就是中国之所得,中国在中亚地区的经略过程中要有更大的耐心,看得更长远。

伊朗要保持与塔吉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的特殊关系,这完全可以理解,土耳其要在中亚突厥语系四国中占有种族情感和语言文化优势,这也完全可以理解。中国应注意要避免越过俄国的次序去表态,因为在形式上,俄国在中亚还是占有利益优先的地位,而中国应该尊重这种形式利益而去追求实质利益。巴基斯坦如果谋求重新控制阿富汗,这对中国更没什么不好。有人认为巴基斯坦有可能会因此获得更大的战略纵深,改善对印度的外交博弈地位,从而减少对中国的战略依赖,且不说此论是不是准确,实际上如果能形成这样的态势本来就对中国有利。巴基斯坦把战略中心重新转向阿富汗,对印巴之间关系的缓和也是有益处的。如果能实现控制阿富汗的目标,那么即便承认克什米尔现状,在外交上巴基斯坦还是得大于失。巴基斯坦战略缓冲与外交回旋余地的加大,更能避免中印之间因为巴基斯坦的躁动而摊牌,归根结底对于中国也是有利的。而且巴基斯坦未必能离开美国的支持,美国通过巴基斯坦去间接控制阿富汗,也有助于美国以缓和的风格从阿富汗撤军,不至于在外交上一无所得而破罐子破摔。至于美国如果因为巴基斯坦重新控制阿富汗而与巴基斯坦发生激烈争执,那对中国更没有什么损害。中国对巴基斯坦的付出都在计划内,因巴基斯坦的收益都在计划外,静观其变,以静制动即可。

要在大中亚合作框架内违背俄国的愿望排除印度,可陈述下列理由,即与中亚周边接壤国家存在大规模领土争端且与中亚国家素无历史文化或者种族宗教渊源的国家不能进入大中亚合作框架。中国用巴基斯坦作为挡箭牌足矣,不用中国亲自出面反对。如果俄国对设计中俄印三边外交合作框架的设想继续有兴趣或者有兴趣设计美国战略家最担心的中俄伊印四国同盟,那是另外的战略框架。那个框架应以南亚次大陆地区为核心,与大中亚合作组织类似,设计成大南亚合作格局。伊朗在历史上与南亚次大陆渊源颇深,莫卧尔帝国的统治集团就是讲波斯语为主的穆斯林。当然,大南亚合作格局涉及到另一个外交框架的设计,限于篇幅和主题,本文就不再展开。

在中亚这种国际交通要道地区,集地缘政治矛盾,宗教矛盾、种族矛盾、政治矛盾、文化矛盾和经济矛盾于一身的外交敏感地区进行经略,需要对外交利害关系和外交权力结构有恰如其分的理解和精细操作。总而言之,中国在中亚地区要尽量显得一无所求,事事为他国着想,追求的目标要通过间接调动其他国家的利益追求去达成。中国在中亚地区不驻军,不干涉,不刻意谋求势力范围的同时,应积极反对他国在中亚地区驻军,反对地区外力量的对中亚地区的干涉,巧妙调动中亚周边接壤大国去追求自古以来,自然而然的势力范围,从而使本国远离地缘政治斗争的焦点和外交矛盾的中心。最终获得合作联盟内仲裁者和平衡者的优越地位,继而专注于经济利益的自然扩展从而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十九世纪的均势外交大师,奥地利帝国首相梅特涅有云,化解他人的利益,比急于实现自身的利益更为重要。这句话放到当前中国的中亚经略中,可以深化解释为,成全他人的利益而自身随后跟进,要比主动出击处处竞争更有效率更能皆大欢喜。一无所求,收益反大,明辨利害,后发制人。这正是中国在中亚经略中所要追求的境界。

通宝推:飒勒青,高粱,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