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天柱山剿匪记 -- 赫克托尔

共:💬62 🌺615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2. 南岳天柱山

三国多数灭亡的诸侯,要么被武力消灭,如袁绍家族、公孙瓒,要么主动或被迫投降,如张绣、张鲁、刘琮,袁术最特殊,属于自我爆炸,在没有遭到直接攻击的情况下,袁术死了,他的政权随之瓦解成一堆碎片,地盘、家产,有的归了孙策、孙权,有的归了曹操,还有大片碎片化的中立区,属于陈兰之类的土豪、盗匪。

袁术自我爆炸前,依然有选择的余地,据《三国志 袁术传》,袁术死前死后,他和他的家族、手下共有3个去向选择,《孙策传》提供了1个,总共4个可选项:

1. 袁术想去灊(qián.通“潜”)山投靠旧部雷薄、陈兰,惨遭拒绝。

2. 北上投靠大哥袁绍,对方同意,却被刘备拦住去路,没去成。

3. 袁术死后,家人向南去皖城(安徽中部安庆市潜山县),投靠了袁术的老部下庐江太守刘勋。然而刘勋不好好在庐江郡呆着,千里迢迢带兵远征长江以南,现属江西省的豫章郡,孙策趁机从背后偷袭皖城,将袁术的家小、财富洗劫一空,刘勋没了地盘,北上投靠曹操。

4. 前3种来自《袁术传》,《孙策传》的说法与第3种有出入,说袁术死后,其长史杨弘、大将张勋等人带着袁术的妻小、家财打算渡江投靠孙策,被刘勋截胡。孙策假装与刘勋友好,待刘勋麻痹大意,南征江西豫章郡时,偷袭庐江郡,攻占皖城县,将袁术的家小、财物据为己有。刘勋走投无路,投奔了曹操。

简单地说,4个选择分别是投靠陈兰、袁绍、刘勋、孙策,后两种互相矛盾,我先搁置,后面再讨论。4个选项中,后3个都可以理解,袁绍、刘勋、孙策都有地盘,最弱的刘勋也有一个郡,陈兰、雷薄就不对劲了。

《袁术传》说他俩是袁的部曲,部曲是私兵、家仆,例如魏延就是刘备的部曲,与普通下级相比,部曲对主人有人身依附关系,也更加亲密,主子落难投靠部曲倒是没啥问题,问题在于他俩的地盘灊山,是个什么东东?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灊通“潜”,灊山就是潜山,庐江郡首府(治所)皖县或皖城,现在就叫潜山县,城以山得名。在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处,有座西北——东南方向的大山——大别山,是长江、淮河的分水岭,大别山越往东南延伸正面越宽,像个甜筒冰激凌,顶端正面宽达200公里,大别山的东南端,向东北方向延伸出一长条丘陵,一直延伸到南京的长江对岸的老山森林公园一带,整条山系迫使长江在九江拐了个直角弯,向东北方向流动,在某些地段,长江呈现南北走向,孙策渡江的历阳县牛渚——后来叫采石矶一带,长江就是南北流向,江对岸叫做江东。这条江北丘陵带与长江平行,距离长江较近,因此长江下游的北岸支流,如南淝水(古称施水)、皖水(皖河),比南岸支流——如湘江、赣江,短很多。尽管如此,南淝水、皖水,依然是淮河流域与长江之间的水运通道。

山脉往往是两侧水系的分水岭,为了便于翻山越岭,不知从何时开始,中国先民便尽量寻找同出一座山,向山两侧背靠背流动的两条河,就是从一侧逆水而上,翻山之后顺山另一侧的另一条河而下,尽量降低翻山的难度和距离,将山路尽可能变成水路。这样的路线很多,例如蜀道中最重要的褒斜道,它的北段是向北流注入渭河的斜水(今名石头河),南段是向南注入汉水的褒水(褒河),褒斜道就得名于斜水、褒水,两条河都发源于秦岭中的五里坡,背靠背流动,这样行人不用翻越宽大的秦岭,翻越较窄的五里坡即可,其他路段都是河谷。如果经济或军事意义足够高,中国人会凿开两河之间的分水岭,用运河将两边的河流连起来,例如秦始皇开凿的灵渠,将向北流的湘江、向南流的漓江连接起来,进而连接长江和珠江。

在长江下游北岸,也有这样的地形。合肥城西的将军岭,向北流出淝水,注入淮河,向东流出南淝水(古称施水),注入巢湖,出巢湖向东南有濡须水,注入长江。中国先民凿开将军岭,修建古江淮运河,在合肥将长江、淮河连接起来,合肥也因此成了沟通南北的交通枢纽,吴国为了阻止魏国南下和北上攻取合肥,在濡须水上修建要塞濡须口。魏吴两国在合肥——濡须口一带反复拉锯,《后出师表》(作者是否诸葛亮有争议)说曹操“四越巢湖不成”,说的就是这番拉锯战,详情请看夸父逐日的《三国合肥故事》、宋杰的《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枢纽》。

灊山的情况与合肥将军岭有相似的地方,灊山主峰天柱山,在今安徽省六安市霍山县境内,大约在霍山县与安庆市潜山县之间,大别山东南部。《史记 卷28 封禅书》记载:元封5年(公元前106年),汉武帝“至江陵而东。登礼灊之天柱山,号曰南岳。”汉朝的五岳,与现在的五岳的区别就在于南岳是灊山中的天柱山。

隋文帝灭陈统一天下,觉得南岳天柱山在江北,过于靠北,跟不上大一统帝国扩张的脚步,将湖南的衡山定为南岳。

从天柱山向东南流出潜水,与皖水汇流为今天叫皖河的河流,在当时的皖口——现在叫安庆,注入长江,庐江郡首府皖城或皖县,就坐落在潜水河边。从天柱山向北流出东淠(pì)河,它继续向北与西淠河汇流为淠河——当时叫沘(bǐ)水,流过六安县——现在六安市北,在袁术的首都寿春附近注入淮河。因此,从天柱山向南、向北分别有河流入长江和淮河,似乎有成为另一个合肥的机会。问题在于天柱山过于高耸,《三国志 张辽传》说:“灊中有天柱山,高峻二十馀里,道险狭,步径裁通”,远比将军岭险峻、难走,所以它在南北交通方面的价值,远比合肥——濡须口一线低,陈兰、雷薄等人住在灊山里面,似乎也不太容易生存。不过《三国志 张辽传》又说,在209年曹操天柱山剿匪之前,“陈兰、梅成以氐六县叛”,这句话中的“氐六县”很费解,我没查到有“氐县”的存在,“六”肯定是从天柱山北流的淠河边的六安县。

通过史料证据和我的分析、脑补,我的结论是,陈兰等人担任六安县令、县尉之类的职务,活动或盘踞在天柱山以北的,以六安县为中心的淠河流域。袁术治国无术加上奢侈、荒淫,搞得民不聊生,“民人相食,州里萧条”,加上袁术称帝后,遭到各路诸侯的组团攻击,陈兰等人躲进灊山避难。还有一种可能,我认为可能性更大些,陈、雷呆的灊山不是山,而是庐江郡10个县级单位中的灊县(潜县),或灊县附近的山,灊县治今六安市霍山县南岳乡上元街村,淠河上游,六安南边,值得注意的是,天柱山在汉朝也叫霍山。

应该说袁术的选择很有道理,淠河——六安——灊县——天柱山一线,距离北边的老巢寿春不远,北面淮河,南背大别山,淠河贯穿全境,必要时可以溯淠河退到险峻的天柱山附近,再不行就继续向南,跑到天柱山南顺潜水而下,去往庐江郡首府皖城,进而进入长江,再再不行就东渡长江投靠老部下孙策。

说到这,可能有人会问,虽然淠河一线不错,袁术为啥不直接去皖城投奔庐江太守刘勋,毕竟皖城是庐江郡的首府,繁华程度很可能高于普通县城六安、灊县。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看袁术、曹操、刘勋之间的关系了。

199年袁术吐血而亡时,吕布已死,孙策虽然与他断绝上下级关系,毕竟没撕破脸,至少不是敌人,对他威胁最大的是北边的曹操,曹操高举尊汉大旗,毛玠称之为“奉天子以令不臣”,贾诩叫“奉天子以令天下”,沮授叫“挟天子而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甭管奉天子还挟天子,都是拉皇帝的大旗做虎皮,打袁术这样的乱臣贼子,既有里子又有面子面子。刘备投靠了曹操,暂时成为曹操势力的一部分。为了对付曹操和追随曹操的刘备,袁术与老仇人袁绍和解。而这个刘勋,虽然是袁术的故吏,与曹操的关系也不一般。

据《三国志卷12司马芝传》引《魏略》的记载,刘勋是琅琊人,与诸葛家族是老乡。189年,曹操从洛阳逃到关东组织军队讨伐董卓时,刘勋正担任曹操老家沛国谯县附近的建平县(河南省东部商丘市夏邑县马头寺,商丘东南5点钟方向,安徽、河南省界附近)县长。又据《三国志 卷01 武帝纪》记载,190年,讨董联军散伙之后,曹操兵少——被董卓的悍将徐荣打得惨败,几乎丧命;又没地盘——袁术通过孙坚占据了南阳,袁绍则是此前董卓版朝廷任命的渤海太守,曹操陷入困境,便和夏侯惇到东南方的扬州招兵,得到数千人,大致溯涡水向西北回沛国老家的路上,走到龙亢〔安徽省中部蚌埠市怀远县龙亢镇,蚌埠西北,涡水沿岸〕,军队发生哗变,仅剩下500多人,走到刘勋担任县令的建平县一带,又得到1000多人,终于像一支队伍了,之后渡过黄河去往河内郡投靠袁绍。曹操实力复振,肯定得到了刘勋的帮助。从刘勋被孙策打败投靠曹操后,获封征虏将军、平虏将军、华乡侯、河内太守,“为太祖所亲,贵震朝廷”、“贵宠骄豪”,与曹操的同族近亲、救命恩人曹洪,并称为“军中豪右”,“自恃与太祖有宿,日骄慢,数犯法”,就能看出他为曹操的崛起帮了大忙。建安18年(213),曹操建魏国封魏公时,在劝进名单上的30人中,刘勋竟然高居第5,曹操最信任的武将——伏波将军高安侯夏侯惇排名第7,救命恩人曹洪仅仅排名24,张辽为首的魏五子,根本没进入名单。

刘勋帮曹操在190年,那时袁术与曹操还没有利害冲突。刘勋投靠袁术,肯定在193年袁术、曹操开打,逐鹿中原前,只有如此,他才能得到袁术的信任,担任庐江太守。

刘勋固然是袁术的故吏,也许忠于袁术,但是随着曹操的崛起壮大,在袁术的眼中,刘勋与曹操“有宿”,就显得格外刺眼,袁术一定担心自己投靠刘勋,会被对方绑了送给曹操做见面礼,半年前老朋友吕布就被手下人绑了,投靠老冤家袁绍都比刘勋强。

最后一个问题是,袁术死后“死去元知万事空”,家小部下到底往哪去也管不了了,那么他的家人去投奔刘勋,然后被孙策抢走,还是去投靠孙策,被刘勋拦截呢?我赞同前者,原因有2,首先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持这种观点,其次如果按《孙策传》的说法,刘勋横刀截胡,肯定触怒年轻气盛的孙策,刘勋、孙策都曾是袁术的下属,刘勋应该知道孙策脾气,不会善罢甘休,不大可能在孙策从背后威胁自己的情况下,向西远征豫章郡。

通宝推:老老狐狸,晨池,环宇7504,時千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