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左传》人物事略12:管夷吾——民受其赐 -- 桥上

共:💬29 🌺161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左传》人物事略12附:齐桓始霸7/8

《庄三十年经》:

冬,公及齐侯遇于鲁济。((p 0246)(03300006))(029)

《庄三十年传》:

冬,遇于鲁济,谋山戎也。以其病燕故也。((p 0247)(03300301))(029)

《庄三十年经》:

齐人伐山戎。((p 0246)(03300007))(029)

《庄三十一年经》:

六月,齐侯来献戎捷。((p 0249)(03310004))(029)

《庄三十一年传》:

三十一年夏六月,齐侯来献戎捷,非礼也。凡诸侯有四夷之功,则献于王,王以警于夷;中国则否。诸侯不相遗俘。((p 0249)(03310101))(029)

我的粗译:

又过了两年,我们的庄公三十年(公元前六六*四年,周惠王十三年,齐桓公二十二年),冬天,主上和齐侯(齐桓公)在“鲁济”相见,商议如何对付山戎,因为山戎的袭扰让燕国很头疼。

下一年,我们的庄公三十一年(公元前六六三年,周惠王十四年,齐桓公二十三年),齐侯(齐桓公)打败戎人来向我们献捷,这不合规矩。

各家诸侯要是在四夷那里打了胜仗,应该向周家的天王献捷,天王以此来震慑那些夷人。如果是在中国范围之内打了胜仗,则不需要献捷。各家诸侯也不应互相馈赠俘获。

一些补充:

杨伯峻先生注“齐侯来献戎捷”曰:

《周礼天官玉府》郑《注》云:“古者致物于人,尊之则曰献,通行曰馈。《春秋》曰:‘齐侯来献戎捷。’尊鲁也。”战胜而有所获,献其所获曰献捷,亦曰献功。据传云“诸侯不相遗俘”,则此是献俘。若襄二十五年郑-子产之献捷于晋,以郑之入陈,司徒致民,司空致地,则无俘囚可献,盖献所获宝器耳。然据《说苑权谋篇》,此所献者亦以山戎之宝器献于周公之庙,盖《说苑》所载乃战国、秦、汉间之传说,未必合史实。

杨伯峻先生注“凡诸侯有四夷之功,则献于王,王以警于夷;中国则否”曰:

成二年《传》云:“晋侯使巩朔献齐捷于周,王弗见,使单襄公辞焉,曰:‘蛮夷戎狄,不式王命,淫湎毁常,王命伐之,则有献捷。王亲受而劳之,所以惩不敬,劝有功也。兄弟甥舅,侵败王略,王命伐之,告事而已,不献其功,所以敬亲暱、禁淫慝也。’”可与此文互证。

“鲁”推测位置为:东经117.00,北纬35.60(曲阜鲁国故城)。

“齐”推测位置为:东经118.35,北纬36.87(临淄北刘家寨周围有遗址,长方形城,大城西南部分为小城,共2000万平方米;大城:4500╳4000;小城:1400╳2200,300万平方米。大城:春秋战国?小城:战国)。

“鲁济”杨注:(春秋时济水经曹、卫、齐、鲁之界,在齐界者为齐济,在鲁界者为鲁济。盖流经今山东省-巨野县、废寿张县、东平县之间,穿曹-鲁之境者为鲁济,其流在今东阿县以下穿齐、卫之境者,则齐济也。),我估计其位置为:东经116.2,北纬36.15(会于鲁济之处)。

下面是“鲁济”地图,割自《春秋左传注》初版附《郑宋卫》地图: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山戎”——“北戎”——“戎”(杨注:据《史记匈奴传》,北戎即庄三十年之山戎,详庄三十年《经》、《传》并《注》。#《齐语》云:“桓公曰:‘吾欲北伐,何主?’管子對曰:‘以燕為主。’遂北伐山戎,刜令支、斬孤竹而南歸。”《晋语二》亦云:“夫齊侯好示,務施與力而不務德,是以北伐山戎,南伐楚,西為此會(葵丘之会)也。”令支故城在今河北省-迁安县西,孤竹当在卢龙、滦县一带,则山戎所在之处亦当距此不远。《左传》之伐山戎,与《齐语》之刜令支、斬孤竹,当是同年之役,故《齐语》分为三事,而《晋语》仍以伐山戎包之。《齐世家》引齐桓之言曰:“寡人北伐山戎、离支、孤竹”,亦以为一时事。齐伐孤竹事又见《管子小问篇》、《韩非子说林上》。#《齐世家》云:“桓公二十三年,山戎伐燕,燕告急于齐。齐桓公救燕,遂伐山戎,至于孤竹而还。燕庄公遂送桓公入齐境。桓公曰:‘非天子,诸侯相送不出境,吾不可以无礼于燕。’于是分沟割燕君所至与燕,命燕君复修召公之政,纳贡于周,如成、康之时。诸侯闻之,皆从齐。”《年表》云:“桓公二十三年,伐山戎,为燕故也。”《燕世家》与《年表》并叙此事。又《匈奴列传》:“当是之时,秦襄公伐戎至岐,始列为诸侯。是后六十有五年,而山戎越燕而伐齐,齐釐公与战于齐郊。其后四十四年,而山戎伐燕。燕告急于齐,齐桓公北伐山戎,山戎走。”齐釐公与战于齐郊事,即桓六年之“北戎伐齐”,或曰北戎,或曰山戎,其实一也。据《文物》一九七三年三期唐兰文,从河北-芦龙至辽宁-喀左正是孤竹国范围。#北戎,山戎也。),我估计其中心位置为:东经119,北纬40(卢龙东北)。

“燕”(杨注:此燕是北燕,召公-奭之后,穆侯七年入春秋,春秋后二百四十六年,燕王-喜三十三年为秦所灭。都蓟,今北京市西南。彝器有匽侯鼎、匽公匜、匽侯旨鼎、 [匽攴]侯载戈。“燕”作“匽”或“ [匽攴]”。称侯,亦称公。战国时期称王,而字作郾,传世有郾王戈、郾王戟、郾王大事剑。#北燕,即姬姓之燕,《史记》有《燕召公世家》。都蓟,即今北京市。北京-琉璃河-西周墓出土大量青铜器,据铭文,足证北燕初封,其都在今琉璃河-董家林古城。#燕是北燕,都于今北京市,已为解放后考古发掘所证实。由北京往北,经承德、凌源、宁城、喀左,再沿大凌河至朝阳、北票,通向辽阔之东北地区,此一带为周初由燕去肃慎之重要通道,又多有商、周遗物出土。旧以黑龙江-宁安县以北直至混同江南北岸之地为肃慎国(混同江为松花江会黑龙江以下之水域名),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五则又以为肃慎之地即今宁古塔,恐皆不确。#此燕不知是南燕否。若是,则南燕尚存。然自桓十三年以后,南燕已不见于《经》;自庄十九、二十年后,亦不见于《传》,恐此是北燕也。),推测位置为:东经116.06,北纬39.61(北燕,董家林古城,董家林村东)。

————————————————————

《庄三十二年经》:

三十有二年春,城小穀。((p 0250)(03320001))(029)

《庄三十二年传》:

三十二年春,城小穀,为管仲也。((p 0251)(03320101))(029)

我的粗译:

再下一年,我们的庄公三十二年(公元前六六二年,周惠王十五年,齐桓公二十四年,宋桓公二十年,楚成王十年,郑文公十一年),春天,齐国为“小穀”加筑城墙,给管仲作采邑。

一些补充:

杨伯峻先生注“三十二年春,城小穀,为管仲也”曰:

昭十一年《传》述申无宇之言云:“齐桓公城穀而置管仲焉。”《传》文本此。顾炎武《日知录》四、《山东考古录》疑之,无据。事亦见《晏子春秋外上篇》。据《管子大匡篇》,吴人伐穀,齐桓公因城穀,遂为管仲采邑。

“小穀”——“穀”——“谷”——“小谷”(杨注:穀(谷),齐地,今山东省-东阿县旧治东阿镇。#《公羊传》徐彦《疏》云:“二《传》作“小”字,与《左氏》异。”孙祖志《读书脞录》、刘文淇《旧注疏证》、章炳麟《左传读》等因谓《左氏》本作“城穀(谷)”。但案之《水经济水篇》“济水侧岸有尹卯垒,南去鱼山四十余里,是穀城县界,故春秋之小穀城也,齐桓公以鲁庄公二十三年(当作三十二年,杨守敬《注疏》已订正)城之,邑管仲焉。城内有夷吾井”云云,则是郦道元所据《左传》已有“小”字矣,孙等之说恐非。小穀即穀,齐邑,今山东省-东阿县治,顾炎武《杜解补正》据《谷梁》范宁《注》、孙复《尊王发微》谓小穀为鲁邑,曲阜西北有小穀城,不合传意。#昭十一年《传》述申无宇之言云:“齐桓公城穀而置管仲焉。”《传》文本此。顾炎武《日知录》四、《山东考古录》疑之,无据。事亦见《晏子春秋外上篇》。据《管子大匡篇》,吴人伐穀,齐桓公因城穀,遂为管仲采邑。#庄三十二年《传》云:“城小穀(谷),为管仲也。”则此穀即小穀,亦即庄七年之穀,在今山东-东阿县新治东南之东阿镇。#穀见庄七年《经注》,即今山东-东阿县南之东阿镇。本东阿旧治。穀亦齐地,师过本境而民不知,言其整肃。),推测位置为:东经116.28,北纬36.17(平阴县-东阿镇)。

————————————————————

《庄三十二年经》:

夏,宋公、齐侯遇于梁丘。((p 0250)(03320002))(029)

《庄三十二年传》:

齐侯为楚伐郑之故,请会于诸侯。宋公请先见于齐侯。夏,遇于梁丘。((p 0251)(03320201))(029)

我的粗译:

也在这一年,齐侯(齐桓公)提出要商讨如何应对楚国对郑国的进攻,邀请各家诸侯集会。宋公(宋桓公)则请求先与齐侯会面。这年夏天,两位在“梁丘”那里见了面。

一些补充:

“宋”——“商丘”推测位置为:东经115.60,北纬34.38(宋国,商丘-老南关。有遗址,西3050,南1100以上,北1400。东周)。

“梁丘”(杨注:梁丘,宋邑,在今山东省-成武县东北三十里,其地今有梁丘山。《谷梁传》云:“梁丘在曹、邾之间,去齐八百里,”#《通志氏族略》三云:“梁丘氏,齐大夫,食采梁丘。”然据庄三十二年《经》“宋公、齐侯遇梁丘”,《通志》以梁丘为宋邑,距齐都八百里,中间又隔鲁国,此时未必入于齐,郑樵此说未必可信。),推测位置为:东经115.95,北纬35.06(成武县-安济河南范庄村对岸梁王庙)。

“楚”——“湫”——“椒”——“湫郢”(杨注:湫音剿。《清一统志》谓湫在湖北省-钟祥县北,《春秋大事表》谓在湖北省-宜城县东南,其实一也。湫,楚灵王时为伍举采邑,《国语》有湫举(子)、湫鸣。今本“湫”或作“椒”。#椒举即伍举,伍举见襄二十六年《传》。《通志氏族略》谓“伍参食邑于椒,故其后为椒氏”,虽伍举之子亦称为椒鸣(《楚语下》作湫举、湫鸣,湫与椒古音可通转),但其后尚有伍尚、伍员等,仍以伍为氏。),推测位置为:东经112.64,北纬31.30(钟祥-洋梓镇北,湫郢,庄七至庄十六,庄三十至庄三十二)。

“楚”(杨注:楚亦名荆,详庄十年《经注》。初都丹阳,据《史记楚世家集解》及《正义》当在今湖北省-枝江县;《水经注》谓在今秭归县一带,难信。武王迁郢,今江陵县北十里之纪南城。定公六年,楚昭王因畏吴而迁鄀,旋后还郢,证之楚王盦章钟铭,可信。武王十九年入春秋。楚王-负芻五年,灭于秦。楚器传世及出土者多见。),推测位置为:东经112.18,北纬30.42(纪南城。有遗址,长方形城,4500╳3500,1600万平方米。春秋晚期?至战国中晚期:楚——为郢:庄十七至庄十八,庄三十二至僖二十七,文九至文十四,宣八至昭五)。

“郑”推测位置为:东经113.71,北纬34.40(郑韩故城)。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