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打满全场的“花机关”——德制MP18/28式冲锋 -- 忘情

共:💬23 🌺123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打满全场的“花机关”——德制MP18/28式冲锋

本文实名发表在《兵工科技》2015年第17期上,以下是正文:

要问八年抗战期间,中国军队装备数量最多、使用范围最广、参战时间最长的冲锋枪是哪种型号,也许有人会说是美制“汤姆森”、也许有人会说是英制司登MKⅡ。实际上,由于加工复杂,价格昂贵,抗战前中国进口和仿制的“汤姆森”冲锋枪数量并不多。从1942起到抗战结束,虽然美国将56,395支冲锋枪(其中绝大多数是“汤姆森”)运抵印度用以援华。但由于运输损耗等诸多原因,到抗战结束时,中国军队装备的美援冲锋枪只有26,907支。由于接收装备的时间较晚,这批冲锋枪在抗日战场上使用范围很有限。而英国援华的司登MKⅡ大批运抵中国时,抗战已经结束。因此,抗战期间主力冲锋枪应该是俗称“花机关”的德制MP18/28冲锋枪及其仿制品。

扬威一战的MP18

冲锋枪是一种单兵使用,双手握持,发射手枪子弹的轻型全自动枪械。一般认为,世界上第一款冲锋枪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出现的意大利维拉佩罗萨冲锋枪。但是,这款采用双管设计、安装有两脚架,射速高达每分钟3000发,重达8公斤的冲锋枪实际上是作为轻型机枪使用的。而世界上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冲锋枪,则是德国伯格曼公司于1918年推出的MP18。该枪的许多设计理念,被世界各国的枪械设计师们广为接受,并延用至今。

MP18采用自由枪机式自动原理。枪机和枪管完全无扣合,靠枪机较大的质量和复进簧力,阻止发射后弹壳过快的向后运动。这种自动原理的优点是枪械可靠性高,射击精确,后坐力小。

MP18采用前冲击发方式:其弹膛比9mm巴拉贝姆手枪弹短千分之几英寸,击针在枪机前端面未撞击弹膛尾端面之前将底火击发。此时,弹壳在火药燃气作用下开始后坐,将枪机前冲的动能部分抵消,减小枪机前冲速度,减轻枪机对弹膛尾端面的撞击力。另外,枪机前冲的剩余动能有效地阻止了枪口的上跳。从整个动作过程来分析,MP-18I式冲锋枪的击发原理使得自动循环的过程更加平稳,有效提高了射击精度。同时由于弹壳后坐可以抵消枪机前冲的部分动能,因此枪机的质量可以适当减轻,对全枪质量的减轻有一定帮助。

MP18只能连发射击,其击发机构设计得相当简单:扣动扳机,击发阻铁直接在扳机的作用下向下移动一点距离,将枪机解脱,由此便开始连续击发,直至松开扳机,击发阻铁在阻铁簧作用下复位将枪机挂住。拉机柄卡在枪机上的拉机柄槽中,在装配完毕后与枪机是一体的。在射击过程中,拉机柄随着枪机往复运动。由于MP-18的枪机为圆柱体,拉机柄在自动循环的过程中一直沿着机匣上的拉机柄槽运动,因此拉机柄同时也起到枪机径向定位的作用,拉机柄槽也可以将落入枪中的杂物排出。将拉机柄拉到后方位置,顺时针方向旋转拉机柄使之卡在机匣盖的保险槽中,全枪就处于保险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即使有外力作用将拉机柄撞出保险槽,阻铁也会将枪机挂住,使枪机不能复进。这一简单而又有效的保险设计被后世许多冲锋枪沿用。

冲锋枪连续射击时,枪膛温度会急剧升高。如果散热不及时,不但影响射击精度,还有可能子弹自燃,甚至引发炸膛事故。MP18采用开膛待机方式,并在枪管外设计安装了一个多孔散热套筒,有效解决了散热问题。中国民间对多孔的物件多称之为“花”。MP18及其衍生品流入中国后,因为这个多孔散热套筒,国人一般俗称其为“花机关”。

MP18的片状准星安装在散热套筒上,“V”形缺口照门,“L”形翻转式表尺,表尺被划分为100米、200米两档。该枪全长 815毫米,枪管长200毫米,空枪质量 4.177公斤,使用插在枪身左侧20发双排单进直弹匣或32发蜗形弹鼓供弹,发射 9mm 巴拉贝鲁姆手枪弹,枪口初速 380米/秒,理论射速 350~450 发/分钟,有效射程150米。

MP18理论射速不高,装满弹后全枪重量超过了5公斤,加之采用了自由枪机原理和前冲击发方式,因此其连发射击时,很容易控制枪身。即使是只经过短期训练的新兵,也能用MP18打出良好的射击精度。

MP18供弹具装在枪身左侧,卧姿射击时火线高度极低,射手头部暴露面积很小,极大提高了安全性。但采用立姿射击时,由于全枪重心偏左,所以多采用概略射击,不适合仔细瞄准。

伯格曼公司研发MP18的时候,德国已经濒临战败,各种物资、资源已经相当紧张:因此MP18设计时就已经充分考虑到到工艺生。该枪由5大部件组成,即枪机组件、枪身组件、弹匣组件、枪托组件以及枪管组件。如果不计螺钉,MP18式冲锋枪只有37个零件,比勃朗宁手枪和当时zippo打火机的零件都要少。虽然它的零件大多为机加工件,但除枪托和扳机座之外,所有零件都可以直接从标准圆钢、方钢材料或管材上下料加工。由于全枪并没有复杂的铣削研磨件,各部件也并不精密,不需要精密机床进行加工。即使零件出现少许误差,也不会影响射击的精度和稳定性。所以,MP18的生产相当容易,普通工人使用常规加工工具,就可以大量生产。

MP-18式冲锋枪的简单设计使其可维护性相当突出。全枪分解的步骤如下:确认膛内无弹后;将枪机推至前方位置;拇指压下机匣尾端的卡扣,即可打开机匣。将机匣盖旋转45°,取下机匣盖后即可取出复进簧;向后拉拉机柄取出枪机;再将击针从枪机中抽出。结合动作就是将分解的动作倒过来做一遍。需要注意的是,当枪机装入机匣后,需要扣动扳机,阻铁下落,为枪机让开位置,枪机才能顺利装入。卸下枪管的过程并不复杂,首先用木锤和冲子将准星卸下,散热罩即可旋出,枪管就可以卸下。装枪管的时候必须注意,进弹斜坡必须与进弹位置对正、抽壳钩槽与抛壳挺呈180°分布,确保枪管装配完毕后,当枪机处于前方位置时,抽壳钩才能顺利进入抽壳钩槽。

一战期间,伯格曼公司本部主要负责生产用高强度钢制造的MP18机匣和枪管,其他零部件多委托其他工厂加工,然后将零部件运至伯格曼公司总部组装。因此,MP18也被称为“伯格曼”冲锋枪。

MP18 I和MP28 Ⅱ的改进

作为世界上首款实用性的冲锋枪,MP18的各项性能相当均衡,即使到了三十年代,也并不落伍。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它完美无瑕。

MP18设计之初,使用插在枪身左侧面的20发双排单进式直弹匣供电。但一战时的德国军方却嫌其弹容量偏小,执意要求伯格曼公司为MP18配上专为长管鲁格P08自动手枪而设计的32发蜗形弹鼓。事实证明,这是个糟糕透顶的主意:重达1公斤的蜗形弹鼓距离枪身有0.3米的距离,枪身轴线和弹鼓供弹槽轴线的夹角达55°,导致全枪重心严重左侧,增加了操作难度,影响了射击精度。为减轻全枪质量以及平衡质心,设计师将枪身上的供弹口部位的长度适当缩短,这就要求弹鼓接口部分必须安装加强套。如果没有加强套,弹鼓将失去在正常供弹位置的定位点,进而插入枪中过深,枪将无法正常射击。

这个结构复杂蜗形弹鼓脆弱易毁、价格昂贵、制造复杂,生产中过多依赖手工修整。一旦有泥水等异物进入弹鼓内,便极易发生供弹故障。此外,装填满这个弹鼓,是件极麻烦的事——得先用弹鼓上附带的摇柄把内部的弹簧调整到合适的弹力,然后把摇柄固定在弹鼓底部一个匙孔形的卡口内,压下装填器上面的手柄,压入一发子弹后,手柄在弹簧压力的作用下会抬起,然后再次压下手柄,送入下一发子弹。这种繁琐的装弹方式在战场上极易误事。

MP18的枪托对于欧洲人来说有些短小。射手在贴腮瞄准时,眼睛过于靠近照门。该枪采用窄“V”形缺口式照门,准星为宽梯形,虽然有利于捕捉近处出现的快速移动目标,但对于远处小型目标的瞄准就显得力不从心。

MP18的保险机构虽然简单有效,但当枪机处于闭膛位置,弹鼓也安插到位时,一旦有外力撞击枪托,枪机会在惯性作用下后坐,越过进弹位置,但没有到达阻铁位置,继而复进、击发,引发走火事故。

MP18的击针是个单独的零件,与枪机装配后,其尾端与复进簧相连,这就使击针时刻都在复进簧的压力下突出于枪机前端面。从实际效果上来说,这种设计与传统的固定式击针没有什么区别,而实现的手段却显得复杂得多。

1918年夏天,伯格曼公司便根据战场使用反馈,着手改进MP18。但在改进工作进入尾声时,德国战败投降。战后,MP18的设计师雨果.施迈瑟(Hugo Schmeisser)从伯格曼公司辞职,转投黑内尔公司旗下,继续完成MP18的改进工作。由于协约国集团禁止德军再装备MP18冲锋枪,因此这款改进后的MP18被命名为MP18Ⅰ9毫米警用冲锋枪。

MP18Ⅰ并在弹匣仓上刻有“M.P.18. Ⅰ.system Schmeisser”字样。它废弃了饱受垢病的32发蜗形弹鼓,恢复使用20发双排单进直弹匣,并且还为其设计了一种32发弹容量的直弹匣,既保证了火力持续性,又使得全枪不再有重心偏移的毛病。

MP18Ⅰ的击针才改为固定式,枪机尾端直接与复进簧相连。为增加保险机构的可靠性,MP18Ⅰ重新设计了一个压入式保险。保险推钮位于弹匣仓后面的机匣上方,压下推钮时锁定枪机,使枪处于保险状态。

进入二十年代,雨果.施迈瑟又推出了MP28 Ⅱ式冲锋枪。它的主要改进之处有:改用弧形座表尺;采用分离式击针和大直径弹簧;增加了快慢机,使武器可以单、连发发射;此外,该枪的准星改为了粒状,全枪零件有所减少。由于国内销售市场狭窄,为适应外国客户的不同需求,MP28 Ⅱ式冲锋枪有配用9×19mm、7.65×21mm派拉贝鲁姆手枪弹,9×23mm伯格曼-贝亚德手枪弹,7.63×25mm毛瑟手枪弹等多种口径弹药的版本。

MP28 Ⅱ式冲锋枪除由德国C.G.亨耐尔兵工厂生产外,比利时、葡萄牙、西班牙等国也进行过批量生产。比利时制造的MP28Ⅱ式冲锋枪口径为9mm,葡萄牙制造的MP28 Ⅱ式冲锋枪口径是7.65mm,称为M929冲锋枪。在1936-1939年的西班牙国内战争中,敌对双方都曾大量使用过MP28 Ⅱ式冲锋枪。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国曾仿制MP28 Ⅱ式冲锋枪,并命名为兰彻斯特冲锋枪。二战后期,在太平洋战场上吃迟了美制冲锋枪苦头的日本以MP28 Ⅱ式冲锋枪为范本,小幅改进出了自己的百式冲锋枪。

MP18/28式冲锋枪在中国

MP18/28冲锋枪因其优良的性能,获得了不少国家和地区的青睐。其生产一直持续到三十年代末。但和另一款经典武器——毛瑟手枪一样,真正让MP18/28式大放异彩的,却是在中国战场上。

上世纪二十年代初期,MP18式冲锋枪一流入中国,便以其火力猛烈、坚固耐用、操作维护简便而获得了中国各派武装力量的青睐。由于当时中国极度缺乏自动火器,因此MP18被各派武装力量当成轻便的手提机枪来使用。

目前有据可查的MP18式冲锋枪在华最早使用记录,是在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中的玉麟山攻防战中。当时,奉军第二军军长李景林组织敢死队,人手一支MP18,边冲锋边扫射,密集的弹雨打得直军溃不成军。战后,李景林在报捷时说:“惟迫击炮与手提机枪为山战利器。请速拨前方,利器既充,克敌自易!”后来,奉军高级将领的卫队都以此枪为基本配备。

MP18/28式冲锋枪及其各种仿制品在旧中国的保有量是相当惊人的。西北军与直鲁军在豫东大战时,直鲁军中就大量装备此枪,与之对阵的西北军韩复榘部仅一次战斗就曾缴获该枪3000余支。两军首领的卫队,即冯玉祥之手枪旅、张宗昌之卫队旅则一度达到人手一支MP18,可见其在当时的装备数量之大。再比如川军罗泽洲部队,一个师就有一个冲锋枪团。其他如陕军井岳秀部队、东北军李景林部队、五省联军陈调元部队、闽南民军高为国部队等,也都曾整营整连地列装。实际上,在二三十年代,几乎全国各路军阀中,都编制有大量的冲锋枪部(分)队,比号称最早将冲锋枪集中编成整连整营规模的苏联红军要早二十年。

即使是较弱的川、黔、甘、青等的地方军阀,都装备有多少不等的MP18/28。《随军西行见闻录》甚至提到少数民族武装拥有的这种武器:“彝家均有武装,有数千快枪并有少数手提机关枪,均缴自汉军……”。

在与各路军阀作战过程中,红军中也曾缴获了不少MP18/28式冲锋枪。井冈山时期,朱德就曾亲自控制一个全部装备MP18式冲锋枪的警卫班,每遇战斗危急时,朱往往会亲自指挥该班阻击追敌。1931年9月第三次反“围剿”,红四军在兴国方石岭全歼国民党52师韩德勤部,缴获过20多支MP18。林彪在五次反围剿期间,也曾同时编组过多个短兵突击队专门用于近战突击。该突击队每队的编制仅十几人,主要装备盒子炮、花机关和大刀,由林彪亲自掌握,用于紧要关头的突击作战。红一方面军开始长征时,全共拥有271支MP18/28式冲锋枪和6.7万发冲锋枪弹。经过了沿途缴获和作战损耗,到强度大渡河时,红一方面军还拥有300支以上MP18/28及1.2万发冲锋枪弹,其中红一军团拥有176支。

在作战时,红军一般将MP18/28集中以来,供精锐的突击队使用。飞夺沪定桥时,红4团的突击队每人装备1支驳壳枪、1支MP18/28、一把马刀及8颗手榴弹。在国民党军的作战报告中,经常出现“红军装备虽劣,但往往集中手提机枪(冲锋枪)猛扑一点,致频频得逞”的字样。

从二十年代开始,西方列强对中国实行了长达十年的武器禁运。流入中国的欧洲制造的MP18/28式冲锋枪,基本都是由在华洋行走私进来的。和同期流入中国的美制汤姆森冲锋枪相比,MP18/28结构简单,对工装设备的要求相对较低,且造价低廉,因此各派武装力量都曾竞相仿制该枪。

1923年左右,上海兵工厂最先开始仿造该枪,并为该枪加装了双脚架,将表尺分划改为50到600米,每50米增加一个刻度。随后,沈阳、大沽、巩县、汉阳等兵工厂也先后仿制此枪。再后来,几乎所有的军阀控制的兵工厂和修械所都一窝蜂似的仿制MP18/28。四川一个拥兵不过一师之众的袖珍军阀罗泽洲,竟也设厂批量制造此枪。更夸张的是,闽南一个乡村土豪高为国,曾也请了几个造枪工匠,在自家院中造出了十余支MP18。就连装备简陋的红军,也曾在洪湖、鄂东南、闽浙赣等兵工厂少量仿造过MP18,银坑弹药厂也用步枪弹壳改制过冲锋枪弹。

在最初的仿制品中,以7.65毫米口径的居多。到后来,除了金陵兵工厂继续生产7.65毫米口径的MP18外,其他仿制品的口径大都改成7.63毫米,以求与毛瑟手枪子弹通用。阎锡山控制的太原兵工厂因为同时仿制生产汤姆森冲锋枪及配套的11.43毫米手枪弹,所以该厂仿制的MP18也改为了11.43毫米口径。

在仿制过程中,中国人还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进。青岛铁工厂仿制的MP18和MP28冲锋枪,将弹匣插入口改在了枪身下部。大沽兵工厂生产的MP28使用独特的50发直弹夹,比原厂弹夹还多装弹10几发。更有甚者,还出现过使用百发弹链供弹的MP18/28。

各兵工厂出产的MP18/28仿制品中,尤以青岛钢铁厂在德国技术人员指导下生产出来的的5000支MP18/28质量最为上乘。太原兵工厂生产的质量紧随其后。汉阳和金陵出厂的质量也不错。相比之下,川造和赤水造的MP18/28品质就相当低劣了。

扬威抗日战场的MP18/28

抗战初期,中国军队中MP18/28及其国内仿制品的装备量颇为不少,估计在10万支上下。以二十九军为例,该部每个排长人手一支MP18/28。以全军共80个团计算,二十九军中MP18/28的保有量在4000支以上。

国民党中央军装备的MP18/28及其各类仿制品,多为吞并、消灭军阀部队缴获而来,保有量也为数不少。中央军将这些MP18/28装备给部队中的老兵,并设计了专用的皮制六袋弹匣携行具,通过Y字型肩带和背后的皮带扣系在后腰上。

由红军主力改编而来的八路军,除了由红一方面军改编而来的115师中,MP18/28的保有量稍多外,120师和129师分别只拥有68支和3支。

抗战前,日军经过评估,认为冲锋枪射击不精确、耗费大量子弹却作战效能低下,日本国力负担不起。因此,抗战初期和中期,日军并没有装备冲锋枪。如此一来,在重武器和远距离火力上对中国军队拥有压倒性优势的侵华日军,在近距离作战上火力反而不如中国军队。手持1支MP18/28的中国军人,在近战中往往可以轻松对付五六个日本步枪兵。

淞沪会战中,坚守四行仓库800壮士就装备一批MP18/28。他们依靠近距离的火力优势,让日军付出了惨重代价,却始终无法占领这个阵地。在昆仑关战役中,中国军队将MP18/28集中起来装备敢死队,突入敌阵后近距离压制日军,为战役胜利作出了贡献。非但如此,在抗日战争历次重大战役中,都可以看到MP18/28式冲锋枪的身影。

令人遗憾的是,抗战开始后不久,中国外购MP18/28的渠道便断绝了。国内各兵工厂相继内迁过程中,损失了不少机器设备,生产能力锐减。有限的兵工生产能力又必需优先生产各为急需的武器弹药,因此抗战期间,MP18/28式冲锋枪打坏一支便少一支,到抗战末期,其战场主力地位便已让位给了汤姆森冲锋枪。至于八路军、新四军及华南抗日武装拥有的MP18/28,因弹药补济困难,到抗战中后期,便大都下发给民兵使用了。

结语

抗战末期,MP18/28虽然失去了中国军队主力冲锋枪的桂冠,但它在中国的故事还没结束。在三年解放战争中,欧洲原产的MP18/28和它的各色中国仿制品一道,继续在战场上发挥余热。从二十年代初流入中国,到1949年退出装备序列,MP18/28不仅在八年抗战中打满了全场,而且见证了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由黑暗走入光明的全过程。

通宝推:wlr,和平共处,舒拔,豹子头,侧翼,mezhan,明月照九州,关中农民,北纬42度,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