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整理】老兵岁月(一) -- 老顽童

共:💬100 🌺1365 🌵2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整理】老兵岁月(十五)

八、硝烟中奔忙的共军

6、挺进大别山

(上)行艰临险

鲁西南战役后,因陕北共军形势严峻,中共中央指令刘邓放弃大后方,深入大别山,此着,则使共军面临江南富庶之地,近迫国民政府之都,险着。刘邓所部共军,作乱短晢休整,补充兵源之后,于1947年8月上旬挺进大别山。

许支书与大部队一起再次越过陇海线,行军都在夜间进行。也曾走着走着,就和夜行军的国军走在了一起,大家都不说话,各走各的路。

此中微妙只有当事人能体会。

走了几天,走到了黄泛区,道路泥泞又坑洼,又正值雨季,天气炎热,给行军增加了很大的困难,许支书他们下午四点出发,走了一夜,直至第二天中午还没到达预定的宿营地。刘邓共军大多是太行山人,对此炎热不适应,有人在行走途中一头栽倒了,倒下了就起不来,抢救也无效,后来才知道是中暑。

是怎么知道中暑的?没提,应是许支书他们南方兵起作用了。

更倒霉的是炮兵,许支书他们步兵要不时地派人帮炮兵把陷于泥坑的大炮拉出来,有的实在拉不出来,只得放弃,炮兵又急又气,呜呜地哭。

除了气候和环境不利因素外,更大的麻烦来了,国军从共军一掉队的挑夫那里发现了大别山的地图,明白了共军的意图,调兵遣将,前阻后追,飞机接连不断地飞临共军上空扫射投弹。

共军犯倔,你不让我去,我偏去,玩命就玩命!与国军打了一仗又一仗,强渡汝河,巧渡淮河。过了淮河后,许支书的2连为后卫警戒部队,阻击随后赶来的国军,战斗中一个战士负了伤,许支书和连里的文书抬担架送伤员到卫生队救治,战场上弹雨横飞,文书建议抬着担架横着走,以缩小受敌面积,结果还是有一颗子弹打伤了许支书的颈部,鲜血直流,还好没伤到要害。

边走边打,共历时近一个月,跋涉了一千多里路,终于进了大别山。

进山又面临新的问题,山区道路狭窄而陡峭,重型装备无法上山,共军只得忍痛把心爱的大炮,汽车就地炸毁。每个旅只留下两门山炮上山打游击,连炮兵部队也只留下几门加农炮,这样一来部队的战斗力大大地削弱,以后的战斗就更为艰难了(特别是攻坚能力大为受损,曾听有位三野十纵的老人说:那回,二野部队围着邓县几天没打下来,换我们上去,连准备带开火,三小时拿下)。

国军共调集了33旅要全歼刘邓部共军,共军拿出当年中央红军的那一套战术来应对,许支书他们边打仗还得边克服无后方、无后勤带来的诸多困难。

进山三个多月了,山上的国军已增加到26万,共军为了实现主力的战略转移,留下3纵和另一纵队六个旅不到3万人的兵力,在山上坚持斗争,与国军周旋。

留下的许支书他们面临的形势很严峻,一方面是强敌的围追堵截,一方面由于部队长期行军作战,减员较多。粮食供应困难,生活用品短缺,特别是食盐,即使买到一点,还要优先伤员洗伤口,菜里几乎没在放盐。医药用品更是奇缺,每个战士身上只带一个小急救包,一个连才有一个大的三角急救包。在这种情况下,共军一般不搞大兵团作战,基本上以团为单位与国军打游击运动战。

不久,许支书就遭遇到了一场终身难忘的惨烈战斗。

关键词(Tags): #挺进大别山#行艰临险#中暑#后勤#短缺通宝推:桥上,wlr,李根,胡一刀,青颍路,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