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兹事体大:食物干扰并塑造体质 -- 弦音醉舸

共:💬41 🌺197 🌵3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你应该去豆瓣看忙总原文

否则就是望文生义了。当然 ,中秋童鞋也没搞明白忙总论述的本意。

wxmang 2016-01-22 10:47:55

继续延伸乱推论一下,以双盲实验为依据的西药学……属于这个范畴否? 猾心

是的,这个双盲实验的科学性争论极大,我有一个同学在美国大医药公司负责设计新药的双盲实验方案,去年大半年,我们同班的同学争论他的工作是否科学还是蒙人,很多争论的都是数理统计教授,还有的是国际数理统计界的大腕。

争论半天,公说公有理,我也没看出谁对谁错,不过倒是知道了双盲试验可能存在逻辑漏洞:因为未了实验可行和降低成本,必须对实验模型的因素和变量进行删减,而删谁不删谁,全看经验和已经知道的知识,而新药往往没有经验,也没有知识储备,这时删除,就是靠蒙或赌,也即可能删除的恰好是最关键的因素。

所以说双盲实验就绝对科学,我觉得纯属扯淡。

原帖地址;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82509566/

再说个药物对应的范例,上个世纪80年代左右出现的高通量筛选(high-throughput screening,HTS) 这个技术其实就是模拟大自然中的生物体为了执行各种各样的功能,比如喂食、繁殖、防御捕食者等等,而进化/演变制造出的分子,这些分子也被称为次要代谢物。因为是天然形成就叫它天然产物好了。这些天然产物某些方面的能力超强,杀死其他细胞的能力超好。那么假设针对每种疾病或蛋白质你都测试了好千万种分子,从中总能找出一二十种有希望的吧。但是HTS测试成功率相当低,并没有给人们带来很多有用的药物。

后来分析得出两条结论,第一 大自然没有什么演化动机要制造出容易跟几亿年后出现的合成药物分子相结合的蛋白质。第二个原因就是测试的分子是错误的,这种情况下,测试再多也得不到想要的结果。

为什么会出现测试的分子是错误的?因为所有给出的假设分子结构都是通过我们已知的化合物所累积出来的经验分析给出的预设。而有效的化合物并不在这个计算模型内。

于是乎有位叫克里斯·利平斯基(Chris Lipinski)的科学家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提出了四条准则,可以使研究人员预测某种分子有没有可能做成药物。每条准则都考察了分子的基本性质,并且附带了很多的限制,比如形成弱氢键的原子的数量(这有助于将药物分子与蛋白质结合起来)、亲水性还是亲油性(亲油性可以让分子穿过脂肪细胞墙)、分子的重量(相当于大小)。

当分析了好几百种药品以后,得出了他认为全世界最畅销的成药都有的一些属性。从那时起,“利平斯基定律”(Lipinnski’rules)就成了很多领先制药企业用来限制其筛选分子应该具有的特征的标准,但目前还没有确凿证据显示使用了这种筛选标准后药物发现的几率更高了。

打击定律的另一个事实是,貌似差不多所有的天然产物都没有遵守这些规律~看样子这个利平斯基的总结心得是白做了

通宝推:不远攸高,桥上,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