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读书恶趣味系列 -- dzhao

共:💬33 🌺112 🌵1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书读少,轻拍砖。

走在路上,常常在想如何超越生活与自身的桎梏,如何能够通达明澈。相比出世的佛家,儒家显然是一个更现实的道路。儒家自孔子而下,历12圣,著作繁多,包罗万象,核心的思想亦多有变迁,但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大目标始终未曾脱离。不谈治国平天下,君子是孔门对个人最高修养的最高评价, 历史上出现过许多性格各异,方式不同的君子。我从未认真读过儒家著作,对历史的认识仅限于电视和书籍的片段,所以提到君子,一个想到的就是中学课本里的范仲淹。以及他的名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为外物而喜怒,不因为自身的境遇而悲欢。初次看到这里, 只觉得这是一个心的修炼,这是一个内心强大且自我满足的人,无论外界与自身都难以动摇他的信念与理想。他只会认准自己的方向做自己。 他甚至不是人,只是一根保存了思维的石柱子。我承认每次想到这句话,都对老范充满了景仰。做这样的人,你还有什么烦恼,也许你会随波逐流,也许你会坚守理想,但你会超越生活,达到了人生的满足,也许是大幸福。成功了,那是你的成就,失败了,你也经历过。

唯一的问题是,如何做到?我们不知道范仲淹是否曾经做到。范也没有告诉我们如何去修炼而达到。读书加冥想可能会辅助理解。资质高的,胸怀广的可能天然具备。对于普通人,我唯一能想到的是经历,所谓黄山归来不看岳,打击,忽上忽下,大起大落。如果你能活下来,你就做到了。问题是,这样有意思吗,每个人都有这么多机会吗?所以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乃是稀缺资源。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假如你把人生的失意和得意都看作锻炼,把人生看作一场修炼,那么就会快乐许多,更不会沉沦。古人还是很智慧的,有许多哲学思考,对人生有很深的理解。也许这是现代人重物质享受,轻深入思想的生活方式的一种自然结果吧。

今天早上突然想,为什么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而不是 不以物悲不以己喜?从大意上讲是一样的,但是为什么会用后一种表达方式? 是否作者其实也是有潜意识的喜好的? 以己喜与以己悲,哪一种是更容易落入的思维定式?以己喜与以己悲,会对应哪种结果,而这两种结果,哪一种会更适应现代的生活?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