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读《戚本禹回忆录》 -- bshu

共:💬598 🌺6191 🌵126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现在中国打工仔可以吃得比美国总统还好

我是实际操作的,知道里面的弯弯绕。

1,先回答你的问题:

你的原话是:“在南京时,刘邓陈就商量解放四川就动工成渝铁路。邓公亲赴北京说服主席,主席拨了2000万斤小米作为开工经费。”。因为中间没提决策论证过程,怎么看都像拍脑袋决策。这个就算误解吧。

开个玩笑:你要小心了,这个工程你说是国民党做了前期工作,邓小平做的决策和执行,小心啊。。。。祸从口出……

2,关于数据与实际感受的差别

直接举栗子:

A, 土共热烈吹嘘粮食十二连增,实际每年增产百分比很小,另一位左派指出玉米的增产占很大比例,实际也是如此,稻米和面粉的增产率还抵不过通胀。所以食品供应应该是没有增长的。应该是很没面子的,很崩溃的。

实际生活中,一个中国打工仔吃得可以比美国总统还好,看看《舌尖上的中国》就可以知道现在中国人的饭桌已经丰富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而美国领取食品救济卷的人反而年年创造纪录。

B, 钢产量:如果不出意外,我们很快会看见中国钢产量出现严重下降趋势。看数据绝对是崩溃的边缘。实际情况我们都知道,土共的钢产量达到世界一半后要限产了。

C, 看看其他数据:比如把当年外汇储备数据拿出来看看?当年有很多物资需要进口的,尤其是设备。外汇数量重要性是不亚于钢产量的。化肥,高品质钢的生产规模和手里的外汇数量是直接挂钩的。据说眼下因为外汇太多,土共已经快要崩溃了。为啥土共总在崩溃边缘?

唠叨了半天,我到底想说什么?

1,纸上的增长率和百姓的生活感受可以差很远。尤其是社会主义国家,因为积累率高,用于所以造成消费品紧缺很严重。专业的词汇叫基本建设投资,社会总产量一定的前提下基本建设投资高了消费品供应必然少,但是低了则增长率必然低。

2,搞建设,没有钱是不行的!!!中国当年的建设全靠自身积累,这是一个非常非常痛苦的过程,意味着必须勒紧裤腰带 - 老百姓的裤腰带。所以引进外资立竿见影,然后大搞出口又一个立竿见影,因为极大解决了建设资金问题,不用与民争利了。注:马歇尔计划解决了欧洲建设资金问题。

3,和平演变成功的重要条件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普遍消费品短缺(注意,不是物资短缺)。尤其是苏联在高积累率下增长率只能勉强赶上资本主义低积累率下的增长率。到了这个地步必然被老百姓抛弃。

注:埃及军队跨过运河攻击以色列是73年,紧急补充弹药时苏联一次就发运了一万枚反坦克导弹(埃军参谋长沙滋利回忆录)。而欧洲主力反坦克导弹是74年才能投产,以前就是拿火箭筒玩命。苏联物资短缺?

综上所述,当时的社会主义国家普遍存在增长指标高而实际生活水平低的问题。毛主席出于超然历史地位,开销特别大,比如抗美援朝,抗美援越,文革,原子弹氢弹,都是很花钱的东西。在经济总量一定的前提下,还要把投资搞上去,必然剩下的零花钱很少。所以是一场很艰苦很艰苦很艰苦的革命。

声明一下,毛主席花的钱都是很到位的,只是口袋里的钱有限,也不愿出卖主权拉赞助,没脾气。胡志明先搞定赞助才开战,所以比较顺手。

希望回答了你的问题。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