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从石菖蒲“辛温,悦脾,疗带下”解读一下传统医学思维 -- 弦音醉舸

共:💬2 🌺26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从石菖蒲“辛温,悦脾,疗带下”解读一下传统医学思维

外链出处

近期写验案,写经验,自己都觉得意兴阑珊,朋友圈有位朋友,每天在更新着“每日一药”,简述具体药物的某些功用。但偏于药材的“用”(药物的经验总结),缺失“体”(药物为何起效)。

体用是中国哲学的一对范畴,指本体和作用。“体”是最根本的、内在的、本质的,“用”是“体”的外在表现、表象。“体用”关系涉及传统文化的各个层面,在中医药中也有显现。

传统医学发展过程中一度注重“体”,简略“用”,这在医学史中有这鲜明的特征,比如张仲景《伤寒论》,后世医家将其推为四大经典之一,正是因为《伤寒论》示范了医学的“体”,知体达变,可为临床指南。也正是对“体”的重视,于是像李时珍,即便编著《本草纲目》,功绩甚伟,但明清时极少有人将李时珍认同为“医家”,而仅仅视同为药学家,并且对其从医学层面有着大量的批评「姑且不论对错」。这个现象也正是对“体”的推崇,对“用”的忽视。主体文化对“用”的轻视,也正是这个文化不能深入发掘以至缺失科学土壤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一码归一码,传统文化对“体”的偏执,也并非没有来由。妙言至径,大道至简,由天地之道,推及世间万物,可以执一以御万,这种思想体系,可以追溯到《道德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以及《道德经》之前的天文历法系统。故而“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俨然是传统学者基本形象,直到我少年的时候,依然对此有着模糊的认知。这种根植于民族灵魂的信仰,也曾带来历史的辉煌,却因历史的轮回,陷入深渊,如今矫枉过正,市场经济,对“用”偏执强化到无与伦比,几乎已经快抹去这个民族曾经的传统:对“体”的认知。多讲讲“体”,能避免信息爆炸造成的信息过量承载,用一种简朴的至简的大道,帮助我们的心灵适度回归,方能靠近“正道”。

医学是一门体用兼顾,实战层面的学科,仅仅知道“用”,会陷入琐碎;仅仅知道“体”,则会失于空谈。譬如石菖蒲这味常用的中药,列其功用:化湿开胃,开窍豁痰,醒神益智。用于脘痞不饥,噤口下痢,神昏癫痫,健忘耳聋。理气,活血,散风,去湿。治癫痫,痰厥,热病神昏,健忘,气闭耳聋,心胸烦闷,胃痛,腹痛,风寒湿痹,痈疽肿毒,跌打损伤........(“化湿开胃,开窍豁痰,醒神益智”也是用,只是比治癫痫之类层级稍高),非常熟悉这味药,这些功效固然可以记住,但一味药可以,一百味药,一千味药都能记得这么详细准确否?这些功用的罗列,是药学家的工作,当然,医家也会照这种方式记录自己的经验,医家临床第一性的思考可从来不是这样的。

还是以石菖蒲为例,传统医家如何看待石菖蒲擅长治疗带下这个现象呢?可以还原一下思考过程:

a.带下,有寒热虚实之分,但都离不开痰湿浊秽为患。

b.痰湿浊秽的根源在脾的运转障碍。

c.石菖蒲辛温,清芬,禀赋造就功能,故而非常善于利气化浊「具备这种秉性(辛温、清芬)的药材都具有这相似的功能」,长于悦脾,能促进脾的运化。

d.脾在石菖蒲悦脾,利气化浊的引导下,逐渐恢复正常运转,则痰湿浊秽可以自己消除(“因”去“果”消)。

一个传统的医家,基于对石菖蒲“体”的认知,在临床实践中,但凡遇见脾失健运造成的痰湿浊秽,便会主动运用,于是治疗健忘、治疗神志痴呆、治疗耳目不聪等等经验就逐渐累积,记录并为世人所知。但这个过程不可反推,不能因为石菖蒲的药用记录里有记载耳目不聪,所有耳目不聪,你都来用石菖蒲,如果你持有这个思维或想法,就说明你已经陷入“用”的谜障,对“体”一无所知。更有甚者,有人因为石菖蒲记录有治疗“耳目不聪”,临床死执,用之无效,因而反责并得出传统医学都是胡说八道,便更是无知。

前面a、b、c、d对思维的分析,还只是医家最初层面的思维,当各种临床经验的累积达到一定程度后,医家对石菖蒲的认知,会超越最初的层次,会提升到新的平台:“石菖蒲性味辛温,能开发脾气之力,升举下陷之气,脾湿不得下注,带下自能收摄,心为君主之官,得此清芬之气相助,能振奋精神,通神明,振奋五脏之功能。”这个层面的认知,其实已经是体用结合的深入总结了。

通宝推:mezhan,三笑,刹那芳华,红茶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2
    • 🙂从石菖蒲“辛温,悦脾,疗带下”解读一下传统医学思维 O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