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连续与离散——论音乐与中文 -- 赵美成

共:💬67 🌺267 🌵1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连续与离散——论音乐与中文

写这个帖子是读了普鲁托的回帖,对比中文和外文歌曲,深感中文确实不是那么适合配乐歌唱,至少是对于现代音乐。

其中原因,我认为是连续与离散的问题。

连续和离散,学过信号的人应该认识更深一些。所谓连续就是在时间或者频率上每一点都可导,没有间断,而离散就是每隔一些时间(频率)会存在一个(或者几个)点,而在这些点以外是什么都不存在的。模拟信号是连续的,数字信号是离散的。中文和外文,大致就是离散的和连续的。我说的外文包括英文、法文、日文等大部分主流拼音文字,可能有一些类似中文的文字,但使用者很少,我也不是很清楚,不敢乱讲。

现今的中文,尤其是普通话,讲究字正腔圆,语音上每个字之间是分离的,语义上大致每两个字之间也是分离的,简而言之,在时间上是离散的。而外文,如英文,词与词之间的发音和词义联系是很紧密的,法语比之还有连诵一说,日语本身就是粘着语,上下之间不连着就没法表述正确。

再说音乐,现代音乐大部分是连续性的,可以说有连续性的语言天然就是有一定优势的,这个优势体现在两方面:第一,时间上由于乐曲的连续,配合连续的发音更相得益彰;第二,频率上多种乐器配合,从贝多芬的交响乐到如今的电子合成乐,层次众多更适合连续发音的发挥。我国古代音乐很多都是用乐器独奏,如古筝、古琴、琵琶,所奏乐曲也偏向离散,所谓大音希声,不绝如缕。我觉得原因就是古人意识到了汉语的离散性,用频率上离散的乐器奏时间上离散的音乐以配合。弊端就是层次不够复杂,响度不够高,无法像西洋管弦乐队那样富于变化。

中文更适合做诗,言简意赅,富于声调变化,单位长度蕴含的意思更丰富。中国的现代派诗人都去学英美这些没文化的人了,歧路亡羊。以我为本,上溯古人,下对时局,开创新的诗路才是正道。

其实中国有一些方言的发音也是很连续的,比如江浙的方言,这边的越剧就非常好听。

记得去年高晓松曾经发表过类似言论,被人攻击的体无完肤。虽然这个人好像确实很多言行不太好,但是对待事物要客观,该是什么就是什么。而且不适合配乐歌唱不意味着不好。离散比连续的好处多很多,不然通信不会把模拟信号转为数字信号,还发展了四代,马上要第五代了。工程上解决各种问题也是一样,不管什么模型,先离散了求解矩阵。

我认为以后的文字发展方向必然是中文与拉丁字母结合,综合两家之长。

通宝推:铁手,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