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求砸砖】《中国人大声说话》(0056-0065) -- 方天化几

共:💬1 🌺8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求砸砖】《中国人大声说话》(0056-0065)

【求砸砖】《中国人大声说话》(0056-0065)

关键词,标签:中国人,大声说话,西方人,小声说话

0056人的生活

0057精神食品

0058精神食品的例子

0059书(2)

0060对精神食品的需求

0061生产精神食品和社会

0062精神食品分类

0063推销精神食品

0064精神食品的效果

0065总结一下西方和中国的精神食品的特点

0056人的生活

人也是动物,跟别的动物一样,人的生活需要空气、水等等,一般来说,人的生活需要食品

这里,我选择用“食品”是为了表达食物加商品的意思,因为,今天的世界早就商业化了,或市场化了,食品有各种各样的,简单分类一下,有实的,有虚的,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

首先,生物个体生活需要食品,人生活需要物质食品,人需要吃饭,空气、水和阳光等等都是物质食品,一般来说是实的

其次,人还是社会性动物,社会性动物生活需要社会,或者说人依赖社会生存,人的社会生存需要精神食品,一般来说是虚的

这里用物质和精神只是方便,也可以用阴和阳,或者用虚和实,还可以用正和负,反正,这里按照个体生活需要和社会生存需要分类,一个是人作为生物个体的生活需要的东西,而另一个是人的社会作为集体的生存需要的东西

换句话说就是人的生活需要两类条件,一个是人的个体的生活需要的条件,而另一个是人的组织或社会作为个体组成的集体的生活需要的条件

或者说人的生活需要解决两类关系的问题,一类是人跟自然的关系的问题,解决这类问题保证人作为生物个体的生活,另一类是人跟人的关系的问题,解决这类问题保证人的社会的生存

因此,也可以按照这两类问题分类,解决人跟自然的关系的问题的东西叫物质食品,解决人跟人的关系的问题的东西叫精神食品

物质和精神是相对的,物质食品跟精神食品也是相对的,因为,维持人的个体的生活跟维持人的社会的生存是相关,不是截然分离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另外,客观上,物质食品也可以是精神食品或有精神的一面,因为,物质食品也有精神食品的效果,比如量变到质变,一些条件下物质食品就会产生精神效果,比如物质食品极端丰富或贫乏的时候,对应的,精神食品也可以是物质食品或有物质的一面,因为,精神食品也有物质食品的效果,比如“望梅止渴”等等

0057精神食品

物质食品不需要多说了,说几句精神食品

人的社会是人的个体组成的,社会的生存需要精神食品,所以,也可以说精神食品的作用是团结个体人成为集体,或把个体人变成组织人或社会人,个人不仅为自己还为集体为别人

因为,人的说话是对别人说的,说话联系人,人用说话相互联系,所以,人的社会的靠个人相互说话联系起来,因此,语言是联系或组织个人成为社会的纤维,社会是最大规模的集体和组织,具体的集体或组织,比如专业的和职业的,各个专业和职业都有自己的专业和职业语言

而且,声音就是一种精神食品,应该还是最早的精神食品,因为,动物都会,“嘤其鸣矣,求其友声”嘛,各种声音的信号,比如看见猫来了还是老虎来了发出的不同的声音,给同伙报信,再后来就有了口头相传的故事,以至于代代相传的传说

所以,物质食品是嘴吃进去的,精神食品是嘴说出来的

后来有了文字,用文字写下来的故事就是历史,因为,拼音语言文字的神的,说拼音语言的社会是宗教社会,所以,拼音语言文字写下来的的历史是神的历史,对应的,汉语汉字是人的,中国的历史是人的历史

虽然,社会的生存需要精神食品,不同的社会对精神食品的需要是不同的,有时甚至是对立的,比如基督教社会需要的是基督品牌的精神食品,伊斯兰教社会需要的是穆罕默德品牌的精神食品,这两个品牌的精神食品就比较对立

不仅人的社会的生存需要精神食品,前面提到各个专业和职业都有自己的专业和职业语言,人的集体或组织的生存也需要精神食品,而且,不同的组织对精神食品的需要也是不同的,人的组织吃的精神食品需要跟组织的目的和谐或一致,比如军队要打胜仗就需要跟打胜仗和谐的精神食品,需要跟战争的手段比如武器和目的和谐的精神食品,比如进攻的军队跟防守的军队需要的精神食品不同,用冷兵器的军队跟用热兵器的军队需要的精神食品也不同,等等

0058精神食品的例子

至今,对人影响最大的精神食品都是嘴说出来的,比如,用神的语言拼音语言说出来的《圣经》和《可兰经》,它们都是神的书,因为是神借用人的嘴说出来的,还有用人的语言汉语说出来的《论语》,孔子说的话,孔子是人

所以,可以说亚洲人擅长生产精神食品,特别是“神”的精神食品,比如中东和印度

前面提到物质食品跟精神食品是相对的,精神食品跟物质食品的分类也不是绝对的,物质食品有精神效果,精神食品也有物质效果,实的东西有虚的效果,虚的东西有实的效果,虚则实,实则虚,等等,比如,一吨粮食,对一百个人来说就是物质粮食,对一个人来说就有一点精神效果了,这还是平常情况下,在灾害中就不同了,再比如一桶水,在河边跟在沙漠中也就又不同的效果了,等等

一个有趣的例子是武器,用于打猎,包括用于跟人的战争,武器主要属于物质食品,因为,这时的武器解决的是人跟自然的关系的问题,这时的武器是对人的社会组织的外部使用的,社会组织外部的人对于社会组织内部的人在相当程度上属于自然,反过来,对社会内部使用,用于维持社会秩序,比如警察,武器主要属于精神食品,因为,这时的武器的作用是维持社会生存,解决的是人跟人的关系的问题

上面提到的武器物质的武器,武器还有精神的、无形的或抽象的,比如宗教和舆论等等,因为,它们也是解决人跟人的关系的问题的工具,对社会内部使用,维持内部团结和统一思想跟价值观,它们属于精神食品,对社会外部使用,扰乱别的社会的秩序等等,它们属于物质食品

一个东西是精神还是物质食品还跟吃它的人所处的环境有关,比如科学,虽然应该是物质的,至少自然科学应该是,因为,自然科学解决的是人跟自然的关系问题,应该属于物质食品,但是,在宗教社会,科学的主要作用是精神食品,特别是初期科学,比如“日心说”和“地心说”,等等

具体地说,“日心说”在没神的中国社会就基本上没有价值,精神和物质价值都不大,中国人吃了“日心说”就没什么效果或后果,可是,基督徒吃了“日心说”就效果或后果巨大了,因为,基督徒一直都是吃“地心说”的

特别是在物质上,“日心说”本来也不对,太阳也不是宇宙的中心嘛,甚至完全局限在太阳系内,也可以讨论一下,因为,即便是在数学上,也就是纯粹的几何概念,地球也可以跟太阳争一下太阳系的“中心”这个位置,因为,谁围绕谁旋转本来就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由于地球是太阳系距离太阳第三远的行星,地球也可以说太阳带着水星跟金星一起围绕地球转呢

当然了,地球比太阳小太多了,这个是绝对的

还有钱,钱也是精神食品,因为,钱的本质是精神,所以,有史以来,钱都是跟贵重的物质画等号的,贵重的物质帮助掩盖了钱的精神的本质,直到越南战争,美元还等于金子呢,越南战争后,美元就不等于金子了,对应的,人民币从来都不等于金子

今天,钱早就数字化了,钱这个精神的东西的抽象性跟无形和没价也就是明摆着的了,只是个数字嘛,政府还可以操纵

所以,精神食品有两种,一种是实的,比如有精神效果的物质,也就是帮助解决人跟人的关系的问题的物质,比如全世界的人都用的“普世”的黄金就是有精神效果的物质,还有中国人用的“玉”,而且“玉有五德”,等等,另一种是虚的,比如非物质的精神食品,比如口头相传的故事,还有文字的书,具体的有《圣经》和《论语》等等

必须提到,物质食品是多种多样的,吃惯了一种,吃另一种就不舒服,等等,精神食品也不例外,吃惯了一种,吃另一种就不舒服,比如吃惯了基督品牌就不能吃穆罕默德品牌了,反之亦然,或不能吃孔子品牌,等等

所以,不仅吃物质食品需要谨慎小心,同样的,吃精神食品也需要谨慎小心,这里用得上一句英语名言“one man's trash is another man's treasure”,说的是“一个人的宝贝是另一个人的垃圾”

“有神”的社会有“神”的精神食品,不是物质的,或“虚”的,比如基督品牌或穆罕默德品牌,物质的精神食品就基本上不需要了,即便物质的“十字架”也只是一个符号

对应的,在“无神”的中国社会,“神”的“虚”精神食品就比较少,比如《佛经》的社会影响也不好跟《论语》比,相对的,中国的物质的精神食品就比较多,中国人从物质中找精神效果,比如玉石,对吃基督品牌或穆罕默德品牌的精神食品的人们来说,玉石就是石头,而对中国人来说就是“君子佩玉”了

所以,同样的东西,在不同的社会的精神效果也是不同的,甚至可以是天壤之别

比如广播,传播声音,对中国社会的效果就比对说拼音语言的西方社会大的多,比如广播有帮助汉语解决“文同音”的问题的效果,因为,秦始皇搞“书同文”已经两千多年了,中国社会还没实现“文同音”

可见,对中国来说,“文同音”是多么重要好深刻的社会、历史和文化问题,相比之下,西方社会根本就没有这个问题,因为,拼音语言本来就是声音的,也就是是拼音语言始于“文同音”,拼音文字记录发音嘛

再比如互联网,传播图像,对中国社会的效果也比对说拼音语言的西方社会大的多,因为,汉字“象形”,汉字本身就是图像,广播只传播声音,不传播图像,有了互联网,这下就声形并茂了,相比之下,比较汉字,拼音文字只有声,没有形,或者说拼音文字不是图像,互联网传播图像的特征对传播汉字的效果就比对传播拼音文字大

0059书(2)

前面提到过“有神”的西方社会的“书”的概念跟“无神”的中国的不同,这里继续一下

美国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旅馆里的每一个房间都放了一本《圣经》,应该也有一百多年了

先不说中国的读书人能不能想到在中国的旅馆里的每一个房间都放一本书,他们想到的可能性不大,因为,汉语实在是“向上说”的语言,中国的读书人想普及教育的时候实在是不多,假设他们想到了,更假设他们也做到了,那么,他们放了一本什么书呢?

如果让你选,你想一想,你会选那一本呢?

旅馆里的每一个房间都放一本书,西方就可以选出那一本,中国就不可能,因为,汉语实在是“向上说”的语言,中文实在缺乏“向下说”的产品,放一本《百家姓》或《三字经》或《千字文》又没有什么意思,远不能跟西方放一本《圣经》比

或者说,汉语实在是“无神”的语言,即便是中国有宗教还有神,那也没有统一宗教也没有统一神,中文实在没有一本统一重要的书,放一本《易经》或《论语》或《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又没有什么意思,远不能跟西方放一本《圣经》比

不提宗教,提艺术,放一本《诗经》或《唐诗》或《宋词》又没有什么意思,还是远不能跟西方放一本《圣经》比

因为,西方社会有这么一本“书”,而中国没有这么一本“书”,这就说明了“有神”西方的拼音语言同了“神”,西方人的是非标准、好恶标准、价值观和思想方法比较中国人要更统一一点

0060对精神食品的需求

为了生存,人的社会的规模越来越大,随着,人的社会需要的精神食品也就越来越复杂

所以,可以说人的社会的规模和对精神食品的需求也是人跟其它动物的一个区别

人对物质食品有各种各样的口味和习惯,人对精神食品也有各种各样的口味和习惯,比如宗教就是一类口味的精神食品

前面提到拼音语言是“有神”的语言,因此,说拼音语言的社会都有很多“有神”口味的精神食品,“有神”品牌的精神食品的多种多样,也就是宗教口味的精神食品的多种多样,“有神”的精神食品竞争到今天,最大的“有神”口味的精神食品的品牌是基督和穆罕默德,虽然,印度还有很多“有神”的品牌,只是相对比较小

相比之下,虽然,汉语是“无神”的语言,那也是相对拼音语言的“有神”,中国有不是绝对没有“有神”口味的精神食品,比如,《佛经》应该算“有神”口味的精神食品

所以,全人类的“无神”口味的精神食品的品牌就少了,也就是老子的道家品牌,中国人也把老子“仙”化了,虽然,老子远不能跟基督的爸爸比本事,孔子的儒家品牌是“无神”口味的,孔子一直都是人,再就是不久前的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品牌是“无神”口味的

不同的社会对精神食品的需求不同,说不同语言的社会对精神食品的需求不同,比如说拼音语言的社会对精神食品的需求跟说汉语的中国社会不同,西方社会相对需要“神”,相比之下,中国社会相对不那么需要“神”,具体地说就是相对西方不那么需要基督

因此,同样的东西在西方社会的效果跟在中国不同,甚至很大的不同,比如科学

科学,对西方人来说是精神食品,不仅现代科学是天主教梵蒂冈发展起来的,还是他们传进中国的,对西方人来说科学是精神食品的一个证据就是科学没有知识产权,跟《圣经》差不多,不保密,随便看,但是,对中国人来说科学就是物质食品了

跟科学对应的是技术,对西方人来说是技术就是物质食品了,有知识产权,保密,即便是同样的技术,在西方社会的效果跟在中国也不同,甚至很大的不同,比如前面提到过的广播和互联网

讨论语言,现实是人的语言基本上只有拼音语言和汉语两种,拼音语言本来就有“文同音”,而汉语却只有“书同文”,那还是秦始皇两千多年前搞的,两千多年来汉语都没有“文同音”,所以,中国社会有“文同音”的需要,西方社会没有

因为,中国没有“文同音”,广播技术帮助中国人实现“文同音”的效果是中国社会特有的,尤其是考虑到秦始皇搞“书同文”都两千多年了,汉语都没能做到“文同音”,这个效果是解决了持续了几千年的历史问题的巨大效果

广播技术稍微老了一点,只是声音和耳朵听觉的技术,比较新的电视和互联网技术就是图像和眼睛视觉的技术了,因为,汉字是眼睛的文字,中国人有传播汉字的图像的需要,反正,互联网帮助中国人传播汉字的图像,而传播图像对“象形”很重要

相比之下,拼音文字是耳朵的文字,有的是声音,没有图像,西方人没有传播拼音文字的图像的需要,或者说有也比较弱一点,因此,电视和互联网技术对说拼音语言的人们的用处就小了一点

具体到精神食品维持社会的生存,汉字从秦始皇搞“书同文”统一文字,两千多年了,汉语都没能实现“文同音”,今天,有了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的帮助,汉语实现“文同音”指日可待,这对提高中国社会的生存能力是不可估量的

0061生产精神食品和社会

人需要食品,人生产食品,一些人生产物质食品,一些人生产精神食品

顺便提一句,有人用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分类,只是“体力”特指“肌肉”,“脑力”不算“体力”,也许因为“脑力”劳动时不产生身体的机械运动的原因吧,舞蹈家算不算体力劳动者,工程师和建筑师算不算脑力劳动者,木匠和泥瓦匠也算工程师

反正,“脑子”是身体的一部分,脑力劳动也是一种体力劳动,所以,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分类不那么干净

无论如何,因为,有的脑力劳动者生产物质食品,有的脑力劳动者生产精神食品,前者应该属于体力劳动者,比如工程师,所以,用劳动的客观效果分类比较唯物,具体劳动的形式不重要,不管是“脑力”还是“体力”,有些体力劳动生产的是精神食品,比如舞蹈家,我喜欢用生产物质食品的人和生产精神食品的人分类

因为,“体力”和“脑力”只是劳动的形式,所以,用“体力”和“脑力”区分劳动趋于表面,不太唯物,说拼音语言的人们比较注重形式,可能是拼音语言不像汉语汉字“象形”,因此没“形”的原因

所以,劳动的形式不重要,劳动的内容才重要,而劳动的内容就是劳动的目的,也就是劳动的效果,客观效果,所以,应该用劳动的结果区分劳动,也就是用生产“物质食品”或“精神食品”区分劳动

进而,用“体力”和“脑力”区分劳动者也趋于表面,不太唯物,应该用劳动的结果区分劳动,也就是用生产“物质食品”或“精神食品”区分劳动者,虽然,生产物质食品的劳动往往是体力的或肌肉的为主,而生产精神食品的劳动往往不是肌肉的或是脑力的为主

事实是,有史以来,生产精神食品的人们的社会地位往往比生产物质食品的人们高

所以,如果,简单的把人类社会分成三层,下层、中层、上层,那么,生产物质食品的人们往往是社会下层,生产精神食品的人们往往是社会中层,上层是主人、拥有者、统治者、管理者或决策者

因为,这里,我只讨论说话和语言文字的精神食品

说“有神”的拼音语言的社会有“神”的精神食品,比如《圣经》和《可兰经》,因此,生产精神食品的问题相对不重要,重要的问题是解释和推销,干这些事的是教士或者叫神职人员

拼音语言是“向下说”的语言,在说拼音语言的社会里,生产精神食品的人们基本上只生产“向下说”的精神食品,比如西方的民主政治家们都很会讲演,教士布道就是演讲

汉语是“向上说”的语言,在中国社会里,生产精神食品的人们基本上只生产“向上说”的精神食品,比如中国的不民主,政治家们都不会讲演或演讲

拼音语言是“有神”的语言,在说拼音语言的社会里,生产精神食品的人们基本上生产“向下说”的“有神”的精神食品,比如无数教堂里每个星期天的讲演或演讲

汉语是“无神”的语言,在说汉语的中国社会里,生产精神食品的人们基本上生产“向上说”的“没神”的精神食品,比如没有无数教堂里每个星期天的讲演或演讲

等等

因为,有神社会曾经是“政教合一”宗教社会,所以,生产有神的精神食品的人们曾经是社会上层,比如西方社会,后来,西方社会“世俗化”了,也可以说是“政教分离”了,虽然,“政教”依然有不可分离的联系,比如美国总统就经常说“神保佑美国”,英文是“God bless America.”

0062精神食品分类

从神的角度,精神食品有“有神”的一类,还有“世俗”的一类,甚至“无神”的一类

从原材料角度,精神食品有“虚”的一类,非物质的,比如《圣经》,《论语》,等等,还有实的一类,物质的,就是从物质中找精神效果,比如中国人从玉石里找精神,“玉有五德”,等等

从语言的方向性角度,也是从社会结构角度,因为,社会下层生产物质食品,社会中层生产精神食品,所以,精神食品有“向下说”的一类,还有“向上说”的一类

宗教的精神食品属于“有神”的“向下说”的一类,因为,宗教需要人数,那些“向上说”的社会上层玩的宗教早就死了,所以,现实是活下来的宗教都是“向下说”的,它们的市场是底层大众,而且下的越低就人数越多

相比之下,无神的一类的精神食品就往往下不到社会的底层了,特别是在中国,汉语的发音还不统一,口头的“向下说”的传教就比较困难,中国的语言文字产品也就只能是“向上说”的一类,因为,底层的老百姓不识字嘛,比如中国的“圣贤书”,下层老百姓不识字读不了

至于中国的物质的精神食品,比如玉石,本来数量级不多,虽然,“玉有五德”等等属于无神的精神食品,下层老百姓买不起也用不起

马克思的共产主义也是无神的精神食品,因为,目的是“革命”,所以,共产主义是“向下说”的精神食品

从马克思的角度,精神食品有资本主义的一类,还有共产主义的一类,共产的一类和资本的一类,或者是有“剥削”的一类和“反剥削”的一类

其实呢,中国社会几千年前就有类似“剥削”跟“反剥削”的概念,那就是老子在他的《道德经》说的“人之道”和“天之道”,老子说:“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

“不足”差不多就是穷人,英文叫“have nots”,就是“没有”,比“不足”强一点,属于社会下层,“有馀”差不多就是富人,英文叫“haves”,就是“有”,比“有馀”强一点,属于社会上层

“损不足以奉有馀”意思差不多就是“人之道”打贫济富,老子用的“损”字差不多就是“剥削”了

“损有馀而补不足”意思差不多就是“天之道”打富济贫,因此,中国古代农民起义往往打着“替天行道”的旗号,对应的,“人之道”差不多就是打贫济富,好比“剥削”,也就是“人之道”搞多了就会富人越来越富和穷人越来越穷

所以,用老子的语言,精神食品有“天之道”的一类,还有“人之道”的一类

用马克思的阶级语言就是“天之道”为无产阶级服务和“人之道”为资产阶级服务,或“天之道”为被剥削阶级服务和“人之道”为剥削阶级服务

有史以来,人们生产的精神食品基本上都是“有神”的一类,也基本上都是“人之道”的一类

吃“人之道”的精神食品的人比较爱富人,不仅爱富人,用老子的话说还“损”穷人“奉”富人,相对的,吃“天之道”的精神食品的人比较仇富人,不仅仇富人,用老子的话说还“损”富人“补”穷人

只不过老子的“人之道”和“天之道”是阴阳两面,对立统一,好比善恶、上下,前后,等等,而不是“共产”跟“资本”你死我活,非黑即白,势不两立

由此可见,即便是无神的马克思也难免受宗教思维的影响,具体地说就是犹太教和基督教,好坏,善恶,非此即彼,正确错误,天堂地狱,天使魔鬼

0063推销精神食品

不同的精神食品的对象不同,也就是市场不同,推销的方式方法也不同,比如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周游列国”,再比如从基督开始的两千多年来的基督教传教,等等

但是,无论是推销物质食品,还是推销精神食品,“推销”就是说话,因此,说拼音语言的社会跟说汉语的中国作为精神食品的市场还是有大不同的,因为,“向下说”的拼音语言比较适合推销“有神”一类的精神食品,“向上说”的汉语比较适合推销“无神”一类的精神食品

前面提到过,“向下”推销才是商业,才是市场经济,因为,“向下”推销才有规模,没有规模就谈不上市场,所以,在商业和市场经济方面,“向下说”的拼音语言比“向上说”的汉语在说话的方向上有优势

人的历史也是精神食品的市场发展的比较物质食品早,至少应该是精神食品最早有大规模的推销和市场的,所以,最早的大规模的销售也是推销精神食品,毕竟那时的人还不能大规模生产物质食品,因此,可以说人类的市场经济是从推销精神食品开始的,至少大规模的是,全球性的就更是了,今天的跨国公司几乎就是梵蒂冈天主教传教的翻版,特别是有名的“传销”,最早的传销就是传教基督的真理

相比之下,在说话的方向上,“向上说”的汉语是“向上”推销,“向上”推销限制了规模,不仅孔子“周游列国”是“向上”推销,他的市场规模小,诸子百家“百家争鸣”的市场也不大,就是高高在上的诸侯国王们,他们“向上”对各个诸侯们推销他们的精神食品,诸侯们是他们的顾客

这是汉字的“向上说”的特点决定的,所以,只要老百姓的识字率低,只要大部分老百姓还是文盲,汉字的精神食品在中国就没有大规模的推销对象,因为,老百姓不认识嘛

换句话说,中国的精神食品生产者们跟物质食品生产者没有文字的联系,也就是前者不给后者写东西,前者也不可能给后者写东西,除非前者对后者搞普及教育,可是他们没有

0064精神食品的效果

人吃“有神”的精神食品多了,思想就比较可能会是“有神”的,人吃“无神”的精神食品多了,思想就比较可能会是“无神”的

用老子的“人之道”和“天之道” 的语言

人吃“人之道”的精神食品多了,思想就比较可能会是“人之道”的,情感上比较可能会偏向“敬富”或“爱富”,行动也比较可能会是打贫济富,叫弱肉强食也可以

人吃“天之道”的精神食品多了,思想就比较可能会是“天之道”的,情感上比较可能会偏向“恨富”或“仇富”,行动也比较可能会是打富济贫,叫造反有理也可以

所以,老子说了“人之道”和“天之道”后紧接着就说“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只有“有道”的人才能用“富”为“天下”

“奉天下”包括不足的“穷人”,也包括有余的“富人”,包括“人之道”,也包括“天之道”,虽然,“人之道”和“天之道”对立还矛盾,方向相反,但是,有人就有“人之道”,人生活在天地之间也有“天之道”,“人之道”和“天之道”都存在,有时“人之道”为主,有时“天之道”为主,有时“人之道”跟“天之道”和谐,有时“人之道”跟“天之道”不怎么和谐,老子赞扬 “能有馀以奉天下”的“有道者”

用马克思的“阶级”和“剥削” 的语言

人吃“资产阶级”的精神食品多了,思想就比较可能会是“剥削阶级”的,情感上比较可能会偏向“敬富” 或“爱富”,行动也比较可能会是打贫济富,叫弱肉强食也可以

人吃“无产阶级”的精神食品多了,思想就比较可能会是“被剥削阶级”的,情感上比较可能会偏向“恨富”或“仇富”,行动也比较可能会是打富济贫,叫造反有理也可以

最后,提几句环境,在有神的宗教社会,不仅精神食品的生产者受宗教环境的影响,即便是有绝对不受宗教环境的影响的人生产了绝对无神的精神食品,可是,它的市场还是宗教社会,吃这个无神的精神食品的人还是有神的人,对应的,即便是宗教社会生产的有神的精神食品,拿到无神的社会,比如基督教的经典,甚至《圣经》,在中国也难免被当作人的书来读,因为,中国社会的环境是无神的,或者说中国的精神食品的市场是世俗的

0065总结一下西方和中国的精神食品的特点

比较西方和中国的精神食品的特点,借用老子的《道德经》的第一句话

中国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因为,汉语是向上说的语言,难以产生向老百姓推销的神,而向上推销神有困难,所以,中国社会的精神食品的特点是没神、向上和“人之道”,向老百姓推销的佛教还是印度传进来的

所以,中国社会比较多向上的精神食品,比如中国有半部就能治天下的书

中国社会缺向下的精神食品,中国的制造精神食品的人们欠制造物质食品的人们几千年的文化债,换句话说就是中国文化人需要付中国农民几千年的文化债,可以说“永远不画不劳动者”的赵望云就是一个向农民还债的画家

犹太人,道可道,神是道,名可名,神是名

基督徒,道可道,基督是道,名可名,基督是名

穆斯林,道可道,穆罕默德是道,名可名,穆罕默德是名

拼音语言社会的精神食品的特点是有神、向下和“人之道”,用神,也就是基督或穆罕默德来平衡

所以,拼音语言社会比较多向下的精神食品,比如《圣经》和《可兰经》还有无数围绕它们的文化产品,也就是精神食品

西方人有神,看事情比较非黑即白,是非对错黑白分明,也就是不“中庸”,所以,西方有比较绝对的“天之道”的精神食品

比如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毕竟神也只造了两个人,所以,全人类都是一家人,一家人共产也很正常,再说啦,至少地球上的土地也是神造的,因此,土地应该共产,反正人不应该私有神造的土地,人私有人造的东西还算合理,人私有神造的土地就不合理了

中国人没神,看事情比较模棱两可,也就是“中庸”,所以,中国不仅没有比较绝对的“天之道”的精神食品,也没有比较绝对的“人之道”的精神食品,有的是“人之道”跟“人之道”里夹带“天之道”的精神食品,比如“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和“民为重,君为轻”等等

其实呢,《圣经(旧约)》里也夹带“公有制”的原理,至少有“土地公有制”的原理,因为,宇宙都是神造的,地球当然也是,所以,人不应该“私有”神造的地球上的土地,当然了,人可以“私有”人自己造的东西

最后,西方和中国都缺“天之道”的精神食品,因为,人毕竟是从弱肉强食的自然界走过来的,所以,有史以来,人生产的精神食品主要是“人之道”的,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应该算是比较纯粹甚至比较绝对的“人之道”的精神食品

关键词(Tags): #中国人#大声说话#西方人#小声说话通宝推:聂盘,说几句,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