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求砸砖】0206汉语和英语,那个更逻辑一点 -- 方天化几

共:💬1 🌺7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求砸砖】0206汉语和英语,那个更逻辑一点

【求砸砖】0206汉语和英语,那个更逻辑一点

庄冬

或,汉语跟英语,那个比较逻辑一些,其实呢,我应该问的是汉语跟西方或欧洲语言,那个比较逻辑一些

因为,现实是与其它别的语言相应的科学技术比较不够先进,西方的科学技术比较先进,所以,我们中国人比较不在意其它别的语言,至少目前如此,证明了我们中国人比较唯物,就像汉字象形也是唯物的,象物体的形嘛

这里,我说的汉语主要还是中国古代汉语,因为,毕竟,现代汉语或白话文的时间有限,而且,虽然,我们都是学和说现代汉语或白话文长大的,我也难免受中国古代汉语的影响,我们也学一些古文和古诗词嘛

首先,最明显的,古代汉语没语法,至少没有今天的汉语参考西方语言编排出来的语法,古代汉语没语法最直接也是最明显的就是古代汉语没标点符号

没有标点符号是现代中国知识分子们诟病古汉语的一个至宝,也是汉语不够逻辑的最强的证据之一,因为,意思不确定,或容易产生歧义

所以,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们制造了很多汉语没有标点符号产生歧义的笑话

我能马上想到的一个是“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这句话有好几个不同的意思,大家一定还能想起很多,我就不解释了

其实呢,这类笑话古代就有,因为,古代汉语没有标点符号嘛,所以,古人学汉语读书第一要学的就是“断句”,相当于在没有标点符号的文章中加上标点符号,当然了,不是当真加上标点符号,而是在脑子里想象着有某种“分离”或“区隔”起到“标点符号”的作用

我就不说在没有标点符号的情况下想象着有某种“分离”或“区隔”起到“标点符号”的作用需要一点点脑力了

显而易见,既然需要“断句”,就有可能犯错误,也就是“断句”断错了,比如我刚刚提到的例子“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当然还有很多

当然了,古代汉语不够口语化也是一个致命弱点,因此,古文不容易发扬光大,相比之下,白话文就口语化了,比较容易发扬光大,也就是比较方便普及,只不过“口语化”跟逻辑不逻辑的没什么关系,所以,这里,我就只提这么一下下

言归正传,既然“断句”有可能犯错误,那么,这就是汉语比较西方语言(包括英语)更逻辑一些的地方

因为,“断句”往往不是孤立完成的,也就是说往往不是只有前面的例子“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一句话,毕竟,“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只有一句话,字面上无法确定那一个“断句”是正确的

但是,虽然,“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只有一句话,却是一个故事,也就是说这句话的话外还是有东西的,故事里的人物应该可以根据此情此景容易的做出是正确的“断句”

回来再说“断句”往往不是孤立完成的,不是孤立完成的就是说是根据上下文完成的,因此,“断句”是一个整体性的工作,全面性的判断,系统的工程,全面的看上下文整体的意思才能做出正确的“断句”

而,全面的看上下文整体的意思就是一个甚至一系列逻辑推理的过程,排除不合理的可能的众多的错误的意思,留下合理的唯一的正确的意思,实现文章的文字交流思想的目的

当然了,今天,我们读的古文都是已经“断句”好了的,这个过程已经有专家们替我们做了,我们读的古文就不需要“断句”了,也就没有那一系列的逻辑推理的判断过程了,而且基本上都有各种版本的白话文翻译,有利,这是显然的,但是,有没有弊呢,有,这也是显然的,因为,脑子的一个练习没有了,好比吃饭,厨师做好了,你吃,甚至液体食品,你咽,嚼都不需要嚼,都是有利的,可是,自己动手做饭,自己动牙齿嚼,也是有利的,自己不需要动手了或不需要动牙齿嚼了,就是有弊的,因为,手或牙齿的一个练习没有了

否则,中国古代汉语的文章就永远只能是鸡同鸭讲,加上古代交通运输不方便,大家见个面比较不容易,如果,读者在众多的歧义里纠缠不清就一定会精神崩溃的,汉语也早就消亡了

事实是汉语不仅没有消亡,而且几千年了,中国古人交流起来也问题不大,近代的白话文就是口语化加山寨了西方的标点符号,所以,这就是汉语比较西方语言(包括英语)更整体性或全面性一些的地方,也就是更逻辑一些

反过来,相对于做出正确的“断句”,那就必须事先假设作者没犯错误,也就是说作者准确的表达了自己的意思,只要读者做出正确的“断句”就可以得到作者表达的意思

所以,顺便提一句,这就是中国人对书和写书看的那么重的原因,我们有一个不成文的假设,书上写的都是正确的,责任在读者是不是能理解正确,或“悟”出作者的正确

当然了,今天的汉语也是书山书海了,跟西方差不多,“书”也早就没有假设正确的特权了,包括一些经典也被人们质疑

我举一个例子,比如老子在他的《道德经》里说的,“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喜欢科学的人们就会说科学可信而且语言也很美啊,喜欢基督的人们会说圣经的语言很美言也很可信啊

所以嘛,不仅做出正确的“断句”需要全面的看上下文做出整体的判断,理解老子的《道德经》也需要全面的看上下文做出整体的理解,老子一开始就说了“道可道非常道”嘛,他说的不是“常道”,不是非黑即白的,都有例外,甚至有很多例外,而科学和圣经都是“常道”,没有例外,至少对一些人来说没有例外,或很少例外

现在,我说说英语或西方欧洲语言比较不逻辑一些,因为,准确嘛,读起来没有歧义嘛,所以,也就不需要判断,看到什么就是什么,内容就摆在那里,接受就是了

所以,顺便提一句,这就是西方人对书和写书看的不那么重的原因,他们不假设书上写的都是正确的,却是中国人读汉语,读的时候就需要思考,需要判断,需要逻辑推理,不管叫不叫“逻辑推理”,也不管是不是一步一步“因为”还“所以”实现的,总之是排除众多可能的还是有道理的歧义,留下作者的唯一的正确的原意,而且,这个过程中也难免有发现作者的错误的时候,这也是为什么一些中国人“厚古薄今”偏爱古人,同时另一些中国人“厚今薄古”偏爱今人,因为,他们发现了古人的错误嘛,自古以来一直如此

但是,西方的“书”的概念跟中国的“书”的概念有本质不同,因为,中国的“书”只有一种,那就是都是人的“书”,西方的“书”有两种,那就是神的“书”和人的“书”,比如犹太人的“神”的儿子基督的《圣经》就是神的“书”

对于神的“书”,西方人是假设正确的,虽然,《圣经》也有一千多年了,但是,对于神的“书”,不可以“厚今薄古”,《圣经》上写的都是正确的,责任在读者是不是能理解正确,或“悟”出基督的正确,是人的有限的智慧面对基督的无限的智慧

所以,虽然,我以前说过多次,我不厌其烦再说一次,西方的“出版自由”和“言论自由” 的概念跟中国的“出版自由”和“言论自由”的概念也有本质不同,原因就是西方有基督的神的“书”坐镇,因此,在西方社会,出版人的“书”和人的言论连小巫见大巫都算不上,比较《圣经》,社会影响极小,可以忽略不计,所以,西方可以随便出版人的书,当然了,出版别的“神”的“书”属于出版“魔鬼”的“书”,虽然,近代西方对“魔鬼”有所“宽容”

后来,西方社会世俗化了,《圣经》的地位有所下降,也就是说基督管的事儿少了,西方就有了另一本假设正确的书,那就是《宪法》,跟《圣经》一样,《宪法》永远正确,有时不正确了也可以解释正确,“最高法院”有解释《宪法》的“话语权”,跟教堂解释《圣经》一模一样

如果你发现《圣经》有错误,结论只能是你的有限智慧理解不了基督的无限智慧,同样的,如果你发现《宪法》有错误,结论只能是你理解错了,或解释错了

我再举一个例子,而且是最简单的例子,因为,往往最简单的例子最说明问题

比如中文“你是庄冬”,没有标点符号,还可以是“你是庄冬?”,有歧义

有歧义就需要判断,也就需要逻辑,排除不合理的,接受合理的

对应的英文是“You are Zhuang Dong.”有标点符号,没有歧义,问问题就是“Are you Zhuang Dong?”不仅有标点符号,还变顺序,虽然有点“脱了裤子放屁”,多了一道程序,但是,绝对避免了歧义

当然了,多了一道程序就不怎么逻辑,反正谁也不能说多了一道程序很逻辑,干嘛要上两把锁,当真一严格分析多了一道程序,严密的逻辑形式推理一下,多了一道程序还可能负负为正反而产生歧义呢

所以,有没有歧义也是规定死了的,不可以独立思考,规定了没歧义就没歧义,没歧义就不需要判断,也就不需要逻辑,都是确定的,都是合理的,读的时候就不需要思考,不需要判断,不需要逻辑推理,当然了,对于结论是可以怀疑甚至否定的,比如西方人读《可兰经》就怀疑甚至否定

总结一下就是,作为语言,使用汉语比较需要逻辑,使用英语或西方欧洲语言比较不需要逻辑,但是,因为,逻辑是死的,所以,表达或交流逻辑,英语或西方欧洲语言比较汉语有优势,而汉语作为交流的工具在表达逻辑过程上比较英语或西方欧洲语言有劣势

最后,我抄一段《道德经》“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说的是什么东西产生了是因为有对那个东西的需要,好比供需关系,就连“仁义”和“智慧”都不例外,当然了,老子还举了别的例子“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一种“断句”是“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

逻辑吗

或者就是“因为大道废,所以有仁义;因为智慧出,所以有大伪”

一定需要“因为”和“所以”才逻辑吗

因此,说汉语的中国人有的是没有明文表达的逻辑,所以,汉语加上标点符号,“因为”和“所以”也算符号,等等等等,汉语就可以表达逻辑过程了

关键词(Tags): #中国人#大声说话#西方人#小声说话通宝推:说几句,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