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历史转折关头的回首(一)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3周年 -- 删ID走人

共:💬74 🌺982 🌵23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历史转折关头的回首(一)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3周年

又到了一年圣诞节,过了圣诞节就是12月26日。对于中国人民来说,这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因为这是毛泽东同志的生日。由于地球是圆的,又是自西向东转的,我们中国属于东八区,也就是说西方人庆祝的圣诞节其实跟咱们这里的12月26日很大程度上是同一天。

其实一个星期前我就想动笔,在这个日子写点文字纪念一下。只是这段时间思绪较多,一时不知如何落笔。因为毛泽东同志这个话题太过庞大,他虽然已经去世40年了,但他的事业,他给中国乃至世界留下的政治遗产依然左右着我们的生活。人们对于他的评价依然充满着争议,对他毕生所奋斗的事业,人们的看法在极端的两侧摇摆。对于这样一个人物,无论怎么描述都是困难的,因为我们每个人都还处在他的身影之下,无法看清历史的全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所以本文不试图对毛泽东和他的事业进行全景式描述,只是在这个历史关口说一些很个人的,片面的看法。

毛泽东同志1893年12月26日出生于湖南省湘潭县一个叫韶山冲的小山村,父母都是农民。父亲毛顺生精明干练,母亲文七妹勤劳善良。他父亲毛顺生是个经营能手,早年当过几年兵,回来务农以后,几年内就把家庭经营的风生水起,从无立锥之地的贫农变成了有水田几十亩,还经营着米市生意的富农。如按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的正常剧本走,毛家将在一代人时间内走出韶山冲,两代人内崛起成湘潭县长沙府的新兴缙绅家族,进入旧中国的上流社会。这是封建王朝治下的中国农民唯一改变自己社会的渠道。毛泽东同志的父亲毛顺生,也是按这个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走着,直到他的长子毛泽东降生于这个世界之上。

1893年,是大清光绪19年,在北京的紫禁城里坐龙庭的是22岁的光绪帝,而真正统治这个古老而又庞大的国家的是幕后的慈禧太后。自从1644年满清八旗贵族入关以来,大清的统治已经维持了两百多年,虽然外部历经了两次鸦片战争,不断对有坚船利炮的西洋人割地赔款,内部又有太平天国之乱,西北的同治回乱,新疆回部的叛乱,江淮地区的捻军之乱。但在慈禧太后高超的政治手腕和汉人重臣的尽力扶持下,这些叛乱都一一被剿灭了。面对西洋人的坚船利炮,在洋务派大臣们的努力下,大清也有了铁路、邮局、钢铁厂、造船厂、炮厂等等,建立了坚船利炮的水师。西洋人有的东西,大清全都有了,面对西洋人的坚船利炮,大清应该再也不会割地赔款了。似乎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大清可以把古老的生活方式一劳永逸地继续下去,大清治下的四万万子民依然可以重复着他们祖辈重复了两千年的生活。在这个历史节点上,无论是紫禁城里的满人皇帝,还是湖南小山村里的汉人农民毛顺生都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所有人都想不到未来的巨变就在眼前。

在毛泽东出生的第二年,也就是旧历甲午年。大清和日本在朝鲜打了一仗,日军从朝鲜半岛登陆,攻克平壤,越过鸭绿江,兵锋直逼山海关,陆上清军不堪一击一触即溃。水上也好不到哪去,洋务派建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灰飞烟灭。马关条约,清廷赔了2亿两白银,割让了辽东、旅顺、澎湖、台湾。甲午战败,败的一踏涂地,修修补补可以维持原样的幻觉,被现实毫不留情地撕了下来。大清,这个有着四万万臣民的庞然大物,被抛进了历史的洪流,延续千年的轨迹在激流中改变了航向。同年在京城赶考的十八省举子在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组织下“公车上书”光绪帝,要求变法自强。

在这历史性的变革面前,首先感到危险的是王朝统治阶级中的预备精英们,他们主动要求改变。过了几年,预备精英们搞的百日维新昙花一现般地失败,紧接着西洋人和新阔起来的东洋人联合起来打进了北京城,慈禧太后和光绪帝仓皇出逃。八国联军的军事行动被动员起来的千万义和团民所阻止,然而王朝的上层架构已经被冲击的七零八落,旧的体系已无路可走,新的尝试却一下子撞到了南墙,整个北中国乱成一团一地鸡毛,没人知道未来的前进方向在哪。这个时候东南的省份又扮演起了过去几千年里同样的角色,坐看北方乱成一团糟,最后还是洋务派旧官僚出来收拾了残局,旧官僚中最新派的袁世凯掌握了王朝的权力中枢。作为两千年帝制社会培养出来的政治精英,袁世凯不知道前进的方向在哪,但他清楚地知道旧路子走不通,必须斩断后路才能往前走。跟小打小闹做表面文章的预备精英们相比,政治家的出手老道的,直指问题的核心,废除科举!

袁世凯做出了斩断后路的决策,正准备踌躇满志地施展手脚,然而历史的演进方向再一次脱离了旧官僚的掌控。废除科举的诏书犹如一声惊雷,传遍了汉地十八省,接着传遍了整个王朝境内。整个汉人士绅地阶级震动了,因为这意味着过去一千多年行之有效的生活模式发生了彻底的改变,所有人都被抛向未知的未来,人们在焦虑和动荡不安中迎来新的开始。

不过这一切目前都跟韶山冲的农民毛顺生无关,废除科举的诏书在京城和省城引起了轩然大波,到了湘潭县就是余波了,在县以下的广大农村,对于四万万文盲的农民来说,这件事几乎连个涟漪都没有。毛家还是按部就班的照着旧有轨迹向前走,毛顺生在省城听说了废科举这件事,但一时没能想明白这件事跟自己的家族有什么关系,这一年毛泽东已经12岁了。

尽管外面的世界这些年发生了滔天巨浪般的变化,在韶山冲这个小山村,生活还像过去一千多年一样平静。毛泽东出生后,像普通的乡村孩子一样长大,8岁那年他上了私塾,他不喜欢私塾里那个古板的老先生,跟自己的父亲毛顺生也关系不好。他聪明、固执、叛逆、同情弱者、爱打抱不平、敢于反抗权威,他喜欢学习读书,如饥似渴地吸收他一切所能找到的知识。他讨厌一切旧的秩序,渴望新的东西。尤其讨厌自己那个古板固执的父亲,鄙视父亲一生所追求的光宗耀祖。

袁世凯宣布废除科举的第二年,毛泽东从私塾辍学了,回到家做起了父亲的长工。毛顺生曾经想让毛泽东去做米店的学徒,毛泽东不愿意去。科举废除了,在这个小山村里,精明的毛顺生比他的乡亲们更早地意识到了世界发生了变化,但他还没想好如何应对。这个时候,毛泽东比他父亲更早地作出了正确的选择,16岁的毛泽东,找了自己的亲戚说服了他的父亲让自己去新式学堂去上学。在东山小学堂,少年毛泽东接触到了各种新的思潮,从此犹如龙入大海,积极地投入了时代激荡的漩涡,并在其随后的一生中,永远地站在时代的最前沿。

1913年,青年毛泽东考入了省城长沙第四师范,次年第四师范并入第一师范,毛泽东在一师开始了长达五年的学习生活。地处中国腹地的湖南省,自从晚清理学大家曾国藩组建团练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并创立洋务派开始,就是中国的文化中心。省城长沙府,更是人文荟萃之地,各路文化精英聚集,各种新旧思维在这里激荡。 毛泽东在第一师范如饥似渴地吸收各种新知识新思维,积极引领学校潮流,轻车熟路地带领学生重复着自己小时候反抗父亲反抗老师反抗权威的叛逆行为,进行抗争运动。在一师他终于接触到了思想最前沿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倡导的斗争主义,让青年毛泽东如获至宝,果断摈弃了他过去所拥护的改良主义、宪政主义、无政府主义之类的思想。

此时的中国和十年前已经大不相同了,废除科举之后,满清朝廷没两年就被当年入关时拥护他们的汉族士绅阶级所抛弃,被孙文所倡导的民族革命推翻。民国了,满脑子西方新词汇的革命者们显然不清楚,懂得新词汇并不代表能掌握这么一个庞大的的国家,更不要说带领四万万人民向前进。于是辛亥革命就像当年的维新一样,除了把人民头上的辫子剪掉之外,没能取得任何进展。天真的革命者和天真的王朝预备官僚一样,对这个国家毫无掌控能力,他们并不了解中国,并不了解四万万个毛顺生们心里在想什么。于是在乱糟糟的局势中,以袁世凯为代表的旧官僚凭借着老练的政治经验,又一次掌握了最高权力。只是这一次,民众再也不买账了。两千年帝制培养出来的旧官僚,政治投机家,袁世凯和他的中华帝国在万众唾骂中,被埋进了历史垃圾堆。袁世凯留下的旧军阀趁机接管了这个国家的最高权力。

北京的城头变幻大王旗,地方的省长总督们也是走马灯似的换,到了1919年,在湖南省主政的是皖系军阀段祺瑞的下属,督军张敬尧。这位张督军行伍出身,主持民政实在不在行,征收钱粮横征暴敛,对付知识分子的反对声音就是武力镇压,总之就是简单粗暴。主政湖南不到一年,就激的民怨沸腾。此时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以新民学会为核心,吸引了一大批有新思想新文化的青年,他们在一起讨论如何改变中国这乱糟糟的现状,如何改造世界。他们创办了湘江评论,以毛泽东为主笔,宣言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主张人民联合起来敢于斗争争取胜利。这是一群拥有极大抱负的年轻人,在旧中国陷入漩涡中不可自拔的时候就已经着眼于全世界。这么一份报纸,在简单粗暴张督军手下自然是办不下去的,湘江评论只办了五期,张敬尧就派人把它查封了。只是张督军想不到他捅了个马蜂窝,毛泽东最看不惯的就是这种简单粗暴,最不怕的也是这种简单粗暴。果不其然,在毛泽东以新民学会会员为核心的组织带领下,湖南省发起了轰轰烈烈的驱张运动,看似恶狠狠的,试图以简单粗暴为手段维护旧秩序的旧军阀张敬尧张督军,不堪一击。作为毛泽东对抗这个旧世界的前进道路上搬开的第一块小石头,张敬尧谢幕了,旧军阀的时代结束了。(未完待续)

通宝推:云中飞,zen,joomla,说几句,寒冷未必在冬天,霹雳焦蛙,青木堂主,金台夕照,fisherx,红军迷,桥上,光头佬,西门飘飘,脚歪不怕鞋正,诸葛神候,掉毛的天使,马哥,白浪滔天,诸法空相,宁静致远,jhjdylj,想象残酷,繁华事散,隹子火,卢比扬卡,mezhan,阴霾信仰,盲人摸象,独立寒秋HK,脊梁硬,发了胖的罗密欧,西安笨老虎,侧翼,老老狐狸,流水寒,三笑,起于青萍之末,给我打钱87405,师兄,胖老猫,我心安处是故乡,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