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小孩取名不可太从众,而要注意立意取象 -- 林风清逸

共:💬60 🌺343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我也和任先生胡闹一下。

任先生举的例子……不敢恭维

取贱名好养活,这个风俗众所周知,但是推广到皇帝则似乎有点问题,而任先生举出的例证同样不能说明问题。比如曹操、萧衍、杨忠,很明显被取小名的时候和当皇帝八竿子打不着,于是任先生一半的例子就没了。而剩下的例子,既然叫风俗,势必得在一段时期内具有较高的普及性,如此之散的例子也谈不上风俗了。

==

北朝皇帝的小名(或者字)都是南史的记载,但鲜卑族并没有取字的风俗,实际这些大抵是他们的鲜卑本名。而因民族风俗不同,其取名方式与汉族不尽一致,因此有些不合汉族风俗的名字并不宜简单的视为贱名。

就任先生的例子而言,拓跋焘鲜卑名佛狸伐,佛狸是狼不错,但还有个伐字呢。这名压根不是什么贱名,翻译成汉语,正是后来戏里广为传唱的“狼主”。又如高欢鲜卑名贺六浑,意为“可爱”,与其汉名“欢”是关联的。再如杨坚小名那罗延,按《慧琳音义》,“那罗延,此云坚固”,是其汉名的对译。

==

唐高宗李治小名叫雉奴,他嫡二哥李泰小名叫青雀,但偏偏李世民的嫡长子李承乾没这样的小名。李承乾八岁立为太子,李治后来得登帝位是意外结果。所以从某个角度说起来,这个例子反而可以证明皇帝不取贱名。

汉武帝幼名刘彘,不见于史记汉书,而是出于汉武故事,汉武故事这书比较喜欢索隐行怪,可信性不是很高。而且严格说起来,其记载与正史还是矛盾的,汉武故事说刘彘由胶东王立为皇太子时,改名为彻;然而正史记载则是立为胶东王的,就是皇子彻,而不是皇子彘——而且同样的,汉武帝非嫡非长(立太子前先立其母为后,算是追加了嫡子身份),也不是生下来就被属意的继承人。

==

再和任先生闲聊点题外的,“后蹄废谓之彘”,我还看到有的版本是“后蹄发谓之彘”,但未见废发二字共存的。以“后蹄废”把彘解读为后腿有毛病的猪,这说法据我所知是说文解字注所采用的。从文本上看没问题,但我觉得八成是文本本身有问题,应该取“发”字为正。

为什么呢?因为猪“后蹄废”并不是个常见现象,我不认为值得专门造一个字来描述。走路屁股一扭一扭好像有毛病的牛叫什么?走路屁股一扭一扭好像有毛病的马叫什么?牛马是役兽,腿脚有问题的可能和影响显然比猪要大,都没有专字,猪何德何能,还享有专门的一个字来描述其腿疾呢?

而“后蹄发”则容易理解的多,“后蹄发”,即后蹄有力,很可能是当时相当一批猪的体征。猪的驯化历史不很久,还不到万年,汉时的猪保有相当野性是非常可能的。而野猪和家猪最大的区别就是野猪孔武有力,善冲锋;而家猪则肥胖迟笨。换句话说,“彘”是后蹄有力的猪,彘为野猪,也符合通常的理解和阅读习惯。

当然,这个探讨不影响任先生彘为贱名的结论。从人彘的典故看,把彘加到人头上不会是什么好事。

通宝推:桥上,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