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民主自由与皿煮柿油 -- 不懂怪怪

共:💬47 🌺437 🌵13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一)探寻美国发展强大的精神源泉

从美国波士顿延3号公里向南大约80公里的小镇普利茅斯,是1620年美国第一批移民乘坐五月花号船登陆并修建定居点的地方。之前往来新旧大陆的都是猎人和商人,并不在新大陆定居。第一批移民男男女女还有婴儿总计102人、其中成人清教徒35人,还有少量的牲畜、农作物种子、 当作船上主要饮用水源的几大罐的啤酒和当作主要食物的很多桶干饼,以每家10英镑的巨款(相当于当时英国殷实农民家庭劳作一年的总收入)购买船票前往新大陆定居。一路上颇多波折,最后阴差阳错地登陆了这个后来被命名为普利茅斯的地方。因为远远地偏离了最初官方批准的目的地,本次移居就没有了官方的支持,他们只能选择自治。船上的41名成年男子起草并签署了著名的《五月花号公约》,强调“人民可以由自己的意愿来决定自治管理的方式、不再由人民以上的强权来管理。为了上帝的荣耀、为了增加基督教的信仰、为了提高我们国王和国家的荣耀,我们漂洋过海,在弗吉尼亚北部开发第一个殖民地。”“我们这些签署人在上帝面前共同庄严立誓签约,自愿结为民众自治团体。为了上述目的能得到更好的实施、维护和发展,我们保证遵守和服从所有将来不时依此而制定的颁布、对这个殖民地全体人们都最合适、最方便的法律、法规、条例、宪章和共识。”由此可见,第一批以清教徒为主体的移民,在经济方面的考虑较少,因为在新的殖民地几年的收获也比不上在英国一年的,更主要的是信仰和使命。按照“五月花”号上的清教徒领袖,按照后来普利茅斯殖民地总督威廉?布莱德福(William Bradford)的说法,此行“舍弃了舒适的城市”,是去“山顶上”建立“天堂的国家和精神的平安”的寻求宗教自由的朝圣之旅。

“五月花号”停泊后,已经是深秋,移民们同时开始来自己的艰难生活。搭房子、建教堂、养牲畜、砍树开荒,一刻不停地进行辛勤劳作。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修建房屋和村寨防御体系,应付印第安原住民的封锁与摩擦战斗。房子还没有搭好,严寒的冬季就到来了。短短的三个月里,27名男子、13名妇女和10个孩子被严酷的自然条件和疾病夺去了生命,船员中也损失近半。冬季过后,幸存的53名幸存者才正式离船登陆,随后“五月花号”船返回英国。

普利茅斯和整个马萨诸塞的土地并不肥沃,不适合耕作,也没有金矿银矿和富裕的印加帝国可以掠夺。第一年,新移民们有幸得到了一名会英文的印第安土著的帮助,与当地酋长建立了友好关系。在民选总督布莱德福的带领下,移民们辛勤劳作、相互协作,终于迎来了一个丰收年。11月底,移民们邀请当地部落的酋长和90多名印第安人一起庆祝,把酒言欢、载歌载舞,也因此有了美国独有的全国假日感恩节。

时间过到了第二年,北美遇到了严重的干旱,移民们与当地印第安部落的关系急转直下,印第安人封锁了移民的村落,双方开始了流血冲突。 新移民们实在是坚持不下来了,就决定还是返回英国算了。说来也巧,移民们刚刚突破印第安人的封锁还没有到达海边,就遇到了第二批清教徒移民,这才重新振作精神继续进行殖民大业。得到有生力量的移民们这次发扬了昂格鲁撒克逊民族阴忍的优点,改换了与印第安人的战斗策略。他们不再直接与定居点外面的印第安部族战斗,而是开始卖先进武器给更远的与邻近印第安部族有仇恨的部族,忽悠挑动他们进行部族战争,在新部族战胜了围困定居点的印第安部族后,移民们再把武器卖给更远的部族。这样,在不断扩展的部族战争中,新移民逐步站稳了脚跟并逐步扩大了定居点。之后的20年间,大约2万多清教徒移民美国波士顿周围的新英格兰地区。

看到这里,我不禁感慨万千,明明短短的几个月就已经折损了过半的人口,包括妇女和儿童,这些清教徒怎么就这么坚定不移地勇往直前,前赴后继,这样的勤劳勇敢真的是令人深深地敬仰。本怪生在红旗下,长在新中国,一直以来都以自己是个中国人而自豪,因为我们是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后来等有机会访问了很多的国家,粗粗地了解过各个国家的人文历史后,我发现了一个怪事,几乎所有的国家所有的民族都在说自己是勤劳勇敢的人民和民族,再小的地方都有自己勤劳勇敢的民族英雄。看来勤劳勇敢才是一个普世的好东西,经得住悠悠历史和诸多民族的考验,并非中华民族的专美。各个国家民族的勤劳勇敢程度尚没有一个统一的尺度来衡量,本怪在此斗胆抛出一个,即在追求共同理想时能够持续付出多大的努力和承受多大的牺牲。以此标准,除我抗日时期的中华以外,作为美国的创立者的这些清教徒绝对是位列地球村前三位的。就连现今大家一致诟病的懒猪国家,在大航海时代他们的人民也都是出了名的勤劳勇敢,妥妥地位列世界历史前十。仔细看一下,历史上每一个大国崛起时期的人民都是勤劳勇敢的典范。

北美新大陆有富饶的自然资源,但是都埋藏在地下,需要辛勤的双手才能发掘,因此移民们最初的生活是极其艰辛的。相比英国,这里没有成熟的田地和物产。相比自然条件更加优越的南美洲,这里没有金山银山,也没有国王军队的保护。把他们凝聚起来的不是简单的对财富的急功近利,而是对建设宗教自由“天堂的国家和精神的平安”未来美好生活的共同理想追求,这是他们的使命。清教徒们能依靠的只有自己的双手和相互间的帮助,这是他们的责任。另外,因为财富的创造和积累靠的是移民们来到北美后从事的辛勤劳动,与他们来美国时带来的原始资产和原来的社会地位关系不大。比如刚刚说到的民选总督布莱德福就是一个生于一个平民家庭,没受过高等教育,但在生活中练就了高超的生存技巧和领导才能,还很擅长处理纠纷,因此在第一任总督上任仅仅3个月就病逝后被移民们推举为新的总督,卓有成效地领导大家长达31年。这样的环境造就了一个平等的没有显著社会阶层差异的新社会,人们要想过上更好的生活,爬上社会的更高层,就要依靠自身的辛勤与努力 。新教徒有一句名言,“Pleasure is sin”,任何最求享乐的意识都是一种恶,是与基督徒的原罪相当的恶。一句话,勤劳才能致富、努力不懈才能上进。去南美移民,可以快速地致富。但是掠夺富裕的印加帝国,需要动用西班牙葡萄牙国王或者女王的军队,守护金矿、银矿也需要军队,建立种植园驱赶当地的印第安土著,也离不开军队,这些都是只有权贵才能做到的。北美的社会环境从根本上决定了英国和北欧移民与南美的西班牙、葡萄牙移民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

在波士顿市中心有一组铜质的雕像,刻画的是爱尔兰大饥荒时期刚刚逃难到北美的爱尔兰难民。难民们衣衫褴褛、身无分文、饿得奄奄一息。波士顿的先民好心收容了这些可怜的爱尔兰人,提供给他们救命的住所、衣服和食物。爱尔兰人无以为报,表示等来年春天就离开。结果春天到了,爱尔兰人还是选择留下,波士顿人依旧宽容地欢迎和接纳他们。这些爱尔兰人保留了自己的天主教信仰和很多的民族特性,但是很大程度上接受了清教徒精神财富,依靠自己的双手辛勤努力,发展壮大。现在北美的爱尔兰族群人口比正宗的爱尔兰国还多,经济发达程度也更高。大家熟知的肯尼迪总统是爱尔兰人,GE前总裁韦尔奇也是爱尔兰人。从当初的奄奄一息,到如今的富可敌国,可以看出美国立国精神的伟大力量。

同样的故事也发生在纽约的爱丽丝岛,这是美国当年接受欧洲移民的最主要门户,如今已经是作为移民博物馆的旅游胜地了。从博物馆的展示可以看出,移民们上岸后,大多数就囊中羞涩甚至两手空空了,约一半的移民留在纽约淘生活,另一半则乘上火车继续前往北美的其他地方。那时的美国可不是今天的霸主,在欧洲人眼里那是土得掉渣的蛮荒之地,是典型的乡巴佬。真是这些乡巴佬,用自己的勤劳双手和聪明智慧勤,在一战、二战之前就把美国建设成为了世界上的第一大工业国。

在纽约西北方向,哈德逊河的上游西岸,坐落着鼎鼎大名的西点军校。西点军校是培养美国的陆军军官,肩负守护和传承美国精神的重担。西点的校训“责任、荣誉和国家”,首先强调的是责任,是服务报效国家和人民的发自内心的责任感;然后是荣誉,是对军人或者学员诚实、自信、信任和相互尊重等良好道德行为的严格要求;最后是国家,要求军人或学员树立为美国国家利益和民族理想服务的献身精神。这就是为世人所道的西点精神,是美国精神的结晶。西点军校培养了众多的政界军界超级名星,包括艾森豪威尔总统、巴顿、布雷德利、潘兴等将军,当然还有志愿军的老对手和手下败将麦克阿瑟将军。

从各个角度看,使命感和责任感才是美国立国的精神支柱。北美新移民是崇尚民主自由的、是推崇人权的,但是在这些的背后能把大家团结起来共同面对严酷的环境的还是崇高的使命和共同责任。 可以设想一下,除去这些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移民们单纯地追求个人的人权、民主和自由,他们是否会来到新大陆、是否能够坚持下列、是否能够不断发展?大家看看如果建立一所军校,不提责任、荣誉和国家,就提民主自由和人权,这样的军校能否生存,能否培养出一名合格的军官?靠这样的军官和军队能否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民主自由和人权与使命感和责任感在一起时就是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幸福美满的灵丹妙药;只提民主自由和人权,绝口不提使命和责任,就会变成皿煮柿油,这就是美国世纪大忽悠的核心。

下面我打算要多花一些篇幅从以使命、责任为核心谈谈民主、自由和人权,谈谈包括中国、日本、德国等的发展轨迹,谈谈美国大忽悠为什么能大行其道,谈谈日本、台湾等是如何被忽悠着道,谈谈中国的阎王殿怎么堕落成战五渣,谈谈中国对内对外宣传存在的致命缺陷,谈谈美国发展的瓶颈、谈谈中国发展的瓶颈,内容太多太杂,可能要花一些时间来慢慢梳理。

(土鳖扛铁牛)

关键词(Tags): #使命感 责任感通宝推:Ace,梦想的秋天,diamond,西安笨老虎,阴霾信仰,普鲁托,相信逻辑和常理,未知如之何,兰之子,盲人摸象,拿不准,李根,樊逖,脊梁硬,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