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Andrew Marr:当代英国的诞生 -- 万年看客

共:💬162 🌺1352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13,镜厅的阴影

对于德国来说,战争结束得猝不及防。首先,德国公海舰队收到了一项拼死求荣的最终任务,要求他们直接攻击英国本土,于是水兵们就哗变了。舰船上升起了白旗,军官遭到枪决,火车遭到征用。革命浪潮席卷了沿海城市,工人与水手仿照俄国人的先例纷纷成立理事会。奥尔登堡的共产主义者们还成立了一个没能维持几天的共和国,国家主席是一位轮机加煤工。身穿制服的德国军官被愤怒的平民们满街追打。鲁登道夫引咎辞职。德皇在威尔逊总统的压力下被迫退位,德国宣布成立共和国。接下来威廉逃到了中立国荷兰,终日以“热腾腾的英格兰好茶”与黄油酥饼以及司康饼之类的英式茶点自我安慰。尽管德国国内很多人都要求荷兰将他交还德国接受审判,但是荷兰人依然为他提供了庇护,让他栖身在多伦的一座小城堡里。德皇平时依靠砍伐木材来打发时间,装扮成乡绅的架势,怀着五味杂陈的心情观望着希特勒的崛起。威廉的军队希望战场上能实现停火,然后作战双方就未来局势进行审慎的谈判。饱受颠簸的德国代表团乘车穿越前线来到联军面前,却未曾想到联军立刻要求德军放下武器全面后撤。面对着国内的革命浪潮,他们在进行了一番毫无成果的抗议之后终究还是签字了。德国就此踏上了羞辱游行的第一阶段。

与1945年不同,1918年的德国并未被解除武装或者遭到占领。德军依然还在法国作战,在中东赢得决定性胜利。德国人以为自己要进行和平谈判,其实他们收到了一份最终通牒。鉴于一年前这个国家刚刚蛮横地向俄国头上强加了一套不平等条约,如今大概只能说是报应不爽。但是汇聚在巴黎的各国领袖们——领头的是刚刚乘船从美国赶来的威尔逊总统,其他人包括劳合.乔治,克里蒙梭以及意大利的维托里奥.奥兰多——远没有看上去那样强大。这场战争震撼了世界,就算是战胜国也已经精疲力竭了。他们不理解俄国布尔什维克革命究竟意味着什么,也无法与布尔什维克谈判。在巴黎以外,从布达佩斯到慕尼黑,共产主义者的起义此起彼伏。身穿礼服头戴礼帽的代表团成员很清楚饥饿与愤怒很可能颠覆整个欧洲。

如今的人们对于《凡尔赛条约》的印象并不太好。这份条约在战败德国的头上积压了巨量的赔偿条款,导致希特勒上台并且引发了英德之间的第二次战争。这份条约将德国羞辱得体无完肤,但却又未能将其捆绑结实,从而避免下一次对抗。这份条约的主导原则是威尔逊总统提出的民族自决,可是这一原则掀起的希望很快就被粉碎了,因为民族自决就意味着帝国主义的末日,而这场战争的赢家恰恰是帝国,尤其是大英帝国。美国人大概很反感大英帝国体系以及欧洲领导人组成的古老帮派,但是他们也没多少办法。很多在1919年离开巴黎的国家都心存怨愤,例如日本与意大利这两个未来的帝国。美国参议院多少意识到了这其中的问题并且拒绝批准协议,因此美国从未加入国联,尽管国联正是威尔逊一手促成的。法国舆论认为这份条约过于宽大,以至于法国的战时领袖克里蒙梭在第二年就被选民赶下了台。条约墨迹未干,波兰、爱尔兰与土耳其就重燃战火。《凡尔赛条约》的用意是彻底终结旧式战争,结果却仅仅画下了一个逗号。

对于英国来说,在停战日的欢欣鼓舞情绪逐渐消散之后,并没有多少人能够看清上述的各项问题。无论威尔逊与克里蒙梭回国之后要面对多少麻烦都与劳合.乔治无关,此时正是他春风得意的时候。1918年12月他赢得了一场压倒性的普选胜利。支持联合政府的自由党人以及联合主义者都同意暂时不会相互作对,因此战时联盟得到了延续。大量女性刚刚获得投票权,再加上政府进行了新一轮选民注册,使得1910年大选的投票人数足有上一次大选的两倍,而且选举结果是劳合.乔治这位“赢得战争之人”的重大个人胜利。联合主义者与支持劳合.乔治的候选人总共在下院赢得了473个席位,阿斯奎斯一派的自由党人只剩下了可怜兮兮的29个席位——就连阿斯奎斯本人都丢掉了自己的议席。工党内部都和平主义者全都丢掉了议席,但总体而言工党的席位却增加了二十个,一跃成为了下院第二大党派。女性现在也有了参选议员的资格,但是此时的威斯敏斯特依然一名女性议员也没有——这一时期唯一一位通过选举步入政坛的女性就是贵族出身的新芬党成员康丝坦斯.马科维奇(1)。她与其他新芬党同志们席卷了爱尔兰南部的各个席位,并且一起走进了都柏林自行成立的下议院。劳合.乔治确实为自己埋下了隐患。他过度依赖联合主义者,并且在竞选期间夸下海口,要让英国成为一片配得上英雄的土地。联合主义者将会主导的新政府,他的承诺也成了空话。这两点都将令他在日后后悔不迭。但是这个反复无常、才华横溢、贪污成性且充满魅力的人此时正处在人望与权力的最顶峰。

战争将劳合.乔治从激进派变成了建制派的支柱。他比许多同僚都更加稳健,始终希望能与德国达成更公平的停战条件,并且一直保持着对于福利体系的兴趣。但是在国际舞台上他已经成为了大英帝国的领袖。英国从没像现在这样倾慕法国与美国这两位盟友,但是英国人依然感到这场胜利是属于大英帝国的胜利,因为美军战后并未驻扎在英国,而且美国人来得毕竟有点太晚了。当弗兰德斯与加里波利几乎没能带来任何好消息的时候,次级战场依然传来了令英国人欢欣鼓舞的捷报:T.E.劳伦斯积极参与了阿拉伯人对抗土耳其人的叛乱,德军势力在东非也遭到了挫败。在战争最黑暗的日子里,劳合.乔治一手创建了帝国战争内阁。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以及南非与英国本土一起承受了牺牲,也分享了胜利。英联邦各个成员之间的关系远比现在更加紧密,英联邦的意义也远比现在更为显著。来自加拿大、澳大利亚与印度的士兵都留下了令人叹为观止的英雄事迹。来自南非的扬.史末资在布尔战争期间曾经率领别动队与英军为敌,一战开始之后却成为了战争内阁的成员,被封为英国陆军元帅,还先后成为了国联与联合国的创始人。以他为代表的众多英联邦成员国国民都成为了英国人心目当中的英雄。现在战争结束了,帝国的地位比以往任何时候似乎都更加巩固。爱尔兰问题显然是不能再拖延下去,印度也发出了不详的喧闹声,但现在看来此刻正是帝国向外扩张而不是向内收缩的好时机。

英国做出的最糟糕的决定就是在中东地区上下其手。二十世纪初大英帝国的中东战略这个题目实在太大,无法在这里分析清楚。但是英国在应对穆斯林世界时的颟顸无能与两面三刀的确留下了至今也无法忽视的恶劣遗产。大英帝国贪图中东的土地与石油,同时对于伊斯兰教的了解又浅薄得可怜。至于帝国军人则在中东留下了一个个或者充满英雄气概或者令人大呼荒唐的时刻。大英帝国的所作所为在中东留下了当代伊拉克这道创伤,还催生了好几个或极端或专制的政权。一开始英国主要与埃及打交道。为了控制住苏伊士运河以及石油储量丰富的波斯湾,埃及几乎成为了英国的属国。由于丘吉尔在战前就完成了英国海军从燃煤舰队向燃油舰队的升级,波斯湾的油田与阿巴丹的炼油厂就成了国家利益的关键——也为盎格鲁-波斯公司的股东们带来了巨额收益。但是1914年奥斯曼帝国决定站在德国一边,这样一来英国的中东战略就有了新的可能。在战争初期,为了保护波斯湾的石油,一支英印联军入侵了奥斯曼帝国,入侵地区相当于今天的伊拉克南部。在当地居民睡眼惺忪之际,他们占领了由一片土墙小屋组成的巴士拉,直到当时现代世界都遗忘了这个城镇的存在。一支向北穿越美索不达米亚的大型先遣军一开始打了不少胜仗,但是后来将战线拖得过长,又被切断了后路,在巴格达以南的库特-阿玛拉遭到土耳其人围困,最后不得不投降。到了1917年,一支规模更大的英军终于占领了巴格达。

另一只英军打得更加精彩。经历了不太顺利的开局之后,他们在1917年将土耳其军队与德国顾问从巴勒斯坦与叙利亚赶了出去。艾德蒙.艾伦比将军是一位性如烈火、体格敦实并且才能卓著的将领,还是克伦威尔的后人。他在埃及组建了一支军队,成员几乎来自大英帝国的每一个角落,此外还有三个营的犹太志愿兵,主要来自美国。艾伦比拥有12000名来自英国、澳大利亚与印度的骑兵,还有飞机、装甲车与鱼雷艇助阵,在武力上压倒了土军。另外他本人也算得上机变百出,屡屡使出妙计。他首先占领了加沙,然后威尔士近卫营又在橄榄山下小小地打了一仗,从而占领了耶路撒冷。于是艾伦比就成为了七百年来第一支抵达耶路撒冷的基督教军队的领袖。他步行走进这座城市,身上没有携带任何武器。朝圣完毕之后他又向北打入了叙利亚并且击溃了当地的土耳其军队。这一仗算得上是一战期间最靠后也最重要的战斗之一。另一位与艾伦比一起成为传奇的英国人是T.E.劳伦斯或者说“阿拉伯的劳伦斯”。他不仅是学者、作家与考古学家,还是一名自我炒作的能手。他促成了今天沙特地区的阿拉伯部落的叛乱,并且很谦虚地将其称作“余兴节目的余兴节目”。整天穿着阿拉伯长袍到处招摇的劳伦斯说服了艾伦比,假如能动员哈希姆家族将骆驼背上的贝都因人联合起来打游击战,并且由他自己担任指挥,那么正面战场将会受益良多。他们需要支付的代价则是向哈西姆家族的费萨尔酋长许诺在未来建立一个全新的阿拉伯王国,横跨今天的叙利亚、以色列、巴勒斯坦、约旦与伊拉克。当劳伦斯与费萨尔酋长伴随着艾伦比的骑兵步入大马士革的时候,两人都以为这样的前景已经板上钉钉了。

他们的想法可谓大错特错。首先英国外交部长阿瑟.贝尔福早已在著名的1917年宣言当中承诺要支持犹太人建国。在一次内阁会议之后他给罗斯柴尔德勋爵送去了一封短信,声称英国“同情犹太复国主义者的抱负”,而且英国很看好“在巴勒斯坦地区为犹太人建立一个国家级的家园”的设想,并且愿助一臂之力,前提是“应当明确意识到不应以任何形式损害巴勒斯坦现有的非犹太人群体的民事与宗教权利。”从那以后人们一直在争辩这番话究竟是什么意思一方面这封信似乎许诺要让犹太复国主义者们拥有一个自己的国家,另一方面又认为这种做法未必一定要损害当地阿拉伯穆斯林的利益。但是无论怎样拐弯抹角,这番话都绝不意味着一个独立的阿拉伯国家可以将巴勒斯坦包括在内。这份声明令艾伦比忧心忡忡,以至于暂时瞒报了这条消息。但是对于费萨尔酋长与阿拉伯叛军来说更糟糕的事情还在后面。奥斯曼帝国刚刚崩溃,英国与法国就为了瓜分帝国残骸而大打出手。英国人一直觊觎美索不达米亚。从前的理由是为了预防沙皇或者德皇——后者自封为全体穆斯林的保护者——可能会取道此地向南侵入。一战结束之后这个威胁算是不存在了,但是英国人又意识到巴士拉、摩苏尔与巴格达的沙地里渗出来的黑色粘稠物质几乎肯定是石油,而他们想要石油。与法国人签订了一系列复杂的分润协议之后,中东就遭到了瓜分。巴勒斯坦与今天的伊拉克成为了英国的势力范围,英国也就此将自己的地盘扩展到了埃及与波斯湾之外。法国人则得到了叙利亚与黎巴嫩。民族自决的高调这下算是唱不下去了。

因此在巴黎和会上,费萨尔酋长与陪同他参会的劳伦斯一并遭到了羞辱。另一位几乎与他们遭受同等羞辱的街头请愿者胡志明此时还是巴黎餐厅的一名侍应生,但是他的心中已经生发了越南独立的梦想。阿拉伯人这一次丧失的颜面多少还能在两年以后找补回来一部分,到时候丘吉尔将会在埃及再次召开一场会议,费萨尔将会成为第一任伊拉克国王,他的兄弟阿卜杜拉将会成为外约旦酋长——说穿了就是两个为了英国利益而服务的冒牌君主。哈西姆家族的势力就此遭到了削弱,阿拉伯世界的权力将会转向另一个叛逆的家族。这个伊本沙特家族奉行瓦哈比主义伊斯兰教,而这一理念对于当代世界的影响已经有目共睹了。站在德国一边并针对德国的敌人发动圣战的奥斯曼帝国是穆斯林世界的最后一个哈里发国,现在这个国家已经消失了。英国曾经鼓励阿拉伯人相信,哈里发国不应位于土耳其,而应当位于麦地那与麦加的统治者的所在地。战后奥斯曼帝国的毁灭与解体也意味着君士坦丁堡哈里发国的终结。这一事实在印度(当时与巴勒斯坦仍为一体)引发了大规模抗议与愤怒,因为当时印度足有七千万穆斯林人口。这些事件的情节都很复杂,但是很值得在这里简单捋一捋。我们凭空创造了好几个由傀儡统治者掌控的国家,我们将阿拉伯民族主义挑逗起来却又加以奚落,我们听任极端主义形式的伊斯兰思想发展壮大,我们根除了原有的哈里发国并且在穆斯林世界掀起了一场关于替代者的大辩论。一战的后果绝不仅限于每年佩戴在胸前的罂粟纸花,而是围绕在我们身边。

(1)https://en.wikipedia.org/wiki/Constance_Markievicz

通宝推:桥上,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