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信 -- 明心灵竹

共:💬100 🌺198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信

记得几年前看整合精神哲学先生的文章时,曾经看到一个很有趣的论断,大意是说,西方一神教对异端的零容忍以及对外在的“实在”(上帝)的追寻,产生了现代科学。

一直到最近我才大概想明白。

要说科学得先说所有科学的基础“数学”,我不是学数学的,对数学的理解连门外汉都算不上,可是又不能不说,所以就把我当做一个数学的门外爱好者,姑妄说之。

初中上代数时有一次考试,总共6个判断题,前5个很容易判断是错的,最后一个只错了一点点考虑到前面5个都是错的了,我便一不忍心给这个命题打了个勾。结果被老师教育:数学容不得一点错误!(对异端的零容忍)

我想不起来是哪个大师说的了,他对上帝的理解是,一直去分,不断的分直到分到不可分,那就是上帝。(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还原论的思想)

西方人对上帝的追寻从没有停止过,十九世纪末的数学家 戴维希尔伯特试图通过像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一样,对某一形式语言系统的无矛盾性给出绝对的证明,以便克服悖论引起的危机,一劳永逸地消除对数学基础以及数学推理方法可靠性的怀疑(这一段我是抄的百度百科)。

然后就到了大名鼎鼎的哥德尔不完备定理。

哥德尔不完备定理

哥德尔不完备定律包括两条:1,任何相容的形式系统,只要蕴涵皮亚诺算术公理,就可以在其中构造在体系中不能被证明的真命题,因此通过推演不能得到所有真命题(即体系是不完备的)

2,任何相容的形式系统,只要蕴涵皮亚诺算术公理,它就不能用于证明它本身的相容性。

大概解释一下,所谓相容本质是指的一致性,简单说就是不允许有矛盾(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对异端的零容忍),至于皮亚诺算术公理可以简单的理解为自然数。

哥德尔不完备定理实际是在说,对于任何一个足够复杂到包含了自然数的系统,他的一致性和完备性不能共存。而不完备定理2则是说,它本身的一致性就不能从它自身中得到证明。

哥德尔不完备定理从根本上否定了希尔伯特的企图,上帝要么一致,要么完备,即相容又完备的上帝可以洗洗睡。(考虑到上帝那么牛,至少得蕴含皮亚诺算术公理吧信

这时就很容易看出中西方文明的区别了,西方对异端的零容忍使得他们选择了一致性。而我们的祖先则没那么极端,比如老子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比如庄子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矛盾了又如何,对立又如何?相对于一致性,我们更喜欢完备性。

当然,单纯的用喜欢完备性来形容我们的祖先太轻佻了。我们的哲学观是 天 地 人。天地是外在的,是对立统一的是阴阳。而人则是内在的。用人去合天地。

怎么理解呢?

哥德尔不完备定理有一个很有趣的推论就是真不一定可证。比如当我们谈客观真理时会有一种,天行有常,不以尧存,不以桀亡的感觉。可是又有有志者事竟成(英语中也有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这种鼓舞人心的话。那么问题来了,当我们在追寻一个得不到的真理时,该如何取舍呢?孟子的回答是,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西方人呢?无论真理是什么,我相信上帝会带我到那里。

对于孟子而言,这是个以我为主的过程,能找到真理也好,找不到真理也罢,反正我会往这个方向努力,哪怕与世人为敌,哪怕什么都得不到。而西方人则是,我也不知道能不能追寻到真理,可是我把自己托付给上帝。不难发现此时上帝充当着一个拐杖的角色,就好像平面几何里的辅助线,没有它你证明不了,证明了之后可以鸟尽弓藏(擦掉辅助线直接给结论)。

所以科学也好技术也罢,不过是追寻某个信仰的产物而已。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很多大科学家是有神论的(毕竟在追寻真理的过程中充满着艰难险阻,如果不是对某个信仰之物的坚定恐怕很难支撑到成功的一刻)。也就很好理解为什么犹太人有很多大科学家(因为犹太人更不容忍异端,相对于另两个教,犹太教徒很多时候更虔诚)。而只要真理是能达到的(真理可证),这种几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动力总是更有可能带他们到达真理。

通宝推:道可道,時千峰,辣椒,普鲁托,天白,蓝鸟,snark,途人,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