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Taylor Branch:劈波蹈海——MLK三部曲之一 -- 万年看客

共:💬359 🌺1133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五,蒙哥马利公交车抵制运动1

霍特街弥撒大会之后过了几天,在印度那格浦尔附近的一座卫理会传教士学校里,一阵低沉的吼声刺破了清晨的宁静。一位老师冲出学校门外一探究竟,在校门旁边的棚屋里,他看到自己的同工詹姆斯.劳森(James Lawson)正在止不住地大喊大叫,鼓掌跺脚。如此肆无忌惮的欢乐令这位老师心慌意乱,几乎就好比劳森做出了他十分恐惧的暴力行径一样。他印象当中的劳森历来是一个理性压倒一切的人——劳森四岁那年就戴上了眼镜,平时言谈举止一板一眼,喜怒不形于色。可是现在,即便在西奥波利斯破门而入之后劳森依然还在手舞足蹈。面对同工的询问,极度亢奋的劳森说不出一句囫囵话,只能用手指着《那格浦尔时报》上的一篇文章,上面讲的是美国某小城里的上千名黑人拒绝乘坐实行种族隔离的公交车。

“终于开始了!”劳森哭叫道。非暴力运动是他长久以来的梦想,他曾经为了推行这项事业而被捕入狱。他之所以穿越半个世界来到印度,就是为了在非暴力运动的起源地求取真经。来到印度之后他却失望地发现,自从甘地遇害身亡之后,甘地主义就消解在了权力政治与口舌之争当中。可是圣雄的遗志如今居然在美国本土爆发了出来,就在自己位于俄亥俄州的故乡以南六七百英里的地方,如此讽刺的新闻实在令劳森情难自已。他立刻就意识到自己必须仔细研究一番马丁.路德.金这个人——按照《那格浦尔时报》的描述,金与他同岁,种族相同,而且还是同行。

回到蒙哥马利,深居简出的图书馆员朱丽叶特.摩根一连几天都在端详着空荡荡的公交车,然后就给《广告报》写了一封公开信。“自从在第一次马恩河会战期间运送士兵以来,出租车还从没有像上周的蒙哥马利那样得到如此充分的利用,”她写道。“众多黑人公民正在搭乘出租车或者步行穿越克洛弗代尔核心地区前往莫比尔路,不过激励他们这样作为的精神更贴近甘地的主张,而不是拯救了巴黎的‘出租车大军’。”摩根声称,抵制运动的参与者们“不仅吸取了甘地的教诲,也从美国土生土长的哲人梭罗那里获得了指引,而且正是梭罗影响了甘地。”她建议白人公民们读一读埃德蒙.伯克的《论与美洲的和解》,并且警告他们要避免“法利赛人式的热情”。在公开信的结尾她这样总结道:“人们难免觉得这几天的蒙哥马利正在创造历史,如今正是蒙哥马利建市以来最重要的一段时光。”

甚至就连那些一贯钦佩她的渊博学识的白人也觉得最后这句话表明她的脑筋不太清楚。不过就是一帮黑人女佣改换了惯用的交通方式而已,怎么会有神智健全的人认为这点小事居然会比蒙哥马利的整个辉煌历史更重要呢?摩根的公开信为她招来了白人青年的长期骚扰,他们向她家的窗户扔石头,在街头辱骂她,还在图书馆里捉弄她。摩根本来就是个性情极其敏感的人,这个弱点逗引得霸凌者们越发变本加厉。一年多一点之后人们将会在她家里发现她的遗体,死因是中毒,显然是自杀。白人公民理事会强调她的自杀缘由是情感脆弱,或者声称她有精神问题。黑人则认定她死于迫害,遭到迫害的原因就是“马恩河战役”公开信。

不过话又说回来,只有极少数最古怪的人们才能在当时就看出蒙哥马利公交车抵制运动留名青史的可能性。一开始只有为数不多的读者费心给《广告报》投稿讨论抵制运动,其中多数是白人妇女。在她们看来,这次事件无非是黑人为自己争取说得过去的待遇而已,因而完全无可厚非。一位女性来信人猜测这场纷争的背后一定有共产主义者暗中操纵。但为数众多的种族隔离主义者们并没有费心琢磨这个问题。《广告报》在头版社论当中,把蒙改联的主要诉求描述为种族隔离政策框架下的折衷——公车座位先到先得,黑人从后门上车,白人从前门上车,取消预留白人区。报社编辑小格罗夫.霍尔(Grover Hall, Jr.)劝蒙哥马利的白人干脆利落地接受建议,赶紧解决了这点破事。而蒙改联的温和要求又使得例如全国有色人种协进会在内的好些民权团体对于抵制运动冷眼相看。他们认为这场抵制运动想一出是一出,对于取消种族隔离并没有什么作用。

抵制运动参与者的日子也很不好过。每天晚上陪伴他们上床就寝的宗教激情总会在第二天早上冻结成冰冷的现实。在日常生活当中他们依旧不得不疲于应付暴雨、机械故障以及难以为继的穷亲戚。由于不能乘坐公交车从家里直接到达工作地点,他们不得不借助于复杂的接力式通勤方式,不能迟到,不能遭到解雇,不能与雇主顶嘴。他们下班以后大概还要想办法前往百货店买菜,回家做饭吃饭,照顾孩子,做家务。忙完这一摊子事之后,他们或许会出门参加弥撒大会,让阿博纳西牧师与金牧师的激昂言语重新为自己加满能量,然后再次回家,带着一身疲惫心满意足地入睡。直到第二天清晨在黎明刺骨的寒意中再循环一遍昨天的过程。大部分抵制运动的参与者都没有受过教育,他们当中最常见的职业就是女佣和零工工人。对他们来说,参与公交车抵制运动就等于放弃了最重要、最便利且最廉价的现代交通工具。抵制运动不仅严重影响到了他们的日常出行,也对他们的精气神造成了沉重的负担。

公交车抵制运动是一场日复一日的持久战。蒙哥马利警察局长在抵制运动开始的第一周就暗示,他将下令逮捕那些收费低于45美分最低定价的出租车司机。很显然这一招针对得是“出租车军”为了支持抵制运动而推出的10美分车费应急措施。假如警察局长出言必行,那么“出租车军”注定在劫难逃。金立即打电话给大学好友、全国浸信会牧师西奥多.贾德森.杰米森(T. J. Jemison),他是全国浸信会大会当中的一位秘书,也是全国教会当中的重量级人物,地位比金家父子高得多*。杰米森与金交情很深,可以直呼金为迈克。他在1953年夏天的巴吞鲁日市也领导过一次公共汽车抵制运动,巴吞鲁日当局同样禁止出租车资费下调以及私车提供出租车服务,于是他组织了大规模的拼车体系来应对当局打压。金从杰米森的回忆中尽力搜集了关于如何组织一个庞大拼车系统的一切有用细节。当天晚上他在弥撒大会上向人们解释了他们为什么必须在不依靠十八家出租车公司减价支持的前提下坚持抵制运动。金勇敢地宣布了一个好消息:他们可以组织一个类似巴吞鲁日市的拼车体系。要做到这一点,车主必须自愿提供私家车,司机必须是志愿者。司机与乘客之间不会直接进行付费交易,但乘客可以向蒙改联捐款,蒙改联则可以利用捐款来补贴拼车的费用。

金竭力用最炫目的辞藻向人们描绘了他的建议,但他心里很清楚,复杂的新系统肯定会引发一系列实际问题。富裕的黑人出借给抵制运动的汽车无疑会遭到破坏、磨耗与污损,或者被学生司机乃至于乘客滥用。在当时的美国,汽车仍然是社会地位主要象征之一,因此对于富裕的志愿者来说,把自己的私家汽车当成公共交通工具交给别人无疑是彰显共同进退精神的激进举措。可是乘客们却很可能因为越来越依赖于上位者的慷慨施舍而心生怨恨。道理全都清楚的金万万没想到,自己的提议居然再一次得到了集会人群的一致应和,人们的欢呼声震撼得教堂都瑟瑟发抖。抵制运动需要他们干什么,他们就愿意干什么。当天晚上就有一百五十多名车主报名把自己的汽车借给了抵制运动。蒙哥马利黑人原本因为阶层差距而四分五裂,现在却有了在日常生活当中融为一体的全新可能性。12月8日的弥撒大会之后,数千名与会者无不踩着乐观主义的祥云飘飘然离开会场,却把最严苛的数学难题留给了未来或者交给了上帝。每天都有三四万黑人乘客拒绝乘坐公交车。就算将步行者和留在家里不出门的人算得尽量多一些,将他们排除在外之后拼车体系依然需要每天接载两万人,换句话说每辆志愿者提供的汽车每天要接载130多人。金知道,尽管杰米森在巴吞鲁日市的抵制运动中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这场运动也仅仅勉强维持了两周就解体了。

通宝推:mezhan,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