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Andrew Marr:当代英国的诞生 -- 万年看客

共:💬162 🌺1352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20,大崩溃

假如我们能从历史当中汲取出一条百分之百可靠的经验教训,那就是我们几乎从来都不会汲取历史当中的经验教训。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美国就像八十多年之后的美国一样都经历了一场漫长的股市繁荣。两场股市繁荣都并非完全基于泡沫炒作,而是因为全新的商品与服务冲着饥饿的消费者群体倾泻而出。在二十年代,美国每年新车挂牌数量达到了一百万辆,无线电的普及促进了娱乐业的火爆发展,尼龙、化妆品、肥皂粉与水果罐头首次走入了寻常人家。对于我们的祖辈与曾祖辈来说,这些商品就是他们那个时代的平板电视与全球咖啡连锁店。但是大量的消费都是由借款支撑的,尽管借款的手段并不是信用卡而是分期付款。房地产泡沫已经出现了,最扯淡的例证发生在佛罗里达州,幕后推手是一位名叫查尔斯.庞兹的意大利移民。他出售了很多小块建设用地,有些地块甚至藏在水下。到了2008-2009年,庞兹的名号还会趁着纽约金融家兼前任证交会主席伯纳德.麦道夫锒铛入狱的东风再次登上报纸头条。届时他的名字将会与一大类金融欺诈行为联系在一起。麦道夫的投资骗局正是效仿了庞兹在二十年代就玩得风生水起的捞钱模式。庞兹的佛罗里达州阴谋是美国经济失控的早期征兆,但是华盛顿基本上忽视了包括这件事在内的各种警告信号,因为眼下依然一切太平。日后的“次级贷款”也需要花一点时间才能变成臭名昭著的“有毒债务”。庞兹与麦道夫都毁掉了许多人,其中既有穷人也有富人。

1929年美国股市大崩盘前夕,卡尔文.柯立芝总统并没有像继任者那样承诺美国已经消灭了繁荣与破灭的循环。但是他的确鼓吹美国迎来了历史上“有记录以来最繁荣的年份”。并且承诺未来竟会更加阳光灿烂。二十年代的美国并没有对冲基金与与各种盘根错节的金融工具,但是确实已经出现了许多推陈出新且十分危险的融资手段,尤其是采用传销模式的新型投资信托基金,致使人们相互借款又相互投资。在二十一世纪初,雷曼兄弟这样的投资银行以及英国贷款发放银行的倒台导致更大范围内的银行系统也陷入了僵死状态。三十年代初的美国银行业要比日后更加多元化且地方化,但是在1929年10月第一轮华尔街股价崩溃之后依然有一万多家银行关门。在三天时间里,美国股市市值蒸发了将近90%。最终美国将会有近三分之一的劳动力失业。

人们多少还是吸取了一点教训。大多数经济历史学家都认为美国股市崩溃的直接原因是流动性不足,而美联储随后采取的紧缩货币政策极大地加剧了这一点的后果。世界贸易额缩减了惊人的三分之二,各国纷纷竖起关税壁垒从而保护本国工业,致使原本的衰退很快就恶化成了萧条,各项经济指标纷纷暴跌。今天的人们还普遍认为丘吉尔与诺曼让金本位重新成为英国金融活动核心的决策将一国一地的危机传播到了大洋彼岸,从而造成了火上浇油的恶果。今天的政客们高谈阔论激烈手段与国际协议多么有必要的时候,他们脑子里想的都是1929年大崩溃。当时的华尔街灾难影响到伦敦以及其他全球经济中枢的时间比今天更长,伦敦金融城里并没有出现银行家排队跳楼的场面——部分原因恐怕在于战争间期的英国并没有高层建筑。但是许多金融城上层人物确实遭到了毁灭。许多谨小慎微的投资者——凭借储蓄度日的老年人——几乎遭受了倾家荡产的打击。

政客们有时会主张某一届政府的上台时间不太合适。借用英式橄榄球来打比方,十好几个膀大腰圆的对方球员正在猛扑过来,存心要将此类政府撞一个骨断筋折生活不能自理。1929年沦落到这个不利位置上的正是在大崩溃之前半年刚刚正式掌权的第二届工党少数派政府。世界经济陷入了黑暗,英国自然不能幸免。将近十分之一的英国登记劳动人口或者说116万人失业,到1930年6月这一数字更是达到了190万人,到1930年底干脆逼近了250万人。当年的失业和今天的失业可不是一回事,因为当年的英国还不是福利国家,也没有免费医疗与教育体系。户主的失业就意味着全家人都会陷入家徒四壁饥寒交迫的绝境。任何家庭都有可能被贫寒证明书的棍棒殴打得头破血流。假如户主没有失业,那么这些家庭根本显露不出任何与贫困二字沾边的迹象。他们的家里同样摆放着体面的家具,他们的身上同样穿着温暖洁净的大衣与衬衣,他们的生活标准也远在救济线以上。

显然,蒙塔古.诺曼爵士代表的旧金融秩序必须遭到挑战。在诺曼看来,麦克唐纳及其财长菲利普.斯诺登【1】上台掌权也就意味着“我们之前所做的一切工作即将付诸东流”。1930年,诺曼不得不灰头土脸地来到政府质询委员会面前为自己的政策辩护。年轻的欧尼斯特.贝文毫不客气地戳弄他的痛处,迫使他承认所谓的“稳健金融政策”对于英国工业造成了怎样严重的冲击。面对如此咄咄逼人的攻势,在绅士俱乐部与金融城里习惯了受人推崇的诺曼根本无力招架。无论是当年还是今天,银行家们在证人席上的表现都非常难看。但是到了1931年夏天,随着黄金源源不断地流出伦敦,英格兰银行不得不在美国各地寻求帮助,这一来潜力平衡就发生了十分吊诡的转移。原本被视为导致危机的罪魁祸首的银行家们如今却开始对新近当选的社会主义政客们发号施令。利率遭到了近乎疯狂的大幅提升。英国各地的人们越发厌恶金融城。人们认为英国曾经是一个制造者的国度,后来却转变成了放债者的国度,如今终于遭报应了。等到美国贷款的条件最终送达之后,由于压力巨大而反复陷入精神崩溃的诺曼反而将政府压到了下风,强迫麦克唐纳与斯诺登不计代价也要避免国家破产。换句话说就是要大幅降低公共开支,具体措施包括针对失业救济的凶残削减。至少一半内阁成员坚决反对这种做法,以至于工党政府陷入了分裂,然后托利党主导的全国联合政府就强行通过了削减开支政策。

即便做到这种地步依然不足以维持由黄金支撑的英镑。于是在1931年9月,在一项紧急预算未能通过之后,英国“暂时性地”放弃了金本位。当时蒙塔古.诺曼爵士正搭乘一艘邮轮从加拿大返回英国,他在船上收到一封电报,电文极其隐晦,以至于他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抱歉,我们明天必须采取行动,实在等不到你回来了。”政客们永远都不会得到原谅,要么因为他们一开始支持金本位,要么因为英国最终被迫颜面扫地地放弃了金本位。另一方面,诺曼很快就恢复了过来并且继续波澜不惊地向前行进。他积极反对效仿罗斯福新政模式在英国进行公共设施建设,因为英国承担不起。此外他还一直担任英格兰银行行长,直到1944年才下台。不过或许当时的情况也仅仅只能有这一种走向。正如一位金融城史学家所说的那样,“假如政客们未能挑战银行家的固有假设,那么归根结底——无论是在当年还是在后世——责任都要落到他们头上。”诺曼对于经济的看法很单纯,他相信只要依靠金本位与自由贸易就能搞好经济。这样单纯的愿景确实落了个粉身碎骨的下场,但是却并非因为遭到了政客们或者街头游行者的挑战。金融城的旧世界之所以分崩离析,是因为美国股市崩盘的激烈冲击以及席卷全球的贸易保护主义大潮。无论是在当年还是在后世,几乎都没有人为大崩溃做好准备。繁荣的股票市场派对实在太令人心醉神迷了,以至于谁都舍不得提前回家。

三十年代英国被迫放弃金本位对于英国人造成的影响一言难尽,就好像九十年代英国被迫离开欧洲汇率机制时一样。1931年大选摧毁了工党并且将托利党主导的全国政府推举上台,而全国政府的政策并不像人们普遍预期的那样强硬或者缺乏想象力。英镑贬值与物价下降意味着绝大部分就业人口的生活水平其实提高了。尽管某些商品的确得到了关税保护,但是这一点在国际贸易严重缩水的大背景下并没有造成多大影响。一轮住房繁荣再次推动了英国经济。廉价货币政策——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凯恩斯的影响——相对而言还算成功。等到1936年,世界范围内的重整军备潮流终于彻底终结了大萧条。就英国来说,经济恢复程度与地理布局密切相关。英格兰北部以及苏格兰与威尔士大部分地区继续朽坏了下去,因为金融城的大祭司们拒绝向这些地区发放资金。英国并没有在危机刚刚发生时就采取断然措施,而是一步一挪地远离了泥潭——很多思维果决之人都认为这样做不可容忍。这一点也解释了战争间期的英国政界为什么会有人追捧漫画书风格的恶魔大王。

【1】https://en.wikipedia.org/wiki/Philip_Snowden,_1st_Viscount_Snowden

通宝推:桥上,mezhan,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