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棉妈论语别解 -- 王小棉她妈

共:💬190 🌺1176 🌵2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棉妈论语别解(十五)

父与子

【原文】 2·5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 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懿子是鲁国的大夫,是鲁国三大家之一的家长。据说其爸临终前要他向孔子学礼。既然是向孔子学礼,孔子的这个答案也是从礼的角度来回答的。

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背礼”。后来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孝要怎么做,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礼。”樊迟说:“那又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孔子极其重视孝,因为孝父子关系或者说家庭关系是当时社会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之一。要想社会有序,就要人们遵守一定的行为规范。父子之间,要遵守的行为规范就是“孝行”。而“孝”本身,是一种原则,与此对应的具体行为规范便由“礼”来规范。所以后世以经代法,要求人们对自己的父母尽孝道,无论他们在世或去世,都应如此。甚至到了“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的该上“绞刑架”的高度。

但从最初来说,比如孔子这里讲孝,就说孝只要符合礼就好了,不要对儿女要求太高。

看到这里大家会发现我这里的解释,讲孝的立场变了。前面讲孝,包括后面讲孝,都是说子女应当对父母怎么样。而到了孟懿子问孝,孔子调门变了:你的子孙对你尽到了礼便是孝了,意即也不要要求太多。

这里可以看出来什么叫因材施教了。孔子绝不是个老学究,他为人处世非常通达。因为通达所以幽默,论语中常有调侃的言语。

这里孟懿子问孝,显然不是问对父母如何能够做到孝,而是从父亲的角度问我儿子对我怎样才算是孝。于是孔子这里给了答案。孟懿子明白了,也就不再问了。到是后面孔子跟要学种地的那个范小子显摆自己,范小子太笨,孔子自己就又解释了两句:“做儿子的对父亲,生前以礼事之,死后以礼葬之,过后以礼祭之”能做到这些,当爹的也就该知足了。”

大家该知道,古代的礼,包含的内容繁杂,别说去做了,看着礼记就让人头晕,倘是参加个那个时代的葬礼祭礼,估计现代人十有八九都是想死的心都有了。因为,反正那时候也没什么大事儿,隆重的仪式代表着内心的重视,所以,周礼繁复,果然郁郁乎!

我所以要这么解释这一段,是因为这一段和下文只有这么解释才解得通。为毛?因为下面那个儿子也来问孝了。

【原文】 2·6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孟武伯是孟懿子的儿子,武是他的谥号。史记有载这个儿子还是能干的呢。(没准儿想要提前夺权),否则他爹来找孔子问我儿子怎么对我才算孝顺,孔子也不会答“无违” 。那话也是在告诉孟懿子要用礼来约束儿子,自己先要做个守礼的模范。再说按礼制,继承人也是孟武伯,孟懿子自己守礼,也就意味着孟武伯的继承权不会受到侵害,这样一来,孟武伯也就没有必要冒天下之大不韪提前夺权了。

好了,这回儿子亲自上门来问什么是孝了。孔子看看这个儿子,也还蛮好的么,是个讲“礼”的好孩子,要不怎么也来问什么是“孝”呢。于是就告诫他:“父母唯其疾之忧”。

对于“父母唯其疾之忧”这句话据说历来有三个翻译版本“1.父母爱自己的子女,无所不至,唯恐其有疾病,子女能够体会到父母的这种心情,在日常生活中格外谨慎小心,这就是孝。2.做子女的,只需父母在自己有病时担忧,但在其他方面就不必担忧了,表明父母的亲子之情。3.子女只要为父母的病疾而担忧,其他方面不必过多地担忧。”

要我看,这三个版本都是瞎解。孔子在这里耍了个滑头,没直说你要怎么做,而是说“你呀,只要好好忧心(想想)你父母害怕担心的事情就好了。”这里的疾,并不是疾病的意思,是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的疾,这里以动词代指名词。

一个权倾天下的大家长,一个是未来的继承人,他爹的保健医生一大群,哪里用的着煞有介事地去担心他爹的疾病?或者他爹健康着呢。假设有病,也是心病。至于是啥病,那做儿子的应该心知肚明。于是孔子就说,你自己看着办吧,你爹担心啥你还不知道吗?让你爹省省心,就是你的“孝”了。

或者退一步说,这样的世家公子是要继承家业的。人家是政治人物,未来是要治国平天下的,所以孔子的话也可以理解为你关心下你爹都忧心些什么看能不能帮助解决解决也算是孝顺了。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这里的疾绝不是疾病的意思。

到底谁在做犬马

【原文】 2·7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游问孝,孔子用恰当的比喻来阐述自己的看法。

子游来问如何做是“孝”。孔子说,现在人所说的孝,以为做到能奉养父母就算做到了呢。那么,犬和马一样有给这些人父母干活呀,心里没有恭敬的态度和孝的自觉性,那么做人子女的和那些给人干活的犬和马有什么区别呢?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一句,翻译历来有分歧。一是说狗守门、马拉车驮物,也能侍奉人;和儿女奉养父母有相似之处;二是说犬马也能得到人的饲养。把父母比作了被饲养的犬和马。

我个人更认同第一种解释。因为孝讲的是对待父母要有“事”的态度。下对上为事,奉养是下对上。所以孔子这里说的现在的所谓孝,立场虽然不错,也是下对上,但心态还不够恭敬。没有感恩的心去奉养,爹妈养了你还不是跟养了小狗子一样?

我们要明白,马牛羊,鸡犬豸,此六畜,人所饲。那时候养狗养马都是用来干活的,不是当宠物的。如果理解成上对下的“养”,那是把父母当牲口养?就是当宠物养也不合适啊。宠为下,得之则辱。所以孔子不能这么举例子,这就好比如果非要把人比作犬马,那也得儿子当,不能老子当。

【原文】 2·8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这会儿咱假定孔子的学生排队凑热闹。子游问完了子夏问。从这个对答里我们大概可以看出,子夏是个急脾气。所以孔夫子没客气地回他:先把你那难看的脸收起来就是孝了。

这段译文其实是一段责备子夏的话,语气比跟子游说话难听得多。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高高兴兴为父母做事最难。仅仅是有了事情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先吃,这就可以算是孝了吗?”

为政的第5、6、7、8小节,都是孔子回答有关孝的问题。孔子的回答因人而异,各层次甚至是具体到人的孝都是不一样的。但孝有一个共同的思想,就是不仅要从形式上按周礼的原则侍奉父母,而且要从内心深处愿意尊敬和奉养父母。也就是现在所提倡的,一定要有感恩的心态。没有内心的情感作支撑,单纯形式上的孝不是真正的孝。

职场上也一样,要想表现的得对人尊重,内心就得有真正的尊重别人的情感。否则,自己再想表现好,别人也“看着不像”。

通宝推:mezhan,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