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历史如何轮回? -- 墨里荀

共:💬16 🌺18 🌵1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A12、不同区别方式的不同含义

认识的基本形式是从认识主体出发指向客体,具体的说就是主体投射出一个目的切中客体,形成认识内容,这个认识内容要符合客体的客观事实,同时呼应着主体已投射出的目的,再由主体依据认识内容操控被切中的客体实现主体投射出的目的,这就是之前所说的:认识的基本形式存在于认识内容的指向与朝向中。认识内容不只与认识内容所指向的客体有关,还与认识内容所朝向的认识主体及主体投射出的目的有关。在这种认识的基本形式或者说认识的一般架构中,对应认识内容的指向与朝向,认识的主体与客体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客体的角色是提供可能性,以实现主体投射出的目的,而主体的角色是目的之源,主体投射出目的并操控客体及评判所投射的目的是否实现。

自然科学是主体社会(人类社会)对客体世界(自然界)的认识,社会科学是主体社会(人类社会)对客体世界(人类社会)的认识。将人类社会设定为认识的主体,而把自然界作为认识的客体,这是人类社会自己的一个价值判断,人类要通过对外界的认识实现自己的目的——生存。作为客体的自然界在人类的认识架构中要承担提供可能性的任务,然后在人类的操控下为人类的生存服务。要再强调一下,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在自然科学的认识架构中所扮演的角色与定位,只是存在于以人类作为认识主体的自然科学中,换句话说,自然界本身原本没有这个角色。那么,在被赋予了一个角色之后,自然界才来到了以人类为认识主体的自然科学的认识架构之中。

在自然科学的认识架构中,自然界作为认识的客体被认识所显现出的可能性是朝向着外在于自身的认识主体——人类社会的。在这里(碎片化的)自然界仅仅是因为能为实现主体的目的提供可能性而出现在认识架构中,于是,在实现了主体的目的之后便也就从认识架构中消失。想一想,一个人会每天关注自己每天扔掉的垃圾都去了哪里吗?如果不是垃圾堆放的太多,无法被自然界悄然吸纳,使得这些垃圾又主动地侵入到人类的生活场景,人类不会再关注被自己作为垃圾舍弃的物品。正如我们之前所说的:猴子需要的是能砸开坚果的石头,饭店老板需要的是能够提供服务的服务员。石头在砸开坚果之后便消失在猴子的视野之外,但是石头(垃圾)仍然存在着。

在社会科学的认识架构中,人类社会作为认识的客体被认识所显现的可能性是朝向着内在于自身的认识主体——人类社会的。在这里人类社会不仅是提供可能性的客体,同时也是投射目的并评价目的是否实现的主体,而且人类社会不只是社会科学的主体,即使做为社会科学的客体,其在自然科学中的主体身份仍伴随其中。所以,如果我们将社会科学看作是人类社会利用科学的方法探寻自身的可能性,那么,无论这种可能性的探寻是否成功,人类社会都无法做到从社会科学的认识架构中消失。

说到这里我们总结一下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区别。同样都是以人类社会作为认识主体的两者,能够导致两者不同的原因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

一、两者认识对象的客观区别。通常人们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区别仅仅归结为两者认识对象的不同。自然科学的认识对象是自然界,社会科学的认识对象是人类社会。确实,认识对象的客观区别会导致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有所不同,但是,仅因为这个原因,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区别,相比地球物理与生物制药的区别,并不会有着什么特殊的需要着重关注的内容。

二、两者认识架构的不同。自然科学的认识架构是A对B,社会科学的认识架构是A对A。之前我们说过,正是因为两者认识架构的不同,使得自然科学给人以精确有效的印象,而社会科学失效的显现更加直观快捷一些。因为自然科学始于认识主体目的的投射,终于目的的实现,认识对象始终都局限在一个已经投射出的目的中。而社会科学因为主客体同一,在原则上做不到将认识对象始终都局限在一个已经投射出的目的中。所以,无论投射出的目的是否实现,社会科学都需要慎终追远。或者换一个角度来说,当一个自然科学的实践话动结束时,作为客体的实践对象就离场了,如砸开坚果后的石头;但是当一个社会科学的实践活动结束后,作为客体的实践对象却无法离场,既使我们可以说作为角色的客体离场了,但是客体角色背后的实体本身是无法离场的,因为其另一个主体角色。

三、两者认识对象承诺角色的不同。虽然都是作为各自(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认识对象,但是这两个认识对象(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在进入各自的认识架构后,在认识行为还没有开始前,就被给予了不同的期望。自然界在自然科学里是一个纯粹的客体角色,自然界在认识中显现的可能性朝向的是外在于自身的另一个实体。或者说,自然界在人类社会眼中只是一个被开发被利用的对象,是一个等待被外界评价的对象。而人类社会,既使在社会科学的架构中作为客体,其显现的可能性朝向自身,评价也源自自身。所以,人类社会作为社会科学的客体,不只是被开发与利用的对象,其本身的发展才是社会科学的目的。

我们常常能听到人们用一个事例来说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不同,这个事例也用来说明科学方法在面对人类社会时的无力。股票市场现在有许多的自动交易软件,对此一事物的评价基本有以下几点:一个新的成功的自动交易软件可以做到在股票市场不用人为干预就实现获利,实现获利的有效性会随着时间的延续而不断衰减,有效性衰减的速度与使用软件进行的交易量相关。人们之所以用这个事例来说明人与自然、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区别,是因为人们认为自然科学的有效性是精确的、严格的、持续的,而社会科学既使也严格地遵循自然科学的方法,例如这个自动交易软件,但是因为真正面对的是具有主观能动性(自由意志,选择的能力)的人类,所以随着人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原本有效的自动交易软件便逐渐失效了。说到这里,我们都是在用导致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区别的第一点原因来解释自动交易软件这个事例,两种科学区别产生的原因被理解为全部都是因各自面对的对象不同造成的,接下来,一般我们就会听到:人之所以为人,与自然界中的动物、植物、石头、尘土的区别就在此表现出来。人们用人与自然的区别解释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区别,反过来马上又再次确认并强化了人与自然的区别是如此的明显而毋庸置疑。

那么,我接下来要问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人们只习惯于从认识对象的不同来理解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不同?两者的认识架构的不同及不同的承诺角色与期望为什么不被考虑。我认为原因是科学,是人们把科学理解为什么。人们所理解的科学是这样的,只要是遵循科学的原则,对同一个认识对象,这个人和另一个人会得到相同的认识内客,也即是科学所谓的可重复,可验证的原则。既然如此,认识主体是哪一个对于科学就不成为一个问题,于是也成就了科学的“客观性”,科学把“是什么”的认识内容理解为纯然属于认识对象本身,即,牛顿定律是发现而不是发明。

可以不是必须,科学回避了自己所产生的认识内容的朝向,但这不代表认识内容本身没有朝向。例如,玉米可以作为生产乙醇的原料部分代替只会越来越少的石油,玉米也可以作为食物让更多的人吃顿饱饭。科学提供可能性,衣食无忧的发达国家选择玉米作为生产乙醇的原料,发展中国家则认为吃饱饭更重要。同样的,石头能砸开坚果的可能性朝向的不是石头自己,朝向的是获得这一认识内容的猴子。人类社会对自然界的认识所获得的认识内容是朝向人类社会自身的,但是,人类社会需要强调的是所获得的科学的认识内容适用于社会内的所有人。而且,显然人类社会无意也没有必要向自然界声明这些科学的认识内容不是朝向自然界的,所以,人们回避或者是忽略了认识内容的朝向性。人们回避了一个存在着的问题,必然地,这个被回避的问题就会在某个合适的时机以另一个形式重新出现在人们的面前,于是,人类与自然界的区别就成为了在回避了那个问题之后所突现出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所以,在遇到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区别这种问题时,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强调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区别,这实际上是对之前回避问题的补救措施。

人们是如何回避认识内容的朝向性问题的呢?首先,还原论式的科学其认识内容的基本形式不包含应然的部分。我之前给出的认识内容的基本形式是一个过程世界,其中包含着实然,应然和从实然到应然的行为方式。而还原论式的科学,其认识内容里只有实然的结构与属性。其次,在还原论式的认识架构中,认识主体只是以抽象的思维出现,或者说作为实体的认识主体是不出场的。而这两种回避方式恰好使得面对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区别的问题时,另外两个更重要的原因,认识架构及角色承诺的不同,被连带着回避掉了。

人们回避认识内容的朝向性,单独强调认识内容的客观性,一个直接的后果就是遮蔽了自然界在人类社会的认识架构中的角色承诺。在人类社会的认识架构中,自然界的角色是提供可能性以实现人类的目的,但是只强调认识内容的客观性,回避认识内容的朝向,两者混淆在一起将人类社会在认识架构中赋予自然界的角色转变成为了自然界本身固有的角色。于是,自然界(实体)本身,认识中的自然界(角色承诺),单独强调的客观性,三者之间便构成了一个双重遮蔽。首先是角色承诺下的认识内容遮蔽了实体本身,然后,单独强调的客现性又遮蔽了角色承诺。

也许已经有人联想到我之前说的一句话:“关于认识的局限性对主体社会的遮蔽,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来说明:羊,食草动物,肉可食用,皮可制革,毛可纺线。如果主体社会对客体世界的认识都只是如此,即使主体社会愿意共同努力保护客体世界,落实到行动上的也仍然只会是对客体世界的开发使用和改造。”是的,我之所以要谈到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区别,还是要谈显明出来的认识内容对实体本身(客体本身与主体本身)的遮蔽。当人们还只是从认识对象的不同来理解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区别,就已经证明了人们仍处于遮蔽之中。回到股票自动交易软件,除了从交易对手的主观能动性来理解交易软件的失效,还可以如何来解释这个失效的现象呢?应该有人还记得烧瓷器的窑场工艺失效的原因,同样的道理反过来说,如果股票交易市场不断有足够多的新成员加入,或者是将这个股票自动交易软件换到另一个新的股票交易市场去运行,交易软件的有效性应该就可以继续维持了。那么,交易对手的主观能动性呢?它只与这个交易对手是否还有能力参与股票交易有关,而与股票自动交易软件是否失效是没有直接的关系的,交易对手有足够的主观能动性,可以提前使得自动交易软件失效,交易对手没有足够的主观能动性,资金消耗干净最后的结果还是自动交易软件失效。还是说这个主观能动性,人们通常在之后就会用这个主观能动性再次确认并强化人与自然的区别是如此的明显而毋庸置疑。首先,我们都承认人类相比自然界中的其他物种在认知能力上确实领先许多,但是交易对手能够运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并不只是因为他有足够的主观能动性,我们要注意到股票交易市场在建立之初就已经对所有参与的交易成员提供了这种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角色承诺,也许同样是这些人,今天在股票市场发挥着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而在几十年前的纳粹集中营里就没有获得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的机会。而这,也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区别之一。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