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浅谈A3打印后的世界秩序(上) -- 种植园土

共:💬106 🌺947 🌵6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浅谈A3打印后的世界秩序(上)

现在局势已经明朗化:要么三哥撤兵,把风干两个月的屎橛硬生生坐回去,让魔笛老仙这个兔儿爷充分享受酸爽过程;要么打印。但打印有三种纸张选择:方案(1), A4以下幅面打印;方案(2):A3幅面打印;或者方案(3):全幅面打印。

方案(1)指边境炮战和小规模地面部队交火,以恢复6月之前的态势为目标;

方案(2)指动用空军(含有人机和无人机)、火箭军、远程炮兵打击印军后方交通枢纽、桥梁、物资人员屯兵点、永久性工事和指挥、情报设施,持续性地破坏、封锁山地公路,陆军前线攻击,特种部队渗透,机降部队蛙跳占领的后方战术要地(这是新技术条件下的穿插),从而全歼一定数量的印军山地部队。

方案(3)指任何以下情形发生:a.火箭军、海空军远程攻击,歼灭印度的大部分海空军;b.打击印度内地的重要基础设施;c.装甲集群从新疆或巴基斯坦突击进入印度本土平原地带。

方案(1)类似两山轮战那种静态的传统战争,印度为之准备了几十年,当地地形峻岭深谷,易守不易攻,传统炮战攻击死角很多,最适合印度那种装备低劣、没有机动性但不怕伤亡的山地部队。

历史证明这种方法打不垮印度人的精神。印度人有两个迷信,一是认为中国1962年的胜利是靠欺骗获得的:中国一面口里喊着hindi chini bhai bhai(”中印是兄弟“),一面突然背后捅了印度一刀;二是认为印度在1967年乃堆拉山口痛击解放军,打得解放军头破血流(”give PLA a bloody nose“)。

实际情形是1962年中国足足忍了尼赫鲁的前进政策三年。最初印度要求以麦克马洪线为界,后来见中国没大动作,就变本加厉,说麦克马洪线不是当年英国人划的那条线,而是按照印方理解,印方可以单方面随意重划的一条线。这就完全不可理喻了。军事上,印度没有认真准备,轻兵直进,踏足麦克马洪线以南的克节朗地区。人民日报从1962年9月22日开始”是可忍孰不可忍“,足足喊了三个星期,印度始终乐观,充耳不闻,浑然不觉。之后恰逢美苏古巴对抗,解放军扫了印度在克节朗的部队,全歼印军一个旅。印度人惊慌了约10天,之后又忍不住乐观起来。再后来中国东线西线一起出击,全部歼灭了印军的前线部队,威胁了印度的平原地带,彻底打垮了尼赫鲁的精神支柱,印度忽而不乐观了,惊慌失措起来,向美国求援,要求美空军进驻印度,保卫新德里。

1967年乃堆拉山口双方爆发了小规模冲突(5分钟)加炮战(4天3夜)。中方描述是:9月11日清晨7时30分,印军山地步兵第112旅一个连110人在一名中校营长指挥下分别南北向逼近乃堆拉山口中国哨所。中国军队开三枪警告,印度置若罔闻。8时零7分,印军首先开枪并投掷手榴弹,解放军反击,5分钟战斗结束,击毙印军官兵57人,但解放军未出境追击。印军随即炮击。中国组织30余门迫击炮还击。历时4天3夜,摧毁印军8个炮击阵地,两个指挥所、两个观察所和23处工事及两辆汽车,毙伤印550余人,印军13日22时停止炮击。解放军上报中央,周恩来指示:“敌人不打炮了,我也停止射击。”14日14点46分,中国停止炮击。 此次作战,印军共伤亡607人。中国伤亡123人(阵亡32人,受伤91人)。

印方说法是:中国部队渗透进锡金,被印军击退。印军死88人,伤163人。中方340人战死,450人受伤。印度认为1962年印度输在没有防备,没看清路,被中国使了绊子,跌了一跤。而1967年,中国未能出境追击,显示中方输了怕了,印方大获全胜。

所以双方思维方式是完全不一样的,鲁迅笔下的阿Q精神胜利法碰到了印度人算是见到了祖师爷爷。如果按两山轮战模式静态炮战,印度人哪怕付出10倍、20倍伤亡,只要部队未被全歼,边界未改变,印度人都会以为自己胜了。而且这种束手束脚的作战方式下,中国的信息化军事优势无法发挥,恶劣的高原作战环境中,解放军师老兵疲,无法改变南亚地缘态势,美国黄雀在后,危险就来了。故而中国不应该选择方案(1)。

所以,要想让印度人吸取教训,必须是给他们足够的警告,是阳谋,又要打得足够痛,要打歼灭战,要有重回1962年的感觉。

从外交的大格局讲,现在的情形有点类似1962年:美俄对抗且美强俄弱。但印度人依然乐观,浑然不觉川普已经签署了制裁俄罗斯的法案,而普京刚刚驱逐了755名美国外交官。印度真心觉得印度和美俄都是盟友。印度如何想是印度的事,毕竟中国密集喊话也过了1个多月了,无论如何都是阳谋了,那么剩下的任务就是如何打痛印度了。既然方案(1)打不痛印度,也就只能在方案(2)(3)之间选择了。

通宝推:Ace,老阿,梓童,决不倒戈,被明月兮佩宝璐,桥上,newbird,浣花岛主,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