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棉棉学英语 -- 王小棉她妈

共:💬20 🌺184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棉棉学英语(七)—环境创设与具体实施

英语习得环境创设与具体实施

我是在棉棉八个月多的时候开始萌生从小教她学英语的想法。棉棉10个月的时候,她的汉语发育水平与同龄的幼儿水平一致。棉棉那时刚能听得懂母语,还不会开口说话。对于家庭成员指代的爸爸、妈妈、老姨能准确指认,听到熟悉的名词或动词,比如吃,抱,奶,喝水等,会对大人的汉语言做出正确回应,可以用动作表示出肯定或者否定。如果大人说“来”,孩子会爬过来,说睡觉,明白大人要求睡觉并做出相应的反应,对自己提出的要求能正确判断大人是给与肯定还是给予否定,并据此作出自己的反应。总之就是一个语言发育完全正常的婴儿,已经能够用听得懂母语(汉语)和大人在其认知范围内进行正常的非语言交流。

准备工作做了2个月。这期间包括我查找资料确定要不要教,怎么教,教什么,我跟读《新概念二》矫正发音和恶补英语会话。棉老姨也开始练习日常用语。虽然我俩的英语水平不咋样,但是和棉棉进行日常会话基本可以胜任了。

其他方面就是布置家庭环境,让大人进入一种紧急动员状态,放眼所见都会提醒我们要跟孩子讲英语。

用克拉申的二语习得理论作指导,我们按照该理论一条一条地照做。

前面说过,克拉申监控理论的核心部分就是输入假设,首先是要给孩子提供大量的英语输入,且这种语言输入要具有四个特点,即可理解性、趣味性与关联性、非语法程序安排和足够的i+1输入量。

输入假设要求给学习者提供大量的语言输入,有输入才能谈得上输入语言具有什么特点。我们的做法就是日常和棉棉说英语。管她听得懂听不懂,反正10个月以后我们跟她进行日常对话尽量都说英语。我们日常和孩子的生活对话,非常符合输入语言要具有可理解性这一条。

其实对于婴幼儿来说,她最关注的外部环境就是和她密切接触的人。要想给孩子创设一个语言习得的环境,最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和她密切接触的人说什么语言。跟她一起共同活动的人说英语,英语就是她生活的一部分。婴幼儿不会分辨大人说的是哪国语言,她更关注的是大人语言所要表达意思,她会努力去理解和模仿大人所说的话,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满足她自己的生理和精神需要。

美国传播学家艾伯特梅拉比曾给出一个公式:

信息的全部表达=7%语调+38%声音+55%肢体语言。

跟幼儿说英语,她不是听懂了你的话,而是看懂了你的表情和动作猜到了要干什么。最后才会条件反射学会一种语言。

据我的观察,棉棉一岁以前,我们手里拿着奶瓶,嘴里说着“宝宝,奶”和说着“baby,milk”对她来说都是一样的。我所观察到的现象是棉棉看到奶瓶就会条件反射地奔过来,她并不在意语言的变化。事实上可能是由于语言表达的意思和是否得到奶瓶密切相关,对棉棉来说,她会仔细分辨大人的语言所要表达的意思,为以后如何获得奶瓶资源做准备。大人重复的次数多了,她就会把这种语言和行为对应起来。随着经验的积累,她的语言知识丰富起来,发音器官也随之发育。大人英语说得多了,跟母语学习一样,棉棉自然而然就学会了英语的听与说。乔姆斯基(Chomsky)的语言装置理论和克拉申的习得理论也能够解释这一现象。

遇到不会说的日常用语怎么办?现学!

先从网上下载婴幼儿家庭生活所需要全部英语对话,然后动手抄到花花绿绿的小纸条上。抄完以后分门别类用曲别针别到墙上固定的彩色线绳上,我们家当时只要是棉棉的固定活动空间,墙上都挂得花花绿绿的,很好看。(插入图片,这是我家棉小时候)

您一定明白这些小纸条是给我们做提示用的,不是给孩子看的。如果我们想要跟孩子说某些话却不知道英语怎么说,那就往纸条上看两眼,比如妈妈想和棉棉说英语“time for bed!(该睡觉了!)”,想不起怎么表达的话就赶紧往墙上瞄几眼。然后再像录音机一样播放出来。真正的现学现卖。

孩子睡觉的区域,也就是我的卧室靠近她小床的墙的上方,挂的纸条上写的句子都是关于起床穿衣睡觉的。我们吃饭小饭桌对面的墙上,挂的纸条上写的句子都是关于吃饭喝水的。 她的小城堡的墙上,贴的都是关于游戏的日常会话。总之吃喝拉撒睡的句子不会说就去墙上找。就跟我前面说的,确实是我们学起来比孩子快多了。日常用语,说上三遍后面就不用看了。对于成年人来说,情景对话学英语是最快的,可惜这跟现行考试又脱节了。

大家猜当时一边往墙上看一边磕磕巴巴和孩子说英语的时候我想的是什么?当时最先想到的是幸亏孩子小,还不知道妈妈在干什么,否则肯定会笑话死我。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妈妈这样给棉棉提供“可理解性输入”。

每天早上,我都会满怀热情地跟棉棉说“Good morning baby,I love you ”,“let,s get up and put on your clothes”,“It is a good day,do you agree(with) mama?”反正墙上的好话我会说一大串,也不管对不对,就是一股脑说出去。就这样我们一股脑地往孩子耳朵里灌英语。也不管她到底是不是听懂和接受了英语,也不管她到底学会了多少。

实话说,要是不一股脑说出去,都怕说错了被孩子笑话,最初的那些天真的就是张不开嘴,一说英语就觉得自己好傻。

要吃饭了,会跟孩子说“Time for sw-e-et,come on,put on your bib”

要出去玩,会说:“It is a sunny day,do you want to(play) outside?”

要睡觉了,也会跟孩子说“Time for bed ”,“Have a sweet dream”等等。

每天重复这些日常生活的句子,不会说就去墙上找。总之就是尽量说英语,到后来一家人就都习惯了。

刚开始的时候,妈妈说的这些话有些棉棉是理解的,有些棉棉是不理解的。但是配合语言情境和每天的生活习惯,听过几次以后棉棉便明白这些话的意思了,再后来就有积极的反应,能主动配合妈妈起床穿衣吃饭等等。

这样单向和棉棉说英语的时间持续时间并不长。等到她1周岁学会说话的时候,汉语和英语就几乎同时往外蹦,这让我们异常欣喜,付出终于有了一点点的回报!

棉棉学会说话以后,我们便可以进行英语对话了。

当年学英语的时候,英语学习课本里面有大量的会话,比如“What is this?””This is a car!”当时学的时候觉得好傻呀,谁会这么说话呀。等到教棉棉学说话的时候才意识到,这原来是学习语言的最基本的步骤。教孩子认识家庭生活环境,认识周围的自然环境,或者是孩子要认识这个世界,那就总是不停地在重复上述的问答。基本的句型语法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

我留意观察了一下,家家孩子差不多都这样。

跟棉棉在外面玩或者我从外面带回来什么东西,棉棉就会这样问:

“妈妈,这个是什么?(What is this?)

妈妈,那个叫什么?(What is that ?)

为什么?(Why?)”

妈妈的回答也一样中规中矩

“这个是小汽车(This is a car),

那个叫摩托车(That is a motorcar),

危险,注意安全!(Dangerous,look out!)”

对于孩子来说,这样的对话是再正常不过的了。用母语说就是在习得母语,用英语说,就是在习得英语。因为这不是有意识的学习课文,是无意识的,不知不觉的内隐的学习。对于幼儿来说,这是好奇心,同时也是他们想要生存下去所必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所以这种情况的语言习得是一个非主观积极意识状态下的学习过程。

我在当时写博客里总结:在我看来,习得一种或几种语言对幼儿来说是为了满足自己最基本的生存需要,所以他们会全身心投入。这种投入的程度大人几乎是无法体察的,也是目前的研究手段无法量化的,这才使得二语习得看起来比学习外语更容易。\

上述的可理解性输入仅是语言输入的一小部分,我们尽可能给棉棉创造模拟母语的可理解性英语输入。比如在她的活动范围内挂了很多挂图,在卧室放置电视机,长时间播放英语动画片等。

幼儿语言不是用单一的方法学会的。他们总是尽可能低利用自己全部的感知器官去学习一种技能,学习语言不仅仅是利用听力感知,还包括视觉感知。就我的理解,没有视觉感知,可理解性输入就会大打折扣。比如我跟棉棉说红花绿叶如果棉棉亲眼所见,就会在脑海里形成红花绿叶的直觉的形象,如果以前有这种记忆她就会比对;如果没有,就会形成新的记忆。这也是可理解性输入,然后在之后的某些情境下,她会指着对应的植物学会说“红花绿叶”。如果她什么也看不见,那我说红花绿叶对她来讲,可能就当噪音过滤掉了。

在教棉棉英语的那段时间,我们利用周围一切可以利用的环境资源对棉棉进行英语灌输。这个过程本身和幼儿习得母语的过程相似。比如说妈妈带着棉棉在家里游戏或者到户外活动,会指认视线所及的各种物品、自然景观和自然现象。比如妈妈带棉棉在家里会指着鼻子说鼻子,nose,nose,指着门说,door,door,指着电灯会说,light,light,在户外会告诉孩子:天上飞的鸟bird,bird,会指着天边的云说,look,cloud或者this rainbow,so big,so beautiful!等等,高级一点的语言互动可能是在就家里面要求宝宝告诉妈妈“where is door?Where is light?”等等。

我们英语水平有限,不能够随心所欲地将自己看到的一切用英语描述给孩子听,因此家里的挂图派上了大用场——随时指着挂图教会孩子认识人与自然,并用英语表述出来。

墙面悬挂各种挂图,图片上的内容和汉语挂图差不多,就是人体各部,日常用品,动物植物,人体行为和自然景观。不同的就是这些挂图我们都用英文标注了。

人体各部就是眼eye耳ear鼻nose口mouth脸face胳膊arm大腿leg等,日常用品是服装(cloth)鞋(shoe)帽(hat)和筷子(chopsticks )勺子(spoon)刀子(knife)碗(bowl)盘子(plant)什么的,记得还有一张蔬菜的挂图内容也很好,常见的蔬菜 。各种动作挂图就是跑跳哭笑等等。自然景观上面有山(mountain),河流(river)等,湖(lake),瀑布(water fall),花(flower),草(grass)等等,还有各种动物,家养的动物,如鸭子(duck),鹅(goose),猫(cat),狗(dog)等,野生的动物,如大象(elephant),猴子(monkey),熊猫(panda)小鸟(bird)等等。

棉棉小不到一岁的时候我们抱着她指各种图片给她看,边看边读英语标识。指着图片上的眼睛跟棉棉说“eye,eye”,指着图片上耳朵跟棉棉说“ear,ear”,这些比较好理解,指完图片就对应摸摸她的眼睛和耳朵,几次以后她就熟悉这个规则了。后来指认图片比如说指着花朵说“flower,flower”“beauty,beauty”,指着小狗说“little dog,puppy,so cute”,这个就是可理解输入加上i+1的输入了

可理解性输入内容当然也包括把室内所有的物品。我们家人统一思想,反正是哄孩子,教啥都一样,也不管能不能教会,就这样把棉棉日常生活接触到的有关实物英语单词一股脑地灌给她。我们把能够贴上标签的物品都贴上英语标签。比如,外门内门贴纸,写着“door,open the door”,这样在带孩子在家里玩的时候,随时指读标签来教孩子日常物品的英文名称,时间久了,也学会了大量的英语单词。有些单词是大人好多年也没有学到的比如窗帘(),棉棉一岁多就会说了。

把物品都贴上英语标签还有一个好处是时刻提醒大人要跟孩子说英语。事实证明幼儿系的英语成败最关键的因素是大人。大人如果不主动引导孩子,并且不停地说英语,那么孩子自己看到也不会对那些单词产生什么联想。和单纯听碟片一样,这些信息因为对幼儿获取相应的资源没有用处,也会被幼儿自动过滤掉。

特别说明这时候大人应当设定孩子能听得懂,指读墙上的挂图图片时,不再用汉语重复解释。 这个开始比较难,我们自己都经常忘记这一点,最开始会重复自己学英语的方法,忍不住用汉语来解释,比如指着图片跟棉棉说“tree,tree,后面多半会继续解释说“树”,好像不解释一下孩子就不明白一样。

事实上不仅没必要解释,应当说就不应该再给幼儿在解释一遍。指着图片上的tree,小孩子就会把单词tree和树连接起来。如果再给他解释,其实是在强化英汉互译这样不利于幼儿形成英语直觉的思维方式。

英语直觉思维是思维者对能够用英语对当前事物、现象、问题及其关系的一种迅速的识别,直接的理解和整体的综合判断。我们汉语说得好是因为我们用汉语的直觉思维在与人对话。英语学的不好的人,即便能够阅读,写书面语,也不能够流利地与人进行英语交流。因为这类人没有形成英语的直觉思维。比如我们学英语的时候,什么单词都要用汉语标注,这样学下来,看到一个单词,直觉的反应不是单词对应的具体实物,而是需要在脑海中转化为汉语单词,然后才能转换成具体实物,所以我们只会看不会用,是说话思维跟不上趟儿的缘故。比如我们看到一个单词moon,首先想到的是汉语的“月亮”这个词,然后才能在脑海里映射出天上的月亮的实物。

想要孩子学好英语,就必须让孩子形成英语的直觉思维。想要孩子形成英语直觉思维,家长就必须做到“千万别解释!”

相反的例子

我曾不止一次地听家长们说过,给孩子放英语碟片根本没用。当时以为是家长们功利心太强,没有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心态,所以会对孩子求全责备,或者是家长们只播放了很少的几次,没有坚持下来。现在才知道单纯地播放英语声音,没有家长的解读,没有图画和动画作为注解,对孩子来说是完全不可理解也没有意义的。这种不符合“i+1”原则的输入,是无效的输入。

我们家也曾犯过这个错误。比如楼上的CD机,我们曾经放过一些英文朗读碟片和讲故事的碟片,循环播放差不多2个月,结果棉棉没有一点接受的迹象。后我们仔细观察发现在她做游戏的过程中,没有任何动作和语言表明碟片的内容对她有影响。她把这种声音直接当噪音过滤掉了。

后来我们又发现,在播放碟片的过程中,儿童的声音和大人的声音相比,儿童的声音对幼儿更有吸引力。同样的童谣,童声更能引起棉棉的兴趣和模仿的欲望。而对于我们大人来说,听的时候并不认为二者有什么区别。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