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中国又一新突破 或影响世界粮食格局 -- 悠闲者

共:💬105 🌺1042 🌵3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南水北调工程”有些生不逢时

可能由当初做决策时对北方缺水地区的雪中送炭,变成今后降水丰沛时期的锦上添花。在可预见的时间内,水价要降到与当地水源接近,恐怕很难。

根据发改委下发的《关于南水北调中线一期主体工程运行初期供水价格政策的通知》,如果按发改委这个供水价格,河南、河北所用的“南水”基本有赖于京津两地的差价补贴。如果京津减少用水,其他地区根本用不起。也就是说,只有京津多用,才能维持河南、河北人民继续使用“南水”。

而从目前来看耗资近500亿的“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通水以来每年调水量只有5亿多m?,不到原先预计的一期年调水36.01亿m?的1/7(远期调水目标更达186亿m?),由于水量小,蒸发损耗更大。这除了工程建设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外,也有气候变化导致北方缺水情况减轻,以及水价太高导致部分地区拒绝南水等原因。

而“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从目前来看基本达到原先目标。但工程延期导致造价大幅飙升超过原先预估一倍(近2100亿人民币),后续如果继续二、三期工程的造价将会更高,总计将达5000亿。而据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梦恕核算相关后期维护费也将达工程费1/3以上。

然而即使加大用水,也根本无法维持工程此前的投资及此后的维护费用。因为按现在的水价满打满算每年卖水收入不足60亿。而如果南水北调工程按50年预计寿命,以现在已投入2627.4亿每年折旧超过50亿,而人行5年期以上贷款年利率是4.9%则资本利息每年也要130亿以上,再有后续每年维护费用至少也要50亿,总计光成本每年最低也超过了230亿(也就是每年还要补贴进去上百亿),折算到长期平均“成本水价”超过了6元人民币/吨。按每年输入北京15~20亿吨“南水”目标计算,每年光补贴就要超过100亿,而消耗全北京用水1/4以上(近10亿吨)的农业一年创造的GDP也就140亿。

但是现在国内海水淡化水价市场化成本已可以降到5元人民币/吨以下,新加坡、以色列采用先进技术更是达到了不到4元人民币/吨的水平(目前天津、青岛都已规划建成年处理超过2亿吨的淡化水项目),这样“南水”就有些骑虎难下了。目前“南水”的优势是海水淡化的规模还远不能满足需求。

怪不得就连水利部原部长钱正英、“南水北调”专家委员会主任潘家铮、“南水北调”专家委员会成员、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易等人都坚决反对容易导致投资失控的后续工程上马了。

其实出现这种尴尬局面主要是当初在干旱恐慌之下做出上马决策时,没有预测到气候变化来得如此之快。工程完工时,由于雨带北移致使北方地区的干旱情况已逐步得到缓解。当然这不是说“南水北调工程”就一无是处,但从总体投资规模及实现的目标来看,当初的决策似乎有商榷的余地。

这也是当年就有不少观点认为应将这个浩大工程的投资转用于全国关键节点的蓄水调水设施。按照新加坡、东京等城市的经验,利用大城市节水、蓄水等方式达到同样的用水目标,花费更低,也是性价比更高的一种选项。比如近年包括首都在内的北方城市常见“看海模式”亟需转成绿色海绵型城市,而不应一边从南方高价引水,一边又白白流失城市降水。因为根据相关专业部门统计,北京年均降水近100亿m?,其中光 城区就有约40亿m?,与全年总用水量基本相当。扣除蒸发、渗透等因素,全市每年仍白白流失的雨水总量约为11亿m?,与目前的“南水北调”工程进京水量相当。

而个人也认为,随着近年降水增多,北方地区亟待加强防洪防汛设施的建设。毕竟经过30多年的干旱周期,目前大多建设于上世纪60、70年代的基础设施已经严重老化,如果再出现1963年海河特大洪水1975年驻马店水库溃坝事件等严重洪涝灾害,以目前的基础设施是否能有效应对依旧是个巨大疑问。就像这几年由于“南涝北旱”向“南旱北涝”转变,云贵川多年干旱暴露出的水库等基建严重老化及建设滞后问题一样。

而去年引发重大人员伤亡的华北东北黄淮洪涝灾害其实已经给出了预警,目前相关区域的人口、资产也早与当年不可同日而语。虽然中央几年前就做出了加大水利投入的决策,但由于利益纠葛,面对坛坛罐罐一些基层犹豫不决。但相比可能的巨大损失,不管从基础设施还是忧患意识方面,相关地区民众认知都需要有一个快速的转变。

通宝推:李根,盲人摸象,西安笨老虎,老老狐狸,胡一刀,青颍路,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