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电影《绣春刀II 修罗战场》的历史背景 -- cobalt

共:💬269 🌺1692 🌵10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明朝还有一个大问题,大家对国家对民族没有责任感,而是对个人的气节操守特别看重。

战国时候,某人说过“肉食者鄙”。这人是个底层百姓,他要出头为国家做一件事情,别人就劝他说,这些事情有那些吃肉的(权贵们)去操心啊,和咱们没关系。他就回答说“肉食者鄙”,这件事情那些人搞不定啊,所以我必须去做。

还有一句话“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就是说国家政权的轮替,是每一个人都有责任的,而且实际上也是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的。

但是明朝的人,受到封建礼教“君君臣臣”定位的束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最后的表现,就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这两句诗虽然是写的宋朝发生的情况,但是宋朝至少还有很多人忧国忧民,写得出这样的诗句。而明朝灭亡,每一个人都觉得“不是我的责任”。

崇祯说“吾非亡国之君,汝皆亡国之臣。”,认为朕已经非常勤政爱民了,朝廷灭亡,是那些大臣们的责任,是那些北京城被围困了还不肯捐献财产出来发军饷的富户们的责任,是那些没有军饷就不肯卖命守护朝廷的士兵的责任。总之都是别人的责任,不是他这个皇帝的责任。

大臣们呢,文臣认为,作为文臣必须有死谏皇帝的气节,其他的一切,都必须排在这个气节的后面。武将例如卢象升告诉崇祯帝说:“陛下命臣督师,臣只知战斗而已!”。当然我并不是说他们这样不好,有气节原本是一个非常好的锦上添花的特质,但是把它凌驾在别的一切之上,就是本末倒置,成了无根浮萍了。但是如果满朝文武追求的最高目标,就是实现自己的“气节”,那么,谁来操心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啊?

富户们呢,李自成围困北京城的时候,崇祯已经没钱发军饷了,想要城里富户门捐钱出来。但是富户们不肯。都觉得钱是自己家的,捐出去就没了。北京城是否被攻破,是朝廷和军队应该操心的事情,是崇祯和李自成的事情,“跟我们没关系”啊。最后城破,富户们的财富被李自成的兵洗劫一空,有些甚至家破人亡。富户们当初是真心认为朝廷是否灭亡,跟我们没关系的啊,更加不是我的责任。

北方京城已经被攻破了,南方还一堆人觉得,“跟我没关系”,更加“不是我的责任”。

皇帝大臣富商们这种既得利益者,都认为明朝灭亡,不是我的责任,甚至跟我没关系,那么明朝灭亡之后,也没有文臣武将愿意担着“违背礼教”的骂名,承担起认真“争天下”的责任。这就是我说的,礼教的束缚是导致了明末没有群雄逐鹿情况出现的原因,也会导致明朝被外族取代成为历史必然。

各司其职,原本是一个很好的社会分工合作的组织结构。可是出了事情的时候,每一个环节的人都认为:不是我的责任。,那就有问题了。

另一个类似的例子,就是德国柏林新机场的修建,用了超出预算N多的时间和金钱,可是仍然没能修好。然而查下来,其中并无出现贪污腐败的现象,每个人都是尽职尽责的好领导好员工。总而言之,没人有责任。可是机场就是修不好。这种其实就是系统性的责任,用句时髦的话来说,就是“体制问题”。

明朝,就存在严重的“体制问题”,或者正准确说,是文化问题。明朝灭亡了那么多年,经历了被外族取代这种惨痛的结局之后,很多人谈论起来,依然觉得崇祯是个好皇帝啊,明朝大臣们也很尽责,文官怎么怎么好,武将怎么怎好,还有清朝皇帝击节赞叹“如果他的计划得以实行,我们清军是无法入关”的啊。反正也不是守关将士的责任。总而言之,明朝灭亡,没人有责任。清军入关之后攻城的时候,很多守城的文臣武将最关心的不是这城是否守得住,而是自己是否能保留清白的气节。

可事实就是,气节只是一个锦上添花的东西。守住江山, 保护民众,才是最实质的应该追求的目标。明朝的礼教文化,就是抓住了气节这个外在表现形式,而丢掉了内在的实质的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通宝推:笑不拾,每日闲谈,海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