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卫青的名声 -- 林风清逸

共:💬560 🌺2019 🌵70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有马鞍没马镫又如何?关羽未必没用大刀

马鞍本身就是骑兵冲锋和砍杀的稳定器,后来有了马镫当然更好,但没有马镫而只有马鞍,也比裸骑战马冲锋和砍杀更有威力的多。

‘骑射处于运动中不易被瞄准’ 这话有其相对性,对于整日骑马打猎,射飞禽、射走兽的游牧民族讲,在自己快速移动的情况下猎杀快速移动的物体,是基本生存技能,和汉人农民种地是基本技能是一个道理。因此汉人胡服骑射只能用来对付汉人,但用来对付老师就差远了,只能勉强依托城防来固守,不能出击取胜,更不能用来千里奔袭,决战决胜。必须有武器装备和战法战术的全面革命,才能战胜匈奴骑士。

而正因为匈奴骑士可以打运动战,在局部制造人数优势,各个击破汉军,所以汉军也不能孤城死守,多点分兵,必须集中优势兵力,主动出击,以骑兵对骑兵,用武器装备和战法战术的优势,加上持续性的打击来摧垮对手。而李广作为老一辈将领,不是不勇猛,而是号称飞将军,其弓马骑射武艺甚至高于匈奴,所以才被多数骑射不如匈奴的汉军崇拜,也被自夸骑射高明的匈奴人敬仰,就是这个道理。但这种武艺无法推广到全军中去,这么与匈奴对战,只能是以己之短对敌之长,焉有不败之理?而应该扬长避短,用汉家强大的国力提升武器装备,建立和磨练正规军和先进战法,以自己优势来克制对方的弱点。

至于关羽是怎么杀的颜良不能只听某位所谓专家的一面之词,《三国志》里是这么记载的:绍遣大将军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於白马,曹公使张辽及羽为先锋击之。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於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

就是说,当时颜良周围有万众和诸将,关羽怎么可能是先用长矛刺死了颜良,再下马拔出宝剑砍下其脑袋,再收起宝剑,再上马,再持长矛继续冲锋呢?颜良周围的万众和诸将难道都真是土鸡瓦犬,都站在一边发呆吗?将领的一身铠甲有多重?而“马上是条龙,马下是条虫”可是你自己也知道的。史书也说了,袁绍诸将不是在发呆,而是 ‘莫能当’,就是一直在努力抵挡关羽,但关羽太牛了抵挡不住。说明关羽是一直在连续冲杀的,不存在下马砍颜良脑袋再上马的时间空档。因此关羽的 ‘刺良於万众之中’ 和 ‘斩其首’ 是一系列连贯的动作:先扬鞭打马冲过去,然后马上就’刺’,再‘斩’,都是连续完成的动作,同样,敌人来‘当’,而关羽继续冲杀而‘还’ 也是一气呵成的连续动作。因此,关羽使用的兵器应该是可刺可斩的长长的利刃,所以非常可能就是直刃的长刀,甚至就是环首刀,或者是马槊或长戟。

你要看史记里描写卫青霍去病他们的杀敌,也是动不动就斩首几千几万。这也不可能是先刺死或射死,再下马一刀一刀地砍脑袋,那么队形就全乱了,敌人再杀回来,自己的脑袋就都没了。应该也是‘刺’和‘斩’一气呵成,连刺带砍。而环首刀是西汉就有的,有出土文物做证据,不知有何疑问?而从关羽的战法看,到东汉时期,骑兵的冲杀技术已经基本成熟了,和有没有马镫没有关系,唯一区别是,在明确已经有马镫的南北朝时代,马上武将的双手全都解放出来了,可以双手各持一件不同的长兵器,比如魏天王冉闵在作战时,经常左手拿双刃矛,右手拿钩稽,胯下是一匹朱龙驹,万人难挡。而汉朝骑兵要一手持缰绳,一手策马,然后接敌时再举枪或举刀杀敌,所以环首刀可刺可砍,以及不容易在换手时把刀掉落的优点都非常突出,所以成为汉军骑兵的制式兵器。

关于关羽的独门兵器,台湾有个历史专家在东森电视台的关键时刻节目里拿出过一张南北朝时期(离三国时代不太久远)的关羽画像照片,里面的关羽手拿的是一把与现在京剧和电视剧里类似但又不太一样的三停刀,主要区别就是刀刃更长,更直,而刀柄没那么长,整个刀有一人高,刀刃占去一半,除了侧面的分叉,靠前的那个刀尖的刀背一边是直的,是向前的,另一边的刀刃是略带弧形的,所以类似于偃月的形状,就是半月形状,但刀面窄而尖锐,因此是可以直刺的,更可以砍斩。而现在京剧和连环画里的青龙偃月刀把弧度搞得过于夸张,连刀背都弯过去了,就不叫偃月,而是新月了。

所以现在的青龙偃月刀应该叫青龙新月刀,有绿教化的嫌疑。不是太开玩笑,下面是我搜索其他战争题材而发现的图片,看到下面那个中亚武士手里拿的兵器了吗?就是典型的青龙刀,只不过小很多。而三国戏剧的大量兴起是从元朝开始的,之前以口头和书本传承为主,那时没有复印件和照相机,很难把南北朝时期偃月刀的形状描绘出来,以后在元朝因为中亚或草原地区兵器的引入而改变了刀的形状也是有可能的。当然也有可能那个外国武士(估计是某国的战争电影)手里拿的是从中国传过去的斩马刀。

抛砖引玉,大家可以深入讨论。

点看全图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