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翻译毛泽东的话:归根结底是你们年轻人的 -- 给我打钱87405

共:💬35 🌺224 🌵1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语文课 读《曹刿论战》

《曹刿论战》第一课

老师:这是一篇文言文。我们今人读文言文,是有一点困难的,比如经常遇到生字。所以需要做一点准备,最好用手机上的字典,它有个好处,不用查偏旁,手写可以识别。

另外,生字不认识,不要着急去查意思,因为有时候我们只需要判断它的【性质】,就能猜出来个大概了,等文章全读了,再去进一步落实。这就是我们要注意的问题。下面开始。

第一段: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老师:这段什么意思,讲的是什么?

学生:老师,我好乱,请让我静静!

老师:需要静静吗?不需要。乱在哪?想一想。是不是说,好多字不认识?你想一个一个弄清楚?这个策略不正确。读书,是不能这样读的。

我现在问大家,这一段,写的是不是两个人对话?

学生:是的。

老师:那么,具体是谁跟谁对话呢?

学生:一个叫曹刿,另一个叫公。

老师:很好。那么他们对话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呢?

学生:这我就不清楚了。反正一问一答,说了好几次。

老师:好,那么我们现在看看文章,看他们具体在说什么?听清我的提示,看清他们说什么,指的是内容性质,而不是一二三四五。

学生:从哪里开始呢?

老师:从对话啊。把第一句话找出来。

学生:【何以战?】

老师:什么意思?

学生:凭什么打?

老师:在我们日常用语中,凭什么有几种含义?

学生:两种。一种是反问、质问,意思是相反的,是否定。另一种凭借。我认为这里是后一种。

老师:为什么呢?

学生:我感觉他们没有吵架。要是否定,可能会吵架。好比有人问,你凭啥跳?我就说:我为啥不能跳啊,关你屁事。他们不是这样的,没吵架。

老师:嗯,我也是这个看法。那么我现在再请你想一想,猜一猜,他们在谈什么?

学生:怎么打,怎么就能打嬴了。

老师:有道理。好比我问你,你打算如何折一朵花呢?你就说,我得先准备一张纸,然后……

学生:那么我们就继续往下看吧。公回答了,【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好像是在说,【我不吃独食,有啥大家一块分。】

老师:那么曹刿怎么说的呢?

学生:曹刿说,不行。我认为就是这个态度。或者说,这个靠不住。

老师:到底是哪个?是不行,还是靠不住?

学生:靠不住。

老师:为什么?

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说了一个理由,你说不行,那你就是老师了,不同意学生干什么,那学生就是向你请示了。但这里不是这样的,他们是在讨论。

老师:讲得有理。继续往下看。公又说了,【牺牲玉帛,牛羊啊玉器啊丝绸啊,我……】其实中间这个【弗敢加也】,我也不懂,我只知道弗是不的意思,敢加,不知道什么意思。然后说,必以信。我认为,这是说,因为我如何如何,所以神会保佑我。

学生:有道理。因为曹刿又认为不可靠,确实是说在神。

老师:继续。

学生:啊,公说了一个理由,曹刿这次说,靠谱!

老师:依据呢?

学生:曹刿说,【战则请从】!不认可,觉得不靠谱,怎么还一块去打呢?逃跑都来不及。

老师:认同你的看法。不过,公这次说了个啥理由,曹刿就觉得靠谱了?

学生:【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后面没有呼应,所以猜不出来。

老师:没有吗?我认为有。曹刿的回答是,【忠之属也】。然后说,【可以一战】。所以答案是:【忠之属也】。

学生:忠,大概就是忠诚。我明白了,公说的这个理由,就是指自己忠诚。

老师:公对谁忠诚?对曹刿?

学生:老师你不要这么搞笑好吗?

老师:那你说说对谁忠诚?

学生:【大小之狱……】这里面没有忠诚什么事啊。

老师:你一听到忠诚两个字,是不是就想的是who对who忠诚?错倒没错,却不尽然。人不光可以对人忠诚,还可以对职责忠诚。你看,公说,【我认真办案】,曹刿就说,【你忠诚】。所以曹刿的意思是说,因为你忠于职守,所以靠谱。

学生:对对对。公的职责就是判案。咦……公是法官?

老师:也可以这么说。这个公,指的是鲁庄公,是鲁国的国君。国君的职责是什么呢?保一方平安。如何才能平安?当然其中一条,就是让内部和谐。可是人与人总有纷争,这就需要国君来调和,来判责。当然就可以说,鲁庄公有法官的意思了。但是法官小于鲁庄公,鲁庄公要处理的问题不仅是对内,还要对外御敌。

现在让我们把第一段捋一下。

学生:齐国将要进攻鲁国,鲁庄公准备迎战。曹刿就来问鲁庄公,凭借什么打胜仗。庄公说他不吃独食,又说他敬神,但曹刿认为这些不可靠,最后庄公说他自己忠于职守,曹刿认为这才可靠,并且表示自己愿意一块出征。

老师:很好,差不多就是这样了。那么……

学生:老师等等,我怎么觉得有哪里不对劲呢?

老师:哦?何出此言?

学生:老师您不觉得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都很奇怪吗?并且位置颠倒了吗?该是一个有权的去问下属,【你对我忠心吗?】然后下属说,【我忠心。】然后上司说,【那你跟我走吧。】这里怎么不是这样呢?

老师:你不觉得你刚刚这段话,跟你提的问题很相似吗?

学生:不懂。

老师:你一个学生,不听老师的,反而要问老师,这奇怪,那奇怪。嗯,是不是位置也颠倒了呢?

学生:这么说,好像真的是这样啊!可是确实发生了啊,并不奇怪啊。怎么这么自然呢?

老师:那么想想,为什么?究竟是因为什么,可以这样位置颠倒?对比一下你刚刚说的【常例】。

学生:不明白。

老师:这次没有【不明觉厉】啦?

学生:说点正经的,说正题!

老师:哦,对不起,我又拿你开涮了。我想请你对比一下,鲁庄公和曹刿在探讨能不能打,是在议事,而你举的例子,上司与下属,在论人。你跟我,是议事还是论人?

学生:议事。

老师:议什么事?

学生:就是把这篇文章读懂啊。

老师:这就不结了吗?议事的时候,不论什么上司下属,大家的目标都是把事做好,谁都可以发言。论人就不一样了,定了身份,要确认的是身份。

学生:确实是这样。不过,我还是有点纳闷,他们并没有讨论具体战术啊?怎么说了半天,最后是因为忠诚就可以打了呢?

老师:这个问题提得好啊。这就是我们一般人要从这里学到的道理。我们往往遇到事,就一拍胸脯,我要干,而不问,可不可以干,真的可以干吗?通过这样的讨论,曹刿巧妙的让鲁庄公坚定了信心。为什么?理由十分充分。鲁庄公忠于职守,鲁国人都心服口服,万众一心。当然就不是拍胸脯,而是真的可以打。之前鲁庄公心里自认为的理由,其实不充分,经这样讨论后,鲁庄公是信心百倍啊。

学生:这样来看,曹刿确实有两把刷子,我很是佩服。

老师:我也佩服,向他学习。同时也向鲁庄公学习,这么大一个领导,能放下身份,就事论事,相当了不起……

学生:让我静一静,我要思考一下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我是谁……

老师:又逗我是吗?好吧,下课。

=============================

《曹刿论战》第二课

老师:上一课,我们读了第一段,确认了我们读懂了。接下来我们要把第一段重读一次。

学生:难道不应该说【接下来我们读第二段】吗?老师你真的是好奇怪,我又想静一静了。

老师:你又想静?哦,不,你应该动起来,我也动起来。这一课,我们把第一段,演一下。

学生:what?演一下?怎么演?

老师:我们一块演。让我想想角色怎么分配……

学生:我们还是觉得您演鲁庄公合适。

老师:同意。那么谁演曹刿?是不是还得有几个配角?

学生开始商讨

老师鲁庄公正整装备战。

学生侍卫报告,曹刿求见。

老师鲁庄公:曹刿?好吧,让他进来。

学生侍卫:宣曹刿进殿。

学生曹刿上。

老师鲁庄公:曹刿,你有什么事吗?

学生曹刿:我听说大王准备迎战齐国。

老师鲁庄公:这你不是已经看到了吗?我要率领鲁国部队,好好教训一下齐人,叫他们知道我们不是好欺负的。

学生曹刿:那么大王是信心百倍咯?

老师鲁庄公:哈!木有这点自信怎么打?你是不是太小看本大王了?

学生曹刿:那我想问一下,大王的信心从何而来?

老师鲁庄公:我,一向都是有什么好的,跟大伙一块分享,谁见过我吃独食?好的只给自己留着?

学生曹刿:是,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但是我认为,这不足以让鲁国人上前线,因为一个是吃饱穿暖,一个是牺牲流血,这俩不对等。

老师鲁庄公:我,一向对神明,对祖宗,恭恭敬敬,初一十五该拜就拜,从来就没有落下过。

学生曹刿:是,这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但是我认为,这也不足以让大王您取胜。理由嘛,您懂的。

老师鲁庄公:我,一向兢兢业业。身为国君,我废寝忘食,治理国家,虽然说不上什么事都处理得当,但总的来说,我认为我还是做得不错的,大伙相处,也比较和睦。

学生曹刿:这就对了!大王您的职责,对内是求和谐,对外是歼敌寇。您对内做得怎么样,大家都看到了,大家都认为您干得漂亮,心服口服。既然如此,当您率领鲁国人去迎战齐人时,谁会怀疑您做不好呢?您一定能胜任,一定能打赢。我希望大王能带上我,让我也为鲁国出力。

老师鲁庄公:啊!曹刿,听了你这番话我才意识到,我之前并不是很明白啊。谢谢你,曹刿,是你让我坚定了信心。我相信,鲁国必胜。

老师鲁庄公从王座上走了下来,与学生曹刿拥抱在一起。

学生鲁人齐呼:鲁国必胜!鲁国必胜!鲁国必胜!

(除了正剧之外,还演一些外传,比如把曹刿换成另一种性格,反复说齐国强大,鲁国弱小,打不得,或者把鲁庄公换成只会拍胸脯的。这里就不细说了。)

===============================

《曹刿论战》第三课

学生抢先说:接下来我们要读第二段……

老师:啊哦,让你猜到了?不好意思,你猜错了。请允许我先笑一会,我得意的笑,得意的笑……好吧,这一节我们学第二段和第三段。哈哈。

第二段: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老师:这一段有没有什么疑问?

学生:没有。这段很简单,鲁人打赢了。

老师:怎么打赢的呢?

学生:打鼓,就打赢了。

老师:啊!Music!这样,就赢了?

学生:呃……好像说不通……但鲁人赢了总是没有错的。

老师:可是怎么赢的呢?打鼓,everybody,扭动你的身体,哦耶哦耶,就嬴了?所以我们要弄清楚这里的关键:鼓。大家有什么猜想?

学生:据我所知,古人打仗有个讲究,叫击鼓进军,鸣金收兵。齐人打了三遍鼓,进攻了三次,然后鲁人打一遍鼓,进攻,就……貌似哪里不对。

老师:是,根据你的设想,好比是你先打我三拳,然后轮到我,我一拳就把你击倒了。这不叫战术,感觉是你在找打。

学生:那我猜,击鼓的作用是鼓舞士气。因为打仗时其实士兵都很怕死,这种场面我在电影里见过多次,所以击鼓好比是冲锋前的集体嚎叫。鲁军等齐人齐声嚎叫了三次之后才击鼓。应该是这个样子。

老师:有点意思。好比是你,啊啊啊,连叫三声之后向我冲过来,我嘿的一声应战,你就倒地了。咱们要不要现场比划比划 ,感受一下,我还是继续演鲁庄公。

学生:……您觉得这样有意思吗?这不还是在说我找打,送死吗?

老师:好吧,对不起,我又想坑你,但你被机智的识破了。不过我认为你讲的确实有理。我记得在电影里见过这样的场景,一方先自己比划了半天,又运气,又舞拳,然后等他冲过去,对方只一拳就结束了战斗。不过,光是这样猜想,恐怕不行。不如我们先存疑,知道这个【鼓】关乎到具体的作战,就可以了。下面我们继续看,第三段。

第三段: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学生:咳咳咳。老师不是我想说您的不是,您不是一贯教导我们,文章要读完吗?不要读到半截就胡思乱想吗?这第三段把【鼓】说得很清楚了啊。

老师:哦?又被你发现了……好吧,我承认我又失败了。那你说说,现在怎么理解这个【鼓】?

学生:这个【鼓】具体怎么回事,我也不知道,但是从文章看,它和士气有关。为什么和士气有关,我也不知道。我就知道,齐军士气在下降,鲁军士气在上升,这是鲁军取胜的所在。

老师:很好。关于士气是怎么回事,我曾听别人说,士气不能长久的维持,毕竟人都是怕死的。故而鲁军的计策就是,齐人第一遍鼓之后,士气最旺,但鲁人并不出战,第二遍,齐人的士气就往下跌了,可鲁人还是不出战。这里的描述比较简洁,我们不能以为打仗就是简单的敲一通鼓。我们要抓住关键。

学生:关键就是士气。

老师:对。如果结合第一段,不难发现,曹刿是个【气功大师】,他对气,很有研究。前面他与鲁庄公对话,是为了让鲁庄公更坚定,有真正的自信。后面具体与齐军交战,明白要避开对方的锐气。

学生:气功大师?哈哈,太好玩了。

老师:关于气,中国人有独特的理解,并且似乎还有一些关于如何练气的具体技法。这些东西,现代人都忘啦,因为它不科学嘛……

学生:STOP!老师您又要借题发挥,怼科学了。咱们还是上语文课吧。

老师:提醒得好。继续读文章。除了是个气功大师,曹刿还很谨慎。从哪里表现出来的?你们已经看明白了。不过我要提一个问题,大家从这里学到的是谨慎态度,还是谨慎方法?

学生:态度。

老师:为什么?

学生:首先,这里只是像拍电影一样,简单说了一下方法。其次,这文章大家都能看都能学,你会用,别人还能反着用呢,比如他故意把车辙弄乱一点。

老师:啊,我被你的智慧吓到了。所以我决定,五分钟之后下课。让我们利用最后五分钟,把整篇文章梳理一下。

学生:这篇文章主要谈的是自信、士气。没了。不需要五分钟。

老师:好吧,听你的,提前下课。

(其实老师认为,这篇文章只学了一点,但是学生眼下气势很盛,不如向曹刿学习,先避其锋芒,以后再找机会杀回马枪,把其它内容补上来。)

============================?

《曹刿论战》第四课

老师:通过前面三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搞清楚了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今天这堂课,主要是由我讲,你们听,并且可能会有些出乎意料。我希望大家能保持注意力。

前面,我们讲的是内容,那么这篇文章的形式呢?

学生:什么是文章的形式?

老师:简单的说,就是这篇文章怎么写的。这个怎么写的,不太好解释。这样,我先说一条。这篇文章有许多内容并没有交待,比如齐军的统帅是谁?带了多少兵?为什么要挑起这场战争?打了多久?双方伤亡情况如何?都没有交待。这样来写,给我们阅读时带来一种怎样的感受呢?

学生:对啊。我怎么没有想到这些问题呢?

老师:请回答我的问题,你的阅读感受是什么?

学生:简洁明了。

老师:对,简洁明了。简洁明了的目的是突出主题。反过来试想一下,如果把我前面提到的那些内容,实际上是一场战役必不可少的内容,都交待了,那么我们阅读时又会是哪种感受呢?

学生:感觉是读在历史,读故事。

老师:是的。大家看,怎么写,是有学问的。同样一件事,写法不同,带给读者的感受不同。除了我前面提的内容还有什么没有写的呢?

学生:经这么一说,我认为这篇文章有很多杜撰的地方。比如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真实情况不大可能如此。

老师:说得很好。你有没有意识到,这样来写,在你心目中,曹刿和鲁庄公都高大上了?甚至你会把这两个人,当成你学习的对象,是你努力的目标?可是到了现实生活中,你会发现,这很困难。

学生:这个体会我还不深。但是老师所提醒的,我也确实在之前没有意识到。您这么一说,我还真觉得好像就是这样。

老师:是的,你现在还年轻,有些东西体会不深。不过你有这样的自省意识,已经很好了。实际上,老师想告诉你们的是,像这样的一篇文章,就像一部电影一样,它其中塑造的人物形象,讲述的内容,写作的方式,都是了为一个目的服务的:搞气氛。

学生:搞气氛?

老师:是的。以后你能在其它书上看到,这叫阅读享受。其实,阅读享受和观影享受是一样的,看书,看电影,就是看个happy,看个放松。

学生:可是这几节课上下来,我并不happy,并不放松啊?

老师:我说的happy、放松,不是字面上的意思。好比你去看电影,是不是有些情节也让你紧张不已呢?但对于你的整个生活而言,你忙碌了一周之后,你需要一顿精神大餐,放松放松。我指的是这个意思。

学生:可是我天天忙碌啊……

老师:是的。你是学生,而不是观众或者读者。你读这篇文章的目的,并不是来享受的,你是来学习如何读文章,如何写文章的,所以你感受不到。但是我刚刚说的情况,当你坐在银幕前面的时候,你是有的。

学生:原来是这样。所以老师你的意思是说,其实是因为我是学生,所以我无法感受到一个读者应该感受到的?

老师:没错,我就是这个意思。但你也并非完全没有,特别是在我提了几个问题之后,你就会发现还是有的,只是不那么明显。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个难点。如果一名学生,不能从读者的角度,很好的去获得一种阅读体验,而是专心去研读内容,他如何学会写文章呢?所以我认为,要想学好写文章,需要先当读者。只是读,老师并不讲解。

学生:对,老师您说的是对的。我自己在家读书时,就跟在课堂里读书不一样。我以前只是觉得不一样,现在我知道具体是哪不一样了。真是很神奇啊。

老师:以后我还是会多安排一些课堂阅读时间的,我不提任何问题,不安排任何作业,让大家也能在学校享受享受。

不过前面我提的那个问题,就是关于这篇文章简洁明了的问题,我还是希望大家要注意。

学生:注意什么呢?

老师:注意当你被文章吸引之后,你会不由自主的把里面的故事、人物、情节,当成真实的。

比如像鲁庄公和曹刿这样的君臣关系,会让人羡慕不已,而日后当你走进社会,自己成为领导或者被别人领导时,你可能就会情不自禁的拿现实生活中的体验与你在书中获得的体验进行对比。这样你会感到现实有所谓的残酷,你有可能产生不满情绪。

学生:老师您的意思我没听懂。

老师:不如让我举一个例子做对比。假设你从未读过书,包括其它的文化产品,当你成为一名公司职员之后,你如何去理解你与你上司之间的关系呢?你就没有参照物了。可能你会想,本来就是这样的。对吗?

学生:您的意思是指,我因为看了书,于是在内心建立了一个标准,以后就总以它为标准,来衡量我遇到的相似的事?

老师:难道不是吗?不仅是这种君臣、上下级关系,还有其它的方面。就拿第二段的打仗来说吧,真的是就是三通鼓,战斗就结束了吗?你要是按这样的标准去真实的战场,你认为,等待你的命运将是什么呢?

学生:扑gai。

老师:是的,你会扑gai。当然,这样的作品,不完全是比现实生活所谓的好,也有比现实生活所谓差的。如果你用差的做标准,你又会觉得现实生活很美好,可是那些本是你应得的。这样你就会发现,你就跟活在梦里一样,你以你的梦为标准,来给你的现实生活打分。

学生:哇,老师您的意思是说,书在造梦?

老师沉默了几秒钟。

老师:我说你能不能不要这么抢戏好不好?我说了半天,你两个字就解决了?好吧,我承认,我前面一堆废话,没有你【造梦】两个字精炼。

学生:呃……老师,我不是戏精。

老师:跟你开玩笑啦。你说的非常好,就是造梦。但是,主动权并不完全掌握在造梦者手里,我们也有主动权。

学生:如何得到呢?

老师:就像我们现在这样,通过学习,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自省,学会从梦境中走出来。当然,与在梦里相比,这样的感受确实不一样。有时候我们只记得梦是美梦,好比我前面所说,读书、看电影,都是享受。但是梦,也有恶梦。

学生:恶梦?

老师:当你认为现实生活不如意时,你的那个【意】,不就是造梦者给你的吗?或者说你认可的标准吗?你总觉得不如意,难道不是恶梦?

学生:啊?!

老师:啊个屁,下课。?

============================

小结

《曹刿论战》四堂课到这就讲完了。大家或许看到最后,突然发现我这四堂课本身就在搞气氛,入梦,出梦。我自认为,我上的课有深度,我就是要让学生去体会这一点,体会理论好比黑夜,实践好白昼,白天不懂夜的黑,黑夜不懂昼的白。

实际上,这四堂课,加上这篇文章,可以称得上是三重梦。文章第一段,曹刿论战的重点,就是要让鲁庄公不要做梦,要确认现实。然而整篇文章却是散文体,出现在一部史书中,难道不是另一场梦吗?那么我的课呢?不是在梦中说梦吗?

这是一趟奇妙的旅程,而我们的人生将更加奇妙,或许我们会像庄子那样问,到底我梦见了蝴蝶,还是蝴蝶梦见了我?

就到这了。谢谢。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