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读三国有感随笔 -- 解甲

共:💬252 🌺3049 🌵9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几个细节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集团一说呢,还应首重精英人物,三国军制呢,曹魏有士家制度,孙吴有领军制度,蜀嘛,资料少,推测的话,可能也有军户制度,常引的一条资料就是诸葛亮建立连弩部队的记载。

三者虽有差异,但也有共性,都表现为努力把军队掌握在中枢手中的意思,这一点不难理解,只是形禁势格,真到了现实中,史不绝书的“部曲”“宗族”就来了。比如吕蒙传有条记载就很生动。

权统事,料诸小将兵少而用薄者,欲并合之。蒙阴赊贳,为兵作绛衣行滕,及简日,陈列赫然,兵人练习,权见之大悦,增其兵。

这条记载说明几点,1、部曲私兵的装备,比如服装,中枢是不管的。2、中枢对小集团有调控能力。3、并不是排斥部曲私兵,调控的目的还是为了增强整体战斗力。有战斗力的小集团,会增其兵。

荆州军政集团的精英对基层是具有相当的掌控能力,同时其势力来源也源自乡土,所以是有相当动机打回去的。考察一下夷陵之战中蜀军各督,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

再腹黑一点,夷陵之战,荆州精英被大量消耗之后,蜀吴也就和平了。当然,这点是瞎猜。

二、承接第一点,再来谈谈关羽问题。

现代战争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大量消灭敌方的有生力量。而在三国时期呢,消灭有生力量,我个人意见指的就是部队的精英,首脑。

三国的历史中,只要首脑没被消灭,这股势力仍有可能死灰复燃。刘备,曹操,袁绍等等都说明了这点。所以曹操诛吕布,孙权杀关羽,其实道理都一样。

至于关羽怎么死的,这个嘛,可以讨论。

但是,把关羽的脑袋送到曹营,总是孙权干的吧,这个和直接斩关羽,感觉没啥区别。

三、夷陵之战中曹魏的因素

劣势则是曹魏虎视眈眈,既有在战斗过程中遭到曹魏夹击的可能性,又有在战后孙吴彻底倒向曹魏的可能性。此战即胜,也无非是回到战前的战略态势,而天下有变的战机却已经错过了。

你的分析很有道理,但是嘛,这里的分析是种预测,可以这样预测,可以那样预测。

我个人的意见,刘备发动夷陵之战,就是等曹魏介入。

这一点看看整个夷陵之战的过程:

221年7月,蜀军就打下了秭归。

8月,孙权就倒下曹魏。

然后就没事了。

222年一月,陆逊来挑衅,派宋谦来破了蜀五屯

刘备就不淡定了,先主传,记载很有意思:

二年春正月,先主军还秭归。
意思就是去年夏天打完秭归,刘备就回去了。

这里推测一下,我猜吧,打下秭归,刘备就准备收手了,后边发生的事,似乎是刘备受到了陆逊的挑衅。

但是拉到全国来看,魏这时有动作了。比如说曹真从西凉前线调回京都,负责东吴方向。这件事和刘备的军事动作孰先孰后呢,不好说,但是魏伐吴的军事准备,我个人推测,刘备应该是知道的。

后边就是夷陵对峙,夷陵对峙如果不是后期陆逊的水陆配合作战,仅就陆地形势来看,完全是一副天荒地老的节奏,谁也奈何不了谁。

这时,可以大胆的推测,与其说刘备准备正面进攻东吴,倒不如说是在拖住东吴的主力部队。

曹魏当然有自己的小心思,王朗和刘晔就代表不同的战略预期。联蜀伐吴,或是坐山观虎斗。二者都不能说错。谁知道战争会如何进展呢?八月夷陵之战结束,九月就是三路伐吴了。

所以说,我个人意见,刘备伐吴,不可能没有考虑曹魏的因素,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是把曹魏做为自己的一大助力。估计还在打着重演湘水之盟的美梦。

可惜任何战略预想,都要靠最后的战果说话,这一败涂地嘛,就啥都别说了。我感觉对刘备打击最大的不是前军的火烧连营,而是马鞍山之败,这才是完败。

通宝推:桥上,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