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我眼中的中国军事小说(序) -- 1001n

共:💬67 🌺62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篇外:一些杂感

(一)

上文写朱苏进,写完贴上去后就睡觉了。现在再看,多少还是有点遗憾的:唉,可惜了的,应该慢慢写的――当时一激动,实在是有点着急了。看到大伙为序言献了花,反响也热烈,就下决心不睡觉也要赶出第一篇来。结果赶到早上四点多,完工是完工了,现在看来却很是草率和粗糙;关于他和他的作品,其实还有很多感想并没有说出来,也确实有些遗憾。说到底,那些感想基本是几年来的沉淀,不用多想自然就流露出来;虽然也还是用心写了的,但是谈到和我设想中介绍文章的样子,确实还是差了一大截儿。。。

这就是个教训:写文章不仅要用心,而且要杜绝急就章;慢慢写,写完不忙贴出来,回味几天修改几天,恐怕效果要更符合预想一些。。。

(二)

感谢各位的回复,我都看了。在这些回复里,我渐渐发觉了一个问题:

大伙提到了一些作品,从张正隆的《雪白血红》、刘亚洲的《恶魔导演的战争》到王树增的《远东朝鲜战争》,名气都非常大,可却又都不是我所要介绍的“军事小说”的类型;它们其实都是报告文学的体裁,或者说,是军事纪实文学。简而言之,它们反映的都是发生过的真事儿,而不是虚构出来的。

而这类的作品往往更容易被关注,名声也大,确实容易跟“军事小说”相混淆。下面就我记忆中的,罗列几个:

叶雨蒙记录抗美援朝的《汉江雪》系列;

柴成文的《板门店谈判》;

王贤根的《援越抗美纪实》;

钱刚的《唐山大地震》;

江永红记录我军改革进程中出现蓝军打败红军一事的《“蓝军司令”》、记录改革开放前沿,侨乡步兵师的《中国师》,记录当年还是一军军长的傅全有的《一军之长》;

靳大鹰的《志愿军战俘纪事》以及《谁来保卫2000年的中国》、《九一三事件始末记》;

陈力人的《缅甸,中日大角逐》;

陈辉亭反映地空导弹部队作战往事的新作《飞鸣镝》,其实应该算回忆录,呵呵;

以及当年那套《解放战争报告文学丛书》,包括张正隆的《雪白血红》在内的,还有

马继红反映攻克石家庄的《石门开》,

杨闻宇反映西安事变的《丙子双十二》,

王宗仁反映北平和平解放的《历史,在北平拐弯》,

李彦清的《黄土地,红土地》,反映的似乎是淮海战役?印象不深了……

等等等等,确实非常之多,多得似乎已经成了军事文学的主流。而且这里提到的作者,除了个别以外,大多还不止仅仅写出了这里列出的篇目;从文体上说,报告文学/纪实之外,还有散文、诗歌,当然也有小说;再跑远点儿的,比如那个马继红,后来也编剧去了,总后投拍的反映青藏线汽车兵生活的《天路》、反映军医大学学员生活的《红十字方队》都是他编剧的――只是用他举例,来说明其实这些人还颇有很“一专多能”的――要是具体事实有出入,那我赶紧改,呵呵。。

现在我手边没有相关资料,以上基本是靠搜索记忆得来的;而时间太久,记忆这东西也未必很可靠。比如这个《解放战争报告文学丛书》,名字到底是不不是这个?里面一共包括了多少本?也已经记不住了。。

可这些,都是军事小说的邻居,住的特别近,但是根本是两家人。要说好看,军事报告文学/军事纪实作品其实都挺好看;但是,还得强调一次:

它们的确都不是中国军事小说。

(三)

说实在的,大家“热心而举错了例”的这个反应有些出乎我的意料之外。现在看来,由于种种原因,似乎大伙的确对中国军事小说接触的不是太多。不过,中国的军事小说作为中国当代小说的一个“偏门”,本来影响就是不很大;而中国当代小说的整体水准“城门失火”,殃及中国军事小说的池鱼,那也是没办法的事。。最后一点是,很多军事小说其实也是平平,看过了没印象那也是很正常的,呵呵。。。

说到这里也顺便提一下,以我个人的看法而言,中国军事小说真正开始全线爆发的时间,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那些年头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各种思潮全面进入军营,并且极为深刻地影响了军事小说的面貌;同时,那时“枷锁”和“镣铐”似乎更松一些,军队作家也更有时代责任感一些――不象今天,一切的一切就是为了名和钱。

而这个爆发的风潮,也一直波及到了整个九十年代。在这个不以善良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大气候和小气候的综合作用下,具有相当水准的军事小说“突如一夜春风来”,几乎是成批地涌现在同样是百花齐放的中国文坛上。

而限于军事小说天生的“军”性,很多人特别是女性往往对它们敬而远之,以至于军事小说作为一个整体,却并不太为人所熟悉。说起来,这也是个让人遗憾的地方了。毕竟,里面确实是有精品的;仅仅因为它们姓“军”,就被排除在大家的视野之外,其实真是有点可惜了。。

其实,很多军事小说并不仅仅描写战争,也不全是描写军人――虽然我下面的介绍将以此为主――,从纯文学的角度来看,其中的优秀之作比起中国文坛的最高水准也未见低劣多少。

我们的军队装备一般,但是小说精品不少――产生这个现象的原因我想大概有两个:

一是,很多军旅作家特别是已经出名的军旅作家,毕竟是经过专门的科班训练(比如在军艺文学系学习过),相关的文学修养、文学理论基本功还是有的;而在这样的基础上创作的东西,虽然未必一定是佳作,但是起码不会太失水准;中规中矩之余,偶尔冒出一两篇精品,应该不是太让人意外的事;

二是,部队是个“非正常体制”的单位,里面的一些鼓励机制,特别有利于文艺方面的“邪派高手”的出现和成长。曲艺里的黄宏、潘长江、魏积安、洪剑涛等等,演唱里的阎唯文、阎肃、李双江等等,诸如此类的成名人物颇是不少。而这个鼓励创作、鼓励人才的机制,在文学方面上也有所反映。

为了说明白这个机制,我们不妨设想一个情况吧:

比如一个小兵,他拼命想升级为干部。而在基层连队的环境里,特别是当年考军校还不流行的时候,如果不练“武”,恐怕只剩从“文”这条路了。而从文,一个很好的办法就是写通讯报道――不需要能歌善舞,只要会写字就够了――而在基层连队,会写点东西,又能发表的,是很让干部看重的。发表多了,又立功又嘉奖,等首长都认识你了,机会好了可以直接提干,或者上军校――八十年代以前,考军校还不是战士提干的通常之路,很多表现出类拔萃的战士就这么直接提了干。而凭什么说他“出类拔萃”?人家在某报上发了多少多少篇报道啊,这是硬指标――谁不服的话,也写也发一个看看?

前文所提到的朱苏进的《醉太平》一书,里面就已经描述过这条典型的提干之路了,甚至还提到了“在某级别军报的某版面上发稿可以立三等功,低一级报纸上发稿多少篇可获团嘉奖”这样的细节。

而一旦被领导赏识进而被提干,从此道路就要宽得多了。一部分人停留在了政工干事之类的职位上,每天面对成堆的文牍工作,开始梦想着职务上的晋升,从此离开了文学创作的道路;而另外一些愿意继续创作,并且确有相当成果的人,往往会被选送深造,之后分到报社、记者站或者大单位政治部下属的创作室;而在创作室的那些人,从此也就开始了职业的写作生涯。当然,创作室外,也一样是有高手的,这个就不多去论述了。

说起来,恰恰是还赶的上直接提干年代的那拨写作苗子,往往到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文笔已经成熟,正是作品迭出的黄金时代;另一方面,他们又赶上了时代的变迁――社会在改革,军队正有仗打,内部也在转型――题材相当的多。

在这样的刻意培养和特定机制激励下,在时代潮流这只无形大手的筛选下,部队的笔杆子多、作品另辟蹊径的多――也就不奇怪了。

当然,以上种种,只是我的个人看法而已了:)

说来说去,军人写军事小说,具有先天的优势:情况熟悉、机制鼓励;也有因为生活阅历、环境限制等等因素造成的劣势:难以尖锐、视线偏窄。但是这些都是辩证的:扣上手铐脚镣以后未必就不能舞姿翩翩,完全放开也难说从此会不会沉沦下去――总是什么情况都有的,呵呵。

(四)

而我写这个系列的初始想法是,以我很不全面的介绍,和很不职业的评论,为大家提供一个参照,供大家泛泛了解一下这个冷门文学方向的情况;如果能有兄弟把我这些破文字当作一个导读,进而产生了对中国当代军事小说的兴趣,去真正阅读一下它们,并体会它们当初带给我的那些阅读上的、思想上的快乐――我的心愿也就算完全满足了。好东西大家一起共享,总是我愿意见到的。

另外再次声明,有砖大家一起拍,我是热烈欢迎的――多看看别人的意见,也可以让大家更全面地了解情况。比如造船厂兄、足球兄和gang999兄,提供的张正隆相关情况,就纠正了我多年以来的一个错误观念,在此表示感谢!

在这里特别感谢威武兄提供的《醉太平》一书的阅读链接。由于看的多是纸质版图书,很多提到的小说一时间找不到相关链接;也希望1001n力所不能及之处,大家多多帮忙,也让更多对这个话题有兴趣的兄弟能够看到原汁原味的小说,皆大欢喜:)

顺便说一句:为了照顾那些没看过相关小说又准备去看的兄弟,以后的评论,一般都不会去过分详细地介绍小说的特定情节及结尾。

一句话:都说透了,全都是“先入为主”了,还看个什么劲儿呢?

闲话不多说了,继续介绍我心目中不错的军事小说吧。估计明天,下一篇就跟大伙见面了:)

元宝推荐:履虎尾,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