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为何杨振宁的母亲吃不着足够豆腐,因为吃得起豆腐的人多了。 -- flyingcatgm

共:💬24 🌺402 🌵5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为何杨振宁的母亲吃不着足够豆腐,因为吃得起豆腐的人多了。

有人举杨振宁母亲抱怨64年她买不着足够的豆腐来证明那个时代的经济建设如何如何,我就举个例子看看解放前普通人是不是能够充分充足吃豆腐的。就拿当年人少地多,农民生活相对富裕的北满来说,小说《暴风骤雨》里发过家,被地主陷害掠夺后自己还有十亩地,生活怎么也属于下中农的白玉山,“约一斤干豆腐做菜”已经属于“往年下地收秋也盼望不到的好饭菜”。

又如丰子凯(记得应该是他)怎么也不是穷困人家,有文章描写他家爱猫有自,他爷爷有只十八岁的爱猫,那老猫陪他爷爷喝酒时能得到豆腐干的赏赐,文中还特别注明那豆腐干是孙子都吃不到的好东西。

如果说上述两篇都算特例,那么看这篇《老北京拉洋车的》论文(http://www.360doc.com/content/14/0616/14/16588383_387168650.shtml)里,对解放前占北京劳动人民主体的洋车夫的生活有详细描述:

一,绝大部分车夫的菜只有盐,咸萝卜或腌水疙瘩;

二,收入较丰的年青力壮的车夫除了咸菜能吃点葱,蒜,辣椒,韭菜花或少许白菜,每天几滴香油,“见面是生日,吃饺子是年下”;

三,只有极少数的拉包月和车牌的车夫(会说外语,或在高官家打工,算是当时的金领了,骆驼祥子最大的梦想就是拉包月,可惜就是偶然干上也拉不长),才能“有肉类和豆腐”,而且,就算是这种金领劳动者,也就是“四口之家,每月调和及菜蔬费一元”的水平,可以看出他家一月就算吃上豆腐,也肯定是极少量的。

而同文中还有比较,就算上面这种悲惨的水平,居于次等的“收入较丰的年青力壮的车夫”的生活水准(有点油,有点菜)已经令只能每天吃酸臭咸菜的河北农村大地主都羡慕向往的了。

那么,看看解放前穷人的惨样,解放后普通平民的实际收入也变得能长期负担豆腐,在自然条件限制下豆腐总体产量有限(注,此处是我全凭个人感觉,如有详细数据支撑更好,如果有相反数据也请指正),而买得起的人多了,那么在解放前就能拿吃豆腐不当回事的富裕家庭相对感觉吃豆腐变困难了,难道不是很正常么?这难道是坏事么?

对了,又找到《文化人的经济生活》一书中,描述当时二十年代上海的“一般市民家庭”可以达到每人每月吃十斤豆腐,这才叫丰富,但这个“一般市民家庭”的标准是什么呢?是一家四口月收入大洋六十六块,当时也就是百分之四的工人能有幸达到这个“一般水平‘。

关键词(Tags): #豆腐(老老狐狸)通宝推:桥上,老阿,逍遥蜀客,hwd99,逍遥笑清风,加东,阴霾信仰,老老狐狸,猪啊猪,心远地自偏,四四方方,独立寒秋HK,李根,西门飘飘,高中三年,心的方向,jdrlgd,袁大头,rafale,青颍路,东方的木头,审度,strain2,发了胖的罗密欧,胖老猫,一刻馆皆様,侧翼,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